APP下载

中国智库的国际议程设置能力研究
——对中美菲越四国智库的比较

2019-11-17

社会观察 2019年1期
关键词:议程智库南海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对内是政府的“智囊团”,对外也应该发出“中国声音”,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要力量。但是,当前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仍不匹配。据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组统计,2017年我国仅有7家智库进入全球智库综合排名前100位,这与欧美等智库大国还有较大差距。 随着2015年我国首批高端智库试点单位的挂牌,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议程设置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以南海争端为个案,评估中国、美国、菲律宾、越南四国智库设置南海议程的机制与效果,在此基础上,为提升中国智库的议程设置能力提出对策建议。

智库在南海争端中的角色

南海争端是国际智库争夺话语权的典型个案。美国智库在南海“航行自由”出台前后承担了重要角色,以此与中国开展“大国角力”。南海声索国越南、菲律宾智库也通过多种渠道发出声音,抱团取暖,共同制衡着中国这个“强大的邻居”。比如将南海命名为“西菲律宾海”就是在菲律宾智库的推动下完成的,越南“东海研究会”也不断通过召开会议、发表研究成果影响南海问题的国际舆论。

本文监测和分析了美国、中国、菲律宾、越南智库有关南海问题的动态和研究成果。研究问题包括:(1)四国智库中的哪些专家在设置议程,专家数量、结构和背景如何?(2)四国智库设置了哪些方面的议程?(3)四国智库议程设置的机制是什么?(4)四国智库议程设置的效果如何?设置以上研究问题的原因在于,问题一希望定位南海问题利益相关国家的主要智库和专家,了解其背景与组成结构;问题二试图探索这些智库设置了哪些议程,各自侧重南海问题的哪些方面;问题三旨在探索四个国家的智库如何通过各类学术活动、不同研究成果来设置议程;问题四从国际主流媒体的报道和引用来看四国智库如何影响南海议程。

研究方法

选择智库:以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7》为基础,选择中、美、菲、越四个国家排名居前的智库,同时加入南海研究领域的政府重要决策咨询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总计13家智库机构。遴选的四国智库包括: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兰德公司;菲律宾国立大学、菲律宾亚洲管理学院、亚洲团结学会、国际对话倡议;越南东海研究会、社会科学翰林院中国研究所、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南海研究院等。

搜集信息:搜集以上智库的各类信息,包括智库会议和活动、研究报告、著作、论文、专家简介、媒体观点、合作机构、图片视频等八大类。这些信息源从智库官网、搜索引擎和媒体数据库等渠道获得。

确定时间:分析时间主要为中共十八大到十九大期间,具体从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

数据挖掘与分析:本文对智库官方网站进行信息抓取,对中美菲越四国智库有关南海争端的各类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对文本开展定性解读,探索美、菲、越智库如何构建南海议程,并与中国智库的南海议程展开对比。

中美菲越智库如何设置南海议程

(一)四国智库设置南海议程的主体

四国智库的南海问题专家规模如何?哪些专家在设置南海议程?专家数量、政治背景、学术特长、研究成果将直接影响他们为本国南海战略建言献策的效果。统计发现:

其一,美国智库南海专家最多,其次是中国。从南海专家总量来看,美国85人,中国57人,菲律宾18人,越南14人。从体量来看,虽然美国与南海相距遥远,但其专家人数是最多的,这显示了美国对于南海问题的高度关注。

其二,越南智库“旋转门”专家比例最高,中国最低。美国智库的“旋转门”机制早已内生于智库建立和运营的逻辑中,智库和政界通过人才流通达到知识与权力的结合,也保证各自的活力。数据显示,越南的“旋转门专家”比例为35.7%,菲律宾为33.3%,美国为30.6%,中国为17.5%。虽然越南和菲律宾的南海专家数量有限,但其智库与政府的关系非常紧密,这也使得其智库参与南海议程建构非常活跃,而且与决策直接对接。

其三,美国、菲律宾的“旋转门”专家数量多、级别高、领域广。统计显示,美国的南海专家曾出任职务级别高,这些职位分布在外交、财政、情报等多个领域,如布鲁金斯学会的詹姆斯·史坦伯格(James Steinberg)曾任美国副国务卿,布鲁金斯学会的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曾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部资深主任;菲律宾智库专家涵盖前内政部长、前国防委员会主席、前参议员和众议员等,涉及的领域广泛;越南也吸收了前外交部副部长参加东海研究会的学术活动。比较而言,中国南海专家的政府背景单一,大多曾在外交部工作,仅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前院长曲星目前担任驻比利时大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现院长苏格曾任冰岛大使,他们几乎都出自外交部直属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专家主要来自科研院所,不仅“旋转门专家”比例最低,来自大公司的更是没有。但中国专家海外背景丰富,42.1%的专家在海外取得学位或有访学经历,居四国之首。

(二)四国智库设置南海议程的内容

在美国方面,各智库从中美关系切入,警惕中国军事实力上升,参与推动“航行自由”由议题升级为国际议程。南海问题被国际舆论关注是从2010年开始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声称,美国在维护南海“航行自由”方面拥有“国家利益”,此后南海问题由区域问题上升为国际议题。美国将菲律宾看成盟友,阿基诺三世执政期间,美国对菲律宾的南海决策有着决定性影响。杜特尔特上台后修正了对华态度,加之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内政外交频频陷入困局,南海问题暂时不再是优先议题。

在中国方面,各智库坚持南海争议的区域性,在南海仲裁案中加强议程引导。我国长期以来在南海问题上都被动回应西方话语,但在南海仲裁案前后策划了一系列活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和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合办“中美智库南海问题对话会”,由前国务委员戴秉国领衔,邀请了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等高官,以及布鲁金斯学会等研究中心参加。戴秉国的发言引起国际舆论强烈反应,尤其是“哪怕美国全部10个航母战斗群都开进南海,也吓不倒中国人”的发言被主流媒体引用48次,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报道。此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组织了“南海仲裁案专家座谈会”,环球网特邀察哈尔学会等五家智库集体发声。

在菲律宾方面,各智库寻求区域外大国的支持,借国际仲裁提升影响力。他们一方面通过与本国政府互动,由政府高官造势;另一方面大力邀请美国官员和智库专家为菲律宾发声。在南海仲裁案中,由国际法专家、防务专家、历史学家、律师等组成的智囊团挑战中国的南海主权,在国际社会形成了一定影响力。

在越南方面,各智库利用国际研讨会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宣誓南海主权。越南将“南海”称为“东海”,“西沙”为“黄沙”,“南沙”为“长沙”,将“九段线”称为“牛舌线”。越南智库的议程主要包括:一是宣誓主权,包括不断以历史和科学证据证明越南对“黄沙”和“长沙”拥有主权;二是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让邻国感到威胁,称南海甚至已成为中国的“池塘”;三是认为南海问题是国际性问题,鉴于东盟内部的团结、区域外大国的介入,以及中国维持国家形象的意愿,中国才可能有所顾忌。

(三)四国智库设置南海议程的机制

各国智库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内发挥“智囊团”的角色,对外发出本国声音。智库设置议程的机制是,以会议和活动、研究报告、著作、论文、媒体发布、与其他机构合作等方式实现。

其一,智库会议打造国际影响力。中国智库会议最多,越南智库会议规模最大。国际会议是智库寻求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借学术探讨实现合纵连横的有利渠道。在本文统计的6年时间里,中国3家智库共召开了37次会议;美国34次;菲律宾和越南会议较少,分别为14次和8次。近年来中国南海研究院与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联合举办了一系列论坛,尤其在南海仲裁前后更为密集,论坛内容包括海洋安全、海洋合作等。

从会议规模来看,越南智库尤其是东海研究会(越南把“南海”改称为“东海”)每年的国际研讨会规模很大。东海研究会是越南设置南海议程的重要平台,2009年的首届会议参会者以越南专家为主,2012年以后扩展为国际会议,规模越来越大。虽然东海研究会以民间组织出现,但实际受到越南政府资助,国外学者会获得旅费支持,会议还准备成文的会议共识,研讨会后向全球发布。

其二,研究报告、论著等成果展示知识权力。美国智库重视亚洲战略,中国智库发布了大量成果。在南海问题上,各国智库都拥有几个品牌性报告,比如卡内基和平基金会发布的《亚洲战略》报告,从2004年至2017年每年发表一份;越南东海研究会每年会后都发布东海研究报告;中国南海研究院出版的《南海地区形势评估报告》由院长吴士存和台湾政治大学安全研究中心执行长刘复国共同策划并任主编,已连续出版5年。

其三,智库交流推进“合纵连横”。菲律宾、越南尤其重视与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智库的合作。越南智库体量不大,却擅长发展跨国智库伙伴,其合作机构包括华盛顿战略研究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伦敦国王大学、菲律宾大学等,除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外,还发展了亚太团结联盟、东南亚预防武装冲突的全球伙伴关系、东盟战略和国际研究所等区域组织、东盟框架内的机构。

(四)四国智库设置南海议程的效果

国际媒体的引用是评估智库议程设置效果的一个维度。智库专家作为消息源,与媒体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智库需要借助媒体的平台发出声音,引导国际舆论;同时,媒体也需要智库专家来佐证新闻立场与观点,体现媒体的权威性。

其一,菲律宾专家被引用量遥遥领先,因南海仲裁受国际媒体高度关注。菲律宾最高法院法官,同时也是菲律宾亚洲管理学院研究员的安东尼奥·卡皮奥(Antonio Carpio)被引次数最多达860次。他长期奉行“亲美”路线,是南海仲裁案的操盘手,其观点被路透社、美联社、《金融时报》、BBC、《华尔街日报》等引用。越南被引量排第一位的是黄英俊(Hoang Anh Tuan),他任外交学院战略研究院院长;居第二位的邓定贵(Dang Dinh Quy)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外交学院院长、外交部东海研究院院长、越南驻美大使等。

其二,美国知华派专家被引用量最多,影响力不局限于美国,还辐射到其他国家媒体。数据显示,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杰弗里·贝德(Jeffrey Bader)被引用了92次,位居第一,他曾任国家安全委员会总统特别助理,是奥巴马总统第一任期的亚洲事务高级顾问,卸任后加入智库,是知华派代表。居第二位的布鲁金斯学会迈克尔·奥汉隆(Michael O’Hanlon)被引了85次。居第三位的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的李侃如被引78次。

其三,中国专家的国际媒体影响力仅次于美国,但明星专家仍然较少。南海研究院的吴士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阮宗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苏晓晖是在南海议题上被引次数居前三名的专家。尤其吴士存被《纽约时报》引用了5次,被《金融时报》引用10次,被路透社引用9次,被BBC和《华尔街日报》各引用5次。但是像吴士存这样的南海问题专家还比较少,较难形成统一力量对外发声。目前中国有越来越多的退休官员正在承担二轨外交的角色,但总体氛围仍不成熟。

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议程设置能力

研究发现,中国智库在南海问题上已经发出有力的“中国声音”,但与政府的互动落后于美、菲、越三国,“旋转门”专家人数少、级别低;中国智库举办的会议多,但在会议策划以及与国际媒体互动上仍有待改进;中国智库的研究成果丰富,但国际影响力大的专家数量不足。

当前中国智库缺乏议程设置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智库参与决策的机制与西方不同,也缺乏“旋转门”的制度环境。虽然近年来国家鼓励智库参与公共政策,也建设了一批高端智库,但是在政治体制机制上尚未实现智库人才与政府官员的互动,各级官员基本在政府机构内部选拔,人员的分隔始终是信息“双向流动”的瓶颈。

其次,在国际议程设置上,中国智库重视决策影响力,而对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国际社会影响力重视不够。当前中国智库唯批示论的现象突出,在舆论引导和开启民智方面亟待加强。目前全国有多家机构建立了智库评价体系,包括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评价中心、零点国际发展研究院、南京大学智库评价中心等。虽然社会影响力也被计入评价指标,但这一指标更依赖专家主观判断,对智库国际影响力指标的量化仍是短板。

最后,面对严峻的国际舆论环境,智库专家不愿或不敢发声来引导国际舆论。中国智库大多具有官方、半官方背景,民间智库占比不到5%,绝大部分智库不需要通过知名度来融资和维系生存。加上西方媒体常带着偏见引用智库观点,中国知识分子又普遍内敛含蓄,缺乏在国际媒体上发声的动力与机制。

针对以上发展瓶颈,中国智库需要创新议程设置机制。

第一,通过体制机制建设鼓励智库专家发出中国声音,进一步推动智库参与公共政策的机制建设,促进中国智库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知识产品。目前“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已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如何阐释中国词汇,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中国智库大有可为。

第二,完善智库议程设置的机制,通过会议和活动、研究报告、著作、论文、媒体发布、与国内外机构合作等方式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国外智库将经费的相当大部分用于宣传、推广与运营,而只将一部分经费用于研究。

第三,在专业领域打造一批明星专家。像南海问题专家吴士存等不仅有诸多研究成果,而且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未来需要加强智库与政府之间的“旋转门”机制,拓展智库对接决策层的渠道。

第四,推进完善智库评估体系,以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从决策影响力、精英影响力、大众影响力等层次全面评估。要重视媒体发布,对于知名国际媒体不仅要敢于接受采访,还要主动联系发布,成为国际媒体的消息源。

猜你喜欢

议程智库南海
南海超级巨无霸——“深海一号”
民居智库
民居智库
南海明珠
忍不住想打扰你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阿塞拜疆向联合国提交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规划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