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汉字载体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2019-11-16郭天天

艺术大观 2019年34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

郭天天

摘要:殷商至汉是中国书法的发展的起源完善时期,中国书法从开始的无意识到自觉而为,再到逐渐制定规范,最后走向异彩纷呈。这一时期书法的字体从甲骨、金文到篆、隶、草、楷、行得到全面完善,汉字的载体上,先祖尝试了当时可能的一切材质,如甲、骨、金、石、竹、木、帛等等。载体的变更对书法风格影响颇大,所以本文从殷商至西汉年间的书法载体的介绍出发,举例说明甲骨钟鼎、竹木简牍、缯帛墨书和刻石陶印的发展,剖析因文字载体不同的而产生了怎样的风格特征,以此为我们更好的师法秦汉提供明晰的方向。

关键词:汉字载体;书法艺术;书法风格

一、引言

中国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1],就是将汉字按照一定的规则书写出来,表现了书写者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的艺术。简单地说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是书法的表现对象,书法家通过对漢字进行艺术观念上的处理,表达书法家个体的艺术追求。因为书法家自身的审美趣味、艺术修养的不同而导致汉字外在符号处理的不同,产生了书法风格的差异性。我们将书法的范畴继续扩大,不仅包括历代书法家的手书墨迹,还包括因载体不同的各种书法作品,这时书法风格的丰富性不仅与书家的个性审美紧密联系,还会与其外在因素的变异而绚丽多彩。

殷商至西汉是中国书法的发展的起源完善时期,这个大时期无论是汉字的起源,还是字体的演变,中国书法从开始的无意识到自觉而为,再到逐渐制定规范,最后走向异彩纷呈,书法的字体从甲骨、金文到篆、隶、草、楷、行得到全面完善。字体的确定不仅是因为实用性的逐步加强,更重要的是载体的变更造成了书写规则和书写技巧的改变,使汉字不断美化。在汉字的载体上,先祖尝试了当时可能的一切材质,如甲、骨、金、石、竹、木、帛等等。这些书法作品因各自的材质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征是多姿多彩的,并且历史也会赋予其独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为后世广为师法。近年来学界对书法的风格特征的形成研究颇为流行,但因汉字载体的不同而造成书法风格上的不同的相关方面的研究甚少,大多是从艺术家的个性追求,皇家官方的喜好热爱,社会市场的需求方向等方面进行探析,或者是从文字学的角度来分析因载体的不同对汉字字体发展的影响。笔者发现,在东汉末年纸张大量使用之前,文字载体的丰富性是有目共睹,书法作品表现出来的风格特征也是灿烂绚丽。并且,在具体的书法实践中,也将师法秦汉确立为书家的学书追求制高点,所以分析文字载体的不同而造成书法风格的不同对我们临习秦汉篆隶提供理性分析。所以本文从殷商至西汉年间的书法载体的介绍出发,举例说明甲骨钟鼎、竹木简牍、缯帛墨书和刻石陶印的发展,剖析因文字载体不同的而产生了怎样的风格特征,以此为我们更好的师法秦汉提供明晰的方向。

二、劲峭奇肆,典正雍容的甲骨钟鼎

(一)甲骨文——锋尖锐利

甲骨文又叫作卜辞,它是殷商和西周时期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时,刻在上面的文字,以商代甲骨最具有代表性。殷商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对世界的了解是有限的,把一些自然中出现的无法解释的现象归结于鬼神的喜怒哀乐,一旦发生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所以为了避免不利结果的产生,在国家做祭祀、游猎、战争等任何重大事情之前,都要进行占卜以问吉凶。殷商的贞人集团应该就是负责占卜和契刻的文化群体,它们将询问之事刻在龟甲兽骨上,龟甲是有背甲和腹甲,大多的甲骨是用腹甲,所用的兽骨多为牛的肩胛骨,整体大片,利于契刻,方便占卜。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是按照及其严格的流程进行的,从整治、钻凿到施灼,过程系统严正。在龟甲兽骨上将占卜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这就是卜辞,包括叙事、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2],贞人是训练有素的,契刻的程式也是严格规范的,这套程式也奠定了中国书法最初的书写规则。

甲骨文因刻在甲骨上而得名,所以甲骨就是当时的文字载体,这种特殊的文字载体,在后世艺术分析评价中,因载体的特点呈现出甲骨文的书法特征,并且不同的贞人因艺术个性的不同所契刻的甲骨文呈现出不同的书法风格。郭沫若在《殷契粹编》的序言中说道: “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 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 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 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 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3]无论是龟甲还是兽骨,坚硬程度可想而知,在契刻时笔画坚挺笔直,坚硬感就是甲骨文最大的风格特征。贞人用利器进行契刻时,是无法按照提前书写的墨书进行完整契刻,其意外程度加强,导致书法趣味性。先从笔画形态上看,质地坚硬会导致贞人在契刻时,对于转折弯曲的笔画进行横、直、斜线处理,这是甲骨文基本笔画形态特征,与后世的篆刻有异曲同工之妙[4]。并且笔画的起止处也会因坚硬有尖锐起收笔的形态,这样从视觉角度上看,也会加大甲骨文锋尖锐利之感。甲骨文的契刻是与材料进行了有机整合,使得整体上不同于后世纸质作品的风格。

(二)钟鼎文——浑厚率朴

钟鼎文俗称金文,因铸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其文字字体在书法艺术中称为大篆,是甲骨文的进一步规范化,为小篆的完善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周灭商,延续着商重天敬神的传统,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以血缘和等级为核心,制定了礼乐制度。它们认为亲情是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亲情或君臣等级明晰是社会秩序稳定的本源,要把礼作为整个社会共同认可的象征性规则,以此进一步地统治社会,治理国家。青铜器等礼乐器具既是当时等级制度的象征,青铜器是礼器,一般是用于社稷祭祀、战胜庆功、君主陪葬等国家规格的礼仪,是国之重器。青铜器不仅在纹饰上表现出等级观念,在数量、器型、规制等处都可以体现出,其器身上的铭文也特别地显示出礼乐制度,并且随着制器水平的进一步完善,铭文也出现了不同的改变,在书法艺术中,这种不同的改变是书家所追捧的个性特征,也就是属于金文的书法特色风格。

金文书法不仅在字体上是甲骨文的进一步发展,也因材质和契刻方法上相异在书法风格上大不同。甲骨文是直接用利器在龟甲和兽骨上进行契刻,因其质地坚硬,整体的笔画很细,基本上不可能出现粗壮的肥笔,转折处也变曲为方。金文的制作主要以范铸法为主,将所需铭文提前书写好,制出范模,再进行铸造。所以整体细的笔画都会加粗,也可出现肥笔,整个字的转折处也饱满圆浑,看不到棱角恣肆,再加上青铜器的材质特性,遇空气氧化,加上时间赋予它的岁月感,造成了金文在书法艺术中的风格特征,即浑厚率朴。

三、简朴适情,率意灵动的简牍帛书

(一)竹木简牍——自然灵动

何为简牍?简的材质是以竹居多,形制上比较窄,一般来说一简只书一行字,因其窄,所以可以编连成册,方便于存放和观看,上书文字也大多为长篇的文献书籍。牍的材质是以木为主,整体形制是居宽,可以书写多行文字,因为宽阔,所以一牍可单独成章,多用于信件,题评等短篇文本。簡牍可以说是纸张普及之前,手书墨迹的最重要的书写载体,简牍的大量使用,在整个书法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笔。从字体上来说,简牍上的字体是以隶书为主,并且还是篆向成熟隶书的过渡阶段。因为,在大量的书写实践中,迫于材质“短、窄、细”的规格上约束,要想在这样的载体上快速地书写更多的文字,只能依附现有的材质,改变以竖画为主导的篆书体式,整体地压缩文字的体势,使字体整体视觉观从纵向变成横向。快速的书写加强了字体的书写性,自然灵动就是简牍的风格特征,这就是为后世大部分手书墨迹奠定了基础。中国书法最是讲究气韵生动,书写性就是气韵生动的第一表现,没有书写性,整幅作品呆板无味,乏然无趣,所以简牍作品的书法风格就是自然灵动。比如曾侯乙的竹简,内容主要是以记录随葬品的种类为主,整个这批竹简,因目的是陪葬,所以不计工拙,表现出简率天真的整体风格[5]。

(二)帛书——雍容娴静

帛是一种丝织品,帛书就是将文字书写在丝织品上的书法。它与简牍在质地上有很大的区别,帛比简牍教软绵,简牍比帛要坚硬,对毛笔在上面的书写感会产生影响,帛书的笔画就会沉着柔润,简牍的笔画是爽力干劲。在形制上,帛要比木牍还要宽阔,在这样相对舒展的空间里,字势呈横势,并且笔画稳重,章法上宽松整齐,排列一致,所以整体的仪态雍容娴静,有“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之致。如长沙子弹库出土的《帛书》最具有代表性,左右两列,相互呼应,布列整齐,法度严明,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件书法合璧的作品。

四、拙朴沉雄,纵肆豪放的刻石印陶

(一)刻石铭文——庄严典重

相比较于石材来说,青铜难以熔致,难以普及,竹简帛书难于保存,难于立世,所以石材的易取、易致、易刊的特点使它成为广为运用的文字载体。早在商代的石簋、石磬上就有出现,到了西周东周时期,有石鼓、秦公大墓的石磬刻字等等,秦始皇在外出游巡时,分别在泰山、峄山、会稽等地方勒石记铭,歌功颂德,可惜原石已佚,难窥其风采。到了汉朝,社会崇尚厚葬,树碑立石以垂后世蔚然成风,并且儒学兴盛,私学四起,授受经学,上载儒家经典的石经广泛出现。此时有关丧葬碑碣、墓石题记,再加上勒石记功的摩崖刻石,校对经典的石经石柱的各类刻石类型,在汉代大量出现,异彩纷呈。

刻石是出于典重的目的,其字体大都为篆书和隶书规整一类字体。整体章法排列有序,秩序严谨。字体要比之前的甲骨、金文和简牍帛书都要大,更加庄严典重。石质的易于刊刻,整体上还是比较完整地还原了墨迹的原型,可以更好地窥探出当时的书写字态。刀凿的痕迹,对笔画细节的影响颇大,细致的描写会因为刀痕而抹灭。但恰恰因为如此,加上历久风化的客观原因,在线条形状和质感上呈现出不同于墨迹的斑驳生拙的风貌,这也就是后世书家,常常以笔代刀,取法刻石书法时追求的“金石气”,也为清代的碑学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

(二)砖铭——生涩朴拙

除了上述的几种文字载体外,还有一些陶制载体,比如砖铭和瓦当。汉代多在建筑所需的陶砖上进行铭文烧制,内容或记年月日、或记地名、或为制作者姓名等等,大多都是墓室用砖。这些砖铭多出现在砖的四侧,字体也丰富多彩,有小篆、鸟虫篆、缪篆等字体,风格各异,绚丽多彩。

艺术成就最大的属西汉的《富贵昌方砖》,它的字体为缪篆,整块转被十字形分割为四部分,每一部分再设界线。笔画线条是烧制而成,所以整体字态曲折饱满,但又满了不闷、均而不板,线条灵动有韵,生涩朴拙。启功先生曾评价为“方窗”,非常形象地说出了砖铭的艺术趣味所在。还有《公羊传砖》,更是奇趣横生,砖铭字体为简书中的草隶,这是在未烧制前的砖胚上直接刻成,我们可以看出,刻者运刀痛快淋漓,恣肆忘意,点画线条,生动随意,又有几分朴拙生涩之意。

(三)瓦当——意趣横生

瓦当是房屋建筑中房顶上蔽护檐头,挡住上面的瓦不至于滑下,同时也遮盖了两行瓦之间的缝隙,起到固定的作用,又为建筑增添了装饰构件。瓦当上或为图案或为文字,文字瓦当是随着宫廷建筑艺术的发展而大量出现。宫廷的大量使用,使得上行下效,封侯官府开始出现,文字瓦当的内容多为吉语、祝辞。不仅反映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利用汉字结构的可塑性加以适当的变形,产生了趣味性十足的书法意趣。比如《永受嘉福》瓦当,将鸟虫书作平正型的变化,实用性这时已经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装饰性和艺术性是首要的目的。

五、结语

在临习先秦至东汉的这些书法作品时,我们要面对的困难还有很有,比如如何透过刀锋看笔锋?如何在金文大篆中习得笔法奥秘?如何进行碑帖结合?等等。在多加临写古帖古碑的同时,还要多思考。总之先秦至东汉时期,书法经历了起源到发展的初期,是汉字字体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也是书法面貌极为丰富时期。后世的纸质书法是书体风格的不同,产生了书法风格的多变,东汉之前的书法风格与汉字载体的多样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甲骨、青铜、竹、木、帛、石、陶等等,这些载体的变化,不仅促使了书法在形式上发生变化,书法风格的逐渐演变,而且从中可以窥得先民们在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不断追求。

参考文献:

[1]沃兴华.中国书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2]王镛等.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史仲文,胡晓林.中国远古及三代艺术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
探究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论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书法艺术对中文字体设计的启示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生命无限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