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农家庭院环境建设实践与研究
2019-11-16董晏欣程燕
董晏欣 程燕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引申出的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新热潮,本文主要侧重农家庭院环境美化,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的实用性研究为目的,通过结合金华市浦江县美丽庭院的创建实践活动,从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有效分析,形成普遍适用于美丽农家庭院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并服务于地方政府基层相应建设,对乡村环境整体美化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美丽乡村;农家庭院;因地制宜;景观生态
近些年所提出的 “美丽中国”的概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而着眼点就在于广大农村地域的规划与发展。由此在广大农村地区掀起了“美丽乡村”的建设热潮,而浙江省较早地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建设规划。
金华浦江被誉为“书画之乡”“水晶之都”的称号,其历史文化资源与物质资源十分丰富。在2015年5月浦江县委办公室、浦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全县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方案》,其目的是通過“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指导居民庭院实现“四美”创建标准,进一步巩固环境卫生整治成果,努力在全县培树一批“美丽庭院”示范户,带动形成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重点区域景观,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并得到了农户们积极配合。据相关文件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共创建“庭院整洁”达标家庭87000户,其中“美丽庭院”达标家庭23000户,重点提升改造“美丽庭院”示范家庭102户,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转变了生活态度,取得了一定的创建成果,为实践研究搭建了可操作平台,这些都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契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这一有利的大环境下,侧重农家庭院环境美化,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为实用的研究目的。美丽庭院是美丽乡村的细胞,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与纽带,是全面提升农户认知度与农家生活环境品质的有利抓手,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零距离接触重要实践突破口之一。通过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有效分析,形成普遍适用于美丽农家庭院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并服务于地方政府基层相应建设,对乡村环境整体美化具有一定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均有对庭院的研究,所涉及的范畴包括经济、历史、文化、景观、风格等相关领域,但专门针对适用于我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地域性、群落化、自由式农家庭院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有限,其部分文献研究,主要归结于研究范畴较小、研究内容较单一,忽略了人、社会、物质等多样性与多元化的关系层面,缺乏具有共性的、普遍适用意义的指导性研究。设计的实施者“人”的因素,其往往是由设计师去主导的,而院主只是被动地去理解与认知。虽然结果是比较美观的,但是却割裂了整体的社会的普遍联系与认同,因为设计师一个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无法体现广意度。其所需设计的物质层面多样性,同样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定。
三、概念认知解析
研究这一课题首先要了解与主题相关的概念知识,使之有效的加以区同开来,以便可以更好地进行研究判别。
(一)庭院认知
在我国古之庭院意为平整之地,围合成园。庭院形态多以天圆地方、居屋而至的布局,这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从中不难发现早期的庭院主要以房舍为中心向四周展开,并以墙体类材料物质进行围合形成园。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房舍建筑形式发生了改变,庭院所围合的限定被弱化,已不再受到空间的局限,其功能性也变得多样起来,由生产生活性向休闲娱乐转变。
(二)农家庭院诠释
目前来说农家庭院的准确概念并不十分明确,其与之相关联的提法主要包括:1.农村房舍周边的空闲之地如房前屋后与宅旁的空隙等;2.农户院落范围内的空闲之地,指山墙或围栏围合的内部的空间;3.农户住宅建筑院落和区域附近零星水域,及其关联的周围种植环境如菜园、果园等范围。从中我们不能发现,农家庭院的定义核心都是围绕着农家房屋建筑而向四周延展到一定范围的。究其区域应根据周边具体环境而定,主要结合乡村环境整体性,无形中揭示出两者间内在相互关联性。
(三)农家庭院功能性认知
不同区域间的乡村环境主要包括:人本身、社会环境与物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家庭院功能趋向,大致可分为生产生活型、休闲娱乐型、经济型、综合型等。根据庭院功能不同实现多元化的分析设计,可有效地进行庭院的美化实践。
1.生产生活型
农户在庭院中进行日常生活的写照,可呈现出所放置的石磨、石槽、打谷机及其食物晾晒等。生产方面可涉及院内的小型养殖业如家畜,种植业如院内或较近的果园和菜园等,还有手工加工等作坊式布局。这些都主要以满足自家需要为主,反映出该庭院的特征性。
2.休闲娱乐型
庭院的休闲娱乐型顾名思义主要是院主自身的悠闲情操的体现。在院中所设赏心悦目的花草虫鱼,小品景观之物等田园氛围。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其休闲娱乐的定义也不再局限于田园性的认知。
3.经济型
农户利用自家庭院与周边环境资源进行一定经济性的商业经营活动,如农家乐、民宿等就是这一庭院经济的代表。在开发庭院资源的过程中,无疑打开了一条致富之路。目前我国的庭院经济尚未成熟,还处在摸索阶段,其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等相关问题有待提升。
4.综合型
综合型农家庭院主要综合了以上两种或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形成具有适用性的庭院布局,往往具有一定的侧重性。像农家乐这样的本身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不免会涉及上述内容,如院内直接采摘的蔬菜可入农家饭菜,花鸟虫鱼可供游人休闲赏析,甚至石磨盘也会成为游人们娱乐项目等。
了解了上述概念,有利于该课题的深入探讨与研究,根据实际情况与具体需求进行对接性实践。
四、实践调研分析
(一)阶段性成果
自2015年至今,浦江县的周边乡村陆续展开了美丽庭院创建活动。目前已初见成效,特别是重点创建村的提升,如浦南街道四村潘绍勤户庭院、杭坪镇后阳村石咸水户庭院、前吴乡前吴村吴健中户庭院等,并形成了如陈铁店灵凤小院、黄宅镇曹街村曹之江户庭院、戚村楼厦厅等作为样板以供借鉴。在环境得到了美化的同时,还吸引了游客,甚至是引来投资活跃了本地的经济,也大大激发了村民农户的庭院改造意愿。在2016年,课题组成员以艺术指导的身份有幸参与到了这一创建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各村各户也都显示出各自的高招,有的利用废旧闲置的物件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庭院的装饰物如:将各类粗瓷瓦罐精心切割各种几何镂空图案或涂满五颜六色的油彩,在栽种植物后形成独具特色的坛栽;轮胎漆上各种颜色,组合成各种造型,青蛙、蜗牛、跷跷板等;有的就地取材,将河中卵石根据喜好拼贴成纹案铺装地面;石槽种花、养鱼、种植绿化等扮靓了自家庭院的同时,也开启了农民智慧。可以说整体实践的美化活动正在改变着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庭院碧苔红叶遍”的美丽景致,正在浦江农村逐渐变为现实。
(二)存在问题
在走访考察中也发现存在一定共性问题,究其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各区域间建设进度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所辐射范围较大,点好抓面难调,精力有限,且经验不足难以全面铺开。
2.认识深度不足。一是庭院界定范围认知具有局限性,在庭院美化过程中农户们总是针对自家庭院雕琢,而忽略了小到邻里、大到村落地区间的整体关联性。二是 “美”的认同感,正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不同层次的人,对美的理解及认识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地方单纯地进行财力投资到花草绿植庭院装饰,不惜外物植入;有的地方财力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便觉得无资源可用,或者说是无钱去美,其实这体现出了一种认识误区。
3.同质化现象凸显。虽然农户自觉地在“做”,也结合了典型示范户开展创建活动。但最终往往是单纯性的仿制,特色欠缺。反映出农户的创建性有待提升,其地域性、文化性的资源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4.生活观念的固化性。人们对于长久形成的生活方式而言是不容易改变的,对于农民来说实用方便性要比美观更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的农户,其思想也显得相对较保守僵化,时常会在自家门前屋后堆放柴火杂物农具等,对庭院的整洁度意识不强,无形中打破了整洁有序的简单之美。
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然问题的产生也不是单一性的,在实践中也更加复杂与综合。伴随着各自不同的问题,应该抓住主要问题具体分析与综合考量并行。
五、对策性应用研究
农家庭院环境建设要点主要就在于两个方面,即人文环境与物质化的景观环境,其中人文环境主要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关系,人员素质结构”;景观环境主要包括,“地域自然环境资源与人工环境”。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共进发展,美丽庭院才能形成真正义上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实现。
(一)分层设置,有序推进
全面分析所设置区域,并进行分层设计、优化选取。针对各区域间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有层次、有计划的合理推进,并实现以点带面、小中见大的推进手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不同区域间树立大量对接性典型样板,使人们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由上到下的宣传,建立农民自己的业余宣讲团,潜移默化的提升农户认知水平;组织骨干力量进行实地观摩,引导农户实践操作,各户、村、乡间走出去的交流模式,有效拉近区域间的进度發展。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挖掘本区域的人文资源,如浦江传统剪纸、书画等文化艺术传承,及民俗活动等图案、装置的综合性设计;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乡村布局的特征环境顺势而为,如对于生产形为主的种植庭院可进行一池梅、一桃树的特色绿植的栽种,又如该区域的水系比较发达可以引入庭院进行水景美化;我们反对千人一面的机械仿制,应立足本土资源,体现区域特色,倾听农民意愿,彰显有故事的庭院。
(三)和谐统一,互为关联
浦江地区乡村空间开阔,且大部分庭院邻里相连。因此就要在各自庭院设计时,邻里间要进行相互充分协调与沟通,实现和谐的过渡性。用材选取方面应选择与当地村庄整体景观和谐的材料进行设置,尽可能地就地取材。
(四)景观生态化与可持续性原则
乡村农家庭院区别与城市庭院的最大之处就在于他所处的空间自然环境,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可挖掘的特色。在浦江县所调研的农家庭院村中,自然生态环境品质相对较好。山水入院,水渠绕村,将庭院与村落整体有机联系在一起,呈现出林中院,院中有景的一派田园风光。
在庭院的设计中要凸显设计的景观生态性与可持续性,是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所涉及的范畴主要包括居住主体建筑、墙体、围栏、植栽绿化、景观小品等实物要素组成。其在农家庭院中主要可表现为以下几个原则:
1.庭院空间环境以生态性为前提进行设计
2.在植栽绿化方面选取保护生态群性植物,避免破坏原有生态性
3.庭院建筑装饰面与景观小品的风格、色彩、材质体现生态环保性
4.生产型庭院资源的生态性循环可持续利用原则
5.利用生态环境统一庭院风格
庭院的空间、色彩与材质等生态化选取符合本地域的环境氛围与乡土气息,能够给人以宁静、质朴的精神感受。可以说生态化与可循环持续发展是考量美丽庭院深层次的重要标尺,也是经济发展的有利保障。
六、结束语
乡村庭院之美,美在山水之间,美在所拥有的是更多松软的泥土、大小各异的石块、竹木植被的郁郁葱葱;显露出直白整洁的环境、自然景观生态的亲密接触与简单的快乐。美丽庭院应是犹如自然中的原石和原木一样真实的存在的农家生活写照,而要达到这一追求就要结合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坚持功能性、多样性与特色性,对农家庭院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营建生态、美丽、和谐、可持续的庭院之美。
参考文献:
[1]刘娟娟.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农村庭院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
[2]李媛.关中居民“庭院”型制“新农村建设”景观保护规划设计基础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7.
[3]云正明.农村庭院生态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许芳.新农村庭院经济发展对策的选择[J].经济论坛,2008(08):129-130.
[5]陈爱宣.城郊乡村休闲旅游体验评价与持续改进——以杭州梅家坞为例[J].现代商业,2011(1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