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0年的制度建设
2019-11-17李景治
文/李景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70年,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共产党的领导是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人民当家作主是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中国特色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为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生机和活力。
共产党的领导是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
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自觉总结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自觉纠正路线和方针政策的错误,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第一,共产党为新中国发展壮大指明方向和道路。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最后解放全中国的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建立广泛统一战线、坚持武装斗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丰富经验,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对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功地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新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和国的发展壮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武装。
第二,共产党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结合自身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具体贯彻落实。党委起领导核心作用,各方面的党组织对党委负责、报告工作。各方面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新中国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首先,我们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我们坚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和有效执行。其次,我们善于通过国家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可以通过自身的组织,包括各级党委及其领导下的组织、宣传、统战、执法等部门,直接宣传和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同时,党坚决支持和保证国家政权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再次,我们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我们实行党管干部的原则,并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第三,共产党坚定不移实行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也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突出优势,也是新中国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坚持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党不断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共产党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坚定不移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党善于使自己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融入宪法法律体系。党依法立法,依法完善宪法法律。我们实行党管政法工作的制度,统一领导协调执法、检察、司法工作,但党又不干预执法、检察、司法的具体工作,支持各相关部门依法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党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必不可少的法治环境。
第四,共产党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新中国成立过程中,在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该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在新中国发展壮大的70年中,这一制度在团结广大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在调动各界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这一制度本身也在发展完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党继续巩固发展人民政协和爱国统一战线,并更加注重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加强,逐步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第五,共产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也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新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共产党不仅制定了科学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并具有强大的领导和执政能力,而且共产党坚持自我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始终没有放松党的建设。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体制和党规党纪日益完善。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使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依法执政,具有崇高威信和号召力、影响力、动员力,能够领导新中国发展壮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民当家作主是共和国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是共和国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我们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党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又从根本上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保证了共和国沿着民主与法治的道路发展壮大。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为了进一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各级人大提高了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领导干部的比例。各级人大进一步完善了代表联络机构和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充分发挥代表的作用。各级人大进一步健全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增强依法履职能力。
第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保证人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各项民主权利,从而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坚持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努力完善民主选举的各项具体制度、具体规定和操作程序,确保民主选举的公正性和公民自由选择候选人,严防任何组织和个人以任何方式干预和操纵选举。各级政府的决策,都通过各种方式听取群众的意见,积极吸收群众参与决策,努力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社会管理也通过各种方式吸收群众参与,并鼓励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群众监督是我国整个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保证群众监督的有效性,我们积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保证人民民主权利。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突出特点和优势。广大群众在公共事务和公益事务中,充分发挥自主权利,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做到了当家作主。人民群众有权监督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办事、秉公办事。人民群众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选举产生和罢免基层群众组织的成员,充分行使选举权。基层群众组织中,充分发扬民主,实行议事协商,大家的事大家做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使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各项权利,享有知情权、参与权,涉及内容和范围越来越广泛,形式和范围越来越丰富。
第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而采取的基本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与时俱进,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这一制度。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除了行使一般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自治权利,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有权管理地方财政,组织和安排地方性经济建设,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教育事业。各民族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是新中国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
中国特色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不断改革的农村土地制度,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体制。这些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和突出优势。
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保证了我国经济全面稳定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只有适应生产力的需要,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最好形式。经过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合作化运动,我们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社会主义公有制应当“公”到什么程度,具体实现形式和公有化程度要不要与具体国情相结合,都值得研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只允许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存在,个体经济几乎无立足之地。这种过分单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转变观念,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为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使我国经济充满生机活力。
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实行市场经济,二者水火不相容。苏联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并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排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外都效法苏联。中国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并没有全盘照搬,而是注重指导性计划和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减少指令性计划,注意农轻重均衡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但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管理僵化,政企不分、人民公社政社不分,行政主导经济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就敏锐地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完善,激发了生产力活力,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不要计划,而是把计划放在一个合理的地位、发挥计划的合理作用。政府负责制定国家发展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导向作用,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作用,负责协调国民经济各领域,防止出现失序、失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划,而是以市场为基础、为市场服务的计划。政府各项工作,都要尊重市场规律。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是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就是使企业能够掌握生产和经营权,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率。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是,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第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三农”状况不断改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形式单一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农民劳动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粮食和农副产品满足不了城乡人民需要。改革初期,农民自发尝试包产到户等承包责任制,得到中央的肯定和推广。在此基础上,全国建立并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计划经济时代,农民被牢牢禁锢在土地上。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大批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进入新时代,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实现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农业生产的衔接、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