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种养”结合,法治护航,开辟乡村文化建设新局面
2019-11-16张纯森
张纯森
摘要:乡镇文化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为了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而建立起来的基层群众文化事业机构。长期以来,乡镇文化站在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先进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农村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身影。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乡镇文化站的工作明显滞后,已经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也无法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乡村文化市场的“供货商”,乡镇文化站可谓“存货不多”。那么,目前的乡镇文化站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重新激发乡镇文化站的“造血”功能,使乡镇文化站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从而成为乡村文化市场货源充足的“供货商”?就以上问题,笔者做了若干思考。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乡村文化建设
一、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相对缓慢,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乡镇文化站阵地萎缩,机制不活,投入不够,辐射功能差,已经很难发挥乡镇文化站在农村文化市场中的“供货商”和“指挥棒”的作用。
(一)乡镇文化站阵地难以坚守
调查研究表明,目前的农村文化设施面积严重不足,难以开展活动。许多乡镇文化站建于20世纪80年代,房子和设备严重老化。有些乡镇财政紧缺,文化站的设施被出借、转让或挪作他用。很多行政村没有文化活动室,即便有一两间所谓的“文化活动中心”,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平时无人管理,脏乱差现象比比皆是。
(二)乡镇文化站形同“破庙”
由于投入不足,乡镇文化站设施简单陈旧,长期没有更新,大型的文化设施更是无从谈起,很难开展一定规模的文化活动。乡镇文化站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热闹,门庭冷落,“香火不旺”。再者,乡镇文化站长都有一技之长和一定的组织能力,乡镇政府经常抽调文化站长去做与“文化服务”无关的工作,严重影响了文化站工作的正常开展。
另外,乡镇文化站都是由乡镇管理,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对文化站只有业务指导关系。文化专干属于乡镇编制,被乡镇政府抽调是常有的事情。这样一来,文化站就经常见不到“文化专干”,文化站成了没有长老与和尚的“破庙”!
(三)乡镇文化站“文化专干”不“专业”
一个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好坏,文化干部的专业素质是重要因素。文化站干部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热爱文化事业、乐于吃苦的精神,还要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质和较强的业务和组织能力。实际情况是,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许多乡镇领导从“好安排人”和“安排好人”的角度出发,擅自降低文化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以至于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先天性营养不良”。加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很少开展业务培训,乡镇文化站的文化专干自然就无法“专业”了。
(四)乡镇文化站经费短缺,难以为炊
目前,经费投入不足是造成农村文化建设滑坡、文化站服务功能弱化的关键因素。由于经费的制约,乡镇文化活动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等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有的甚至处于停顿、半停顿和瘫痪、半瘫痪的状态,有的可以说是名存实亡。文化站无以为炊,服务功能大大弱化。
二、若干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被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体现了党中央建设新农村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政策条件。
毫无疑问,新的形势赋予乡镇文化站再度焕发青春与活力的契机。在百业勃兴的新时期,乡镇文化站如何从“掉队”到重新“归队”,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服务功能,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再创辉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一)确保经费,整合资源,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毋庸置疑,乡镇文化站的工作要有充足的经费做保障。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必须真正重视乡村文化建设,确保资金的稳定投入。在此基础上,乡镇文化站要自觉肩负起乡村文化建设者的使命,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建设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具体而言,一是要积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如教育、科技、党员电教、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等。二是要建设好三个层次的阵地,即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特别是要把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群众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鼓励创办民营文化,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村文化科技中心户等。三是要实施好“六大工程”,即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农家书屋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农民健身工程等。
当然,乡镇文化站要完成上述任务,除了自身的自觉努力外,还要有各级政府做强大的后盾,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以福建省沙县为例。2014年3月27日,沙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沙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的通知》。在这份文件里,沙县人民政府对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了详尽的规划,从而为乡镇文化站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夯实了基础,也提供了切实的“后勤保障”。
(二)立足本土,“种养”结合,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各级文化单位纷纷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大至中央一级的“心连心艺术团”,小到乡镇文化站组织的“农民艺术团”,每次演出都能引起轰动。“送文化下乡”是必要的,但不是主要的。乡村文化建设还得立足本土,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以此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有人认为,农村没有多少文化资源,农民也没有多少艺术细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民也不是没有艺术细胞的人群,他们当中卧虎藏龙,高手如林。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这些都是乡镇文化站开展文化活动的肥沃土壤。所以,乡镇文化站要积极开发当地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辅导和培训功能,培养自己的“乡土艺术家”和农民文艺团体,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让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显身手。比如福建沙县虬江乡文化站打造的“舞龙”和“肩膀戏”两个文化品牌就相当成功,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尤其是“肩膀戏”,不仅每年参加“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藝术节”,还被评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体现了本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一句话,乡镇文化站的功能体现在“种文化”和“养文化”上,即立足本土,倡导方向,营造环境,着力唤起文化自觉;培养一批懂文化、热心于文化、善于经营文化的能人;加强对农村文化艺术活动的业务指导培训,培养一大批擅长艺术创造的文化人才;挖掘、整合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资源。
(三)苦练内功,让“文化专干”“专业”起来
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关键是“人”,选好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很重要。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干部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要把好乡镇文化站用人关。进一步拓宽乡镇文化站进人渠道,动员和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特别是熟悉农村生活和有一定文艺专长的青年学生投身农村文化建设。文化站新进人员必须通过文化局的业务考试后才能录用,并对新进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加強对乡镇文化站干部的后续培训,组织他们到大专院校进行脱产或半脱产的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四)与时俱进,更换“脑筋”,贵在创新
1.创新文化观念。乡镇文化站要从“找政府”向“找市场”转变,要从由单纯服务型文化向经营服务型文化转变,要把文化事业打造成文化产业。
2.创新文化建设机制。实践证明,农村文化建设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来维系发展的路子是很艰难的,应该不断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式,按照“政府支持、培养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路,走“官办文化”与“民办文化”相结合之路。换句话说,乡镇文化站要走向市场,由过去单向接受政府投资组织文化活动,转变为争取多渠道投资。这样,一方面拓宽了文化站的生存空间,保持基层文化建设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同时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吸引民间艺术团体参与各类活动,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
3.创新文化工作思路。乡镇文化建设要以培育特色文化为重点,有特色才能有优势,有优势才能打出品牌,有优势、有品牌才能促进乡镇文化站的巩固和发展。特色文化要靠挖掘,要靠培育。一是要挖掘区域性的文化资源,扬长避短,保护其发展;二是要通过评选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活动、特色文化家庭等来发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通过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来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展示文化站的魅力,促进乡镇文化站的建设。
农村是个广阔的舞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活跃着一大批乡土艺术家。乡镇文化站只要充分利用,努力挖掘,积极创新,勇于开拓,就一定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