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绘画
2019-11-16邱涵涵
摘要: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中,每个朝代都有它独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如秦汉的大型雕刻、魏晋时期的道释风格、唐代的宫廷仕女、宋代的精工花鸟等。这既是当时社会背景的原因,也和画家们的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唐代的仕女画,本文主要从唐代的仕女画出发,研究唐代的绮罗人物之美。
关键词:绮罗人物;唐代;人物画;张萱;周昉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兴盛的一个时期,当时国家强盛,工商业发达,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各民族交流频繁,使唐朝成为当时的文明大国。同时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绘画在唐代得到全面的发展。所有的艺术形式都逐渐成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书法都启立门户,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体系。尤其是人物画获得了重大发展,呈现繁荣气象。
一、唐代社会背景
唐代的繁荣艺术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强大的社会背景造就的。
(一)唐朝艺术的兴盛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社会精神所决定的,唐朝时期人们有着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国民精神。首先,唐朝统治者沿用并发扬隋朝时的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给唐朝创造了浓厚的人文环境。统治者还为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对唐朝艺术繁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繁荣的经济是唐代人物画有利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是画家创作的良好前提。唐朝帝王吸取前朝经济衰退的经验,重视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1],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唐代画家才能够创作出如此富贵华丽、大气雄浑的绘画作品。
(三)唐代政治清明,重視文教。唐代时思想空前自由,统治者多大宽宏大量,虚怀纳谏者。唐代诗人有言“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2],便是唐代自由解放思想的真实写照。宽松的政治气氛,使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画家无所顾忌地追求艺术创造。
二、“绮罗人物”产生的背景
南朝陈姚最在其《续画品》中最先称唐代女性人物画为“绮罗人物”。这些仕女形象都有曲眉丰颊、体态肥硕,服装头饰繁缛华丽的突出特点,被称为绮罗人物。唐代时,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批人口定居长安,市民开始追求前所未有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唐代白居易诗词中:“绣履娇行缓,花筵笑上迟。身轻委回雪,罗薄透凝脂。”王维在诗中:“罗帏送上七星车,宝扇迎归九华帐。”都有过关于这种形象的记载。人们在安逸的社会环境中便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因此,人物画以独立的姿态登上画坛,独具特色的唐朝美女,顺理成章地成人物画的重点描绘对象。因此,绮罗人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呼之欲出。
三、绮罗人物的代表画家及作品
绮罗人物画的代表画家有张萱和周昉。
(一)张萱,盛唐画家,善画人物画,尤喜仕女题材,常以宫廷宴游入画。他的仕女画构思巧妙,线条流动简劲,赋色艳丽鲜明,人物体态丰满华贵。张萱创作的仕女形象代表着唐代人物画的典型风格。代表作有《虢国夫人游春图》,画的是唐代贵妇虢国夫人及其眷从出游的情景。纤细的线条中透着人物的妩媚,色调典雅富丽。画面上马的步伐轻快,人的形态从容,正符合郊游愉快的主题。虢国夫人在全画首位,丰润的脸庞保持素净的容貌,仪态端庄。胯下三花马,身穿华丽的丝绸织品服饰,上边绣有描金鸾凤团花纹饰。整幅画面洋溢着雍容华贵、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画中人物形象完全符合张萱人物画“丰颊肥体”的特点,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这一题材的成功极大地影响了后代的周昉。
(二)周昉继承并发展了张萱的仕女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初效张萱,后有小异,颇极风姿,不近闾里,衣裳劲简,彩色柔丽”[3],概括了周昉的师承和风格。其所画的贵族妇女多为浓丽丰肥之态。代表作有《簪花仕女图》画面取材宫廷妇女在庭园闲步的场景。整幅画卷未设背景,旨在突出人物。画中仕女发髻高耸,晕染娥眉,髻插各种折枝花,身披纱衫,身着华丽图案的长裙,丰硕健美中又显出婀娜之姿。有的手托蝴蝶,回眸看奔跑的小狗;有的轻手拈花,凝神观赏。肌肤罩染白粉,时至今日仍然给人肤若凝脂、粉妆玉琢的感觉。作者以简洁有力的线条,极好的展现了人物的形体姿态,显示其高超的绘画技艺。
张萱、周昉通过对仕女题材的描绘,把绮罗人物画推向了人物画的高峰,标志着绮罗人物画的成熟。
四、结语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在这样强大社会背景下,张萱周昉总结前人人物画风格,创造出新的仕女画形式,来描绘贵族妇女丰腴而瑰丽形象,并形成了独特的绮罗人物画风格。这在中国绘画史上大放异彩,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为今人对古代人物画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给我们现代人物画的创作也提供了新的审美倾向和创作手法。如果我们能正确吸取绮罗人物的养分,一定会创造出现代人物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管子.管子[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
[2]彭定求.全唐诗[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京华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邱涵涵(1995-),男,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贵州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