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题询问就应“较真碰硬”

2019-11-17潘国红

山东人大工作 2019年3期
关键词:问政监督群众

□潘国红

“您当了多久交通局长?”“3年了!这3个问题还需要现在重新调研吗?为什么有这么多黑车,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坐黑车,您不知道吗?”“是不会管、不想管、还是不敢管?是能力不足、态度不端正,还是有什么畏难情绪?”……这是2019年2月11日西安广播电视台直播问政节目现场的一幕幕,一方连发数问,另一方西安市高陵区交通运输局局长的回答则显得局促和尴尬。这场真问敢问、辣味十足的问政视频,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进而引发了对人大专题询问的思考。

专题询问是人大常委会就某一议题而集中开展的问询应询活动形式。电视问政是一种媒体问责方式,虽然在法律性、程序性和规范性等方面不如专题询问,但平心而论,从各地实践效果来看,其在尖锐性和影响力方面要优于专题询问,因而一经面世就风靡各地。为什么权力机关的“专业”询问却没有如此效果呢?当前,一些地方人大组织开展的专题询问存在搞形式、走过场倾向,谁来问、问什么,事先早已安排,提问不能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不敢涉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问答双方“照本宣科”,没有一点“火药味”,庄重严肃的专题询问演变成了“对台词”式的“作秀”。因此,人大专题询问真得好好学习电视问政的“较真碰硬”精神。

首先,要提升专题询问的针对性和尖锐性。笔者一开始提到的那场电视问政,针对群众反映的客运站周边长期存在的非法营运及违规违章乱象,西安广电记者在问政前进行了实地探访,向多个部门反映情况却都遭到推诿。问政时,提问开门见山,不回避问题,也不隔靴抓痒,直击要害,掷地有声。人大专题询问如果失去批判精神,不能唇枪舌战、刨根见底,就不能真正发挥专题询问的功能和效用,就会影响和损害人大履职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因此,人大专题询问要学习电视问政“较真碰硬”的精神,坚持群众路线,事前加强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找准问题症结。问询要变“开卷型”为“闭卷型”,改“温柔型”为“尖锐型”,敢于揭短亮丑,直击问题要害,把“最辣”的问题提出来,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问出来,让存在问题的部门负责人感受到巨大压力。

其次,要增强专题询问的有效性和影响力。“较真碰硬”的电视问政将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履职尽责不到位问题摆到台子上、晒在太阳下,让观众有痛快感、让干部有紧张感。事后,被问询的交通运输局局长坦言“不管心理上,还是思想上,都震动很大”。高陵区随后展开了针对非法营运的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并进行行业系统作风整顿。“有声有色”更“有果”,电视问政赢得了群众的认同和赞许。人大专题询问决不能止于问问题,目的是问出实效、解决问题,要一问到底,推进问询事项落实到位。要扩大群众参与度,建立健全群众旁听专题询问制度,赋予群众“旁言”权利,公开专题询问过程和问题整改情况,形成监督合力。“一府一委两院”要有不护短、不怕揭短的勇气和魄力,面对过失勇于承担责任、面对不足倒排时间解决,做到“真答应”“真应询”“真整改”,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询问是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的监督权利,代表的是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每一次监督权利的行使,都是一次人民主权原则的彰显。专题询问不能“较真碰硬”,其直接原因在于情面意识作祟,怕得罪人,根源在于缺少责任担当。要以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来发问,直击问题、直言关键,理直气壮、掷地有声,使人大之问真正成为依法履职行权的庄严之问,成为代表人民监督的民主之问,成为提升人大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有效之问。唯有如此,专题询问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猜你喜欢

问政监督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什么是四个监督?
问政“小事”解决民生难题
“媒体问政”如何走得长远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丹江口 《百姓问政》聚焦履职尽责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落实依法监督、科学监督、高效监督
岂止“问干部”,更是“问民意”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