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创意思维突破探析
2019-11-16廖元刚
廖元刚
摘要:本文通过对均匀九宫格圆点的连线游戏,应用不同方法进行连线,尝试不同角度的创意思维进行解题,分析人固定思维的局限性,突破思维局限后得到解题方法。最后运用解决九宫格连线的创意思维对艺术领域进行分析,探索基础创意思维突破后在艺术上体现和突破思维禁锢的重要性。
关键词:基础创意;思维;突破;艺术;探析
一、九宫格同等圆的连线智力游戏
九宫格游戏(图1)有很多版本,不仅限于圆,也可以是九个相同的其他形体或者数字的填充,推导相加相减的结果等等。为了测试人们怎样对题目(也可以理解为信息)思维态度。下文举例分析的题目是给定条件的九个同等的实现圆形进行的规矩排放,要求是用一笔画出不超过四条线直线将九个点连接起来。通过测试发现:
(一)解题者对问题进行研判时,如果思维不够发散,则无法解决问题。如(图1)中,许多人会围绕着这九个圆点形成的无形框架去思考,本位固定思维认为不能在九个圆点形成的方形以外动笔,采取一种连接每个圆形中心的保守平衡对称画法,不敢越雷池半步,思维焦点无法突破九个圆围成的虚无四方框。
(二)限制解题者分析问题的原因可能受到成长环境和教条文化的束缚。封闭刻板的成长环境必然限制了人们接触新鲜事物见多识广的机会,教条思想和无冒险精神的束缚思维,往往无意识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巨大障碍。如(图2)中,突破对连接圆点线条必须相连每个相邻圆的思维限制,则可得到四线连接九点。
(三)现实中解题者往往对同类事物惯用同样的理解方式和采取类似的解决方法,理解方式和解决问题方法过于单一,这同样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限制条件。通常人们会因为连接圆点线条的直线属性,所以往往会假定线条需要通过圆点的中心或者每个圆点的同一位置,并且服从题目要求必须是四条线,潜意识中否定超过四条线和少于四条线的辩证考虑。这是一种解题者理解单一化的惯性思维。破除这一限制,则能够得到(图3)中仅用三条线连接九点的新方法,并精简解决问题方法的步骤(由四条线减至三条)。
(四)解题者还有更为普遍的一个思维定式,即解决问题仅停留在问题原本的形式上,缺乏切换空间维度意识,习惯将问题固定在一个空间维度中。按原题形式,大多数人往往只会在二维平面中尝试各种连接法。如果将有九个圆点的载体卷成柱形筒状,则完全可以用一条螺旋线条一笔连起九个圆点,如(图4)所示。在保持问题原本性质下,尝试转换其形式,往往能够得到新的解决之道。
上述能够解决连线游戏的思维,它其实只是一种基础创意思维,但它却代表了突破常规思维能获得新生。存在着以上的局限思维,归因可能是生活环境、教育水平等等的影响。如果没有受过相应的创意思维训练,一般情况下较难做出突破。俗语言道“穷则思变”,是一种条件的窘境使得人被迫做出改变,甚至做出放弃,类似于推倒重来。而创新思维则更多的是在原有条件基础上,做出新改变与重组,企图得到一个更优化的结果,它具有一种一脉相承的关系。
二、九宫格解题思维与艺术思维联系
(一)创意思维与艺术的关系。在上述解题过程中,分析了由于受思维的多种固襟,人们在解题时陷入了困境,无法摆脱传统思维的解题方法与步骤,这种原因可能是由于我们的环境影响,也可能是受教育水平、方式习惯或是宗教等等因素影响,不管哪种影响,都表明解题者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制,无法掌握准确的解题切入点。创意思维成为破局的关键。在艺术中进行创作,很需要有创新与灵活的思维。创作者可以站在成功的作品、案例、人物艺术思想上借鉴技法、形式、版式等等,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应用灵活度。吸收借鉴确实能一定程度提升艺术家的技术水准,但拥有娴熟的艺术创作技能只是艺术家基本功之一,要想发展属于自己风格,使自己在艺术中有独属标志,最根本的是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意思维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思考,运用好的素材进行创作,结合自己的娴熟的艺术创作技巧,方可逐渐向自己风格方向发展。
(二)创意思维使艺术工艺品具有更高功能性与审美价值。当人为选取某一特点进行放大时,其功能范围则会与其他领域的功能发生交集。当对艺术品空间进行镂空与扩大体积,则会突破工艺品的功能属性。假如融入军事目的,其便具有艺术与军事的双重功能属性 。如人们熟知的荷马史诗记载的“特洛伊之战”中木马的运用,达成了军事目的。具有跨越性与突破性的创意思维促使了艺术品的功能具有双重性。工艺品中,除了本身审美价值之外,还能进行诸多拓展功能。拓展之后具有很高的生活实用价值。如竹制品,出了具有特殊的纹理美感之外,还可以利用其材质的韧性特点,制成花篮、笔筒、集邮盒等,体现出视觉美感与实用功能有机结合。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创作取材于现实,但是艺术创作不光是材料的堆积而已,也是需要加入乌托邦主义进行创作的,追求理想中的美好,让欣赏艺术的观众憧憬美好。这也恰恰体现了艺术为何来源与生活却高于生活。创作出新的、超前的艺术形式,使人们的理想有一个寄托与慰藉之地。
(三)维度的跨越。艺术中维度的区分一个重要特点是光影效果的体现,形态一旦有阴影的出现,便有明显立体感,称之为三维,二维则是无立体感的平面。在古代,人们就对影子有了记载,如唐代诗人李白(701年-762年)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北宋时期词人张先(990年-1078年)作“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等等,表明从古时起,人们已经对光影有一定的感知,涉及了光(月光)、主体物(人、花、帘)、影三者关系的锥形。古人不知其中的物理原理,仅能描述自己的感观。主体物在光照(太阳光、月光等)作用下,产生影子,这个过程是一个立体化的过程。在艺术创作设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平面中实现,人们熟知的达芬奇、莫奈等艺术家就是在油画布上进行二维创作,当他们利用光影这一物理现象后,使画面产生了立体感。但他们仅仅是人为利用阴影制造立体现象,而实现大自然实物立体再现的技术直到近代才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即摄影术的出现,摄影术是一种通过拍摄实景实物得到高度保真实景实物复制品的技术。在十九世纪初法国人路易·达盖尔(Louis .Daguerre)(1787年-1851年)基于成像光学原理发明了摄影相机,再到十九世纪中叶彩色照片的发明,摄影技术极大的还原实物的形态与色彩,使图形更具立体感。维度的跨越应用,实现了艺术创作展现形式更加多样,能更多地保留现实画面。因此艺术创作中具有灵活运用不同维度来展现的创意思维是极其重要的。
三、思维突破禁锢的意义
简单的九宫格圆形体连线游戏,代表的是一个纯粹的基础思维,而艺术作为一种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高度文化形式體,它们之间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实可共通,即不同学科或不同形式体之间思维方法有时可互通借鉴。
思维善变与否是能否深入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变”是创意思维提升的基础条件。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没有“变”这个要素的推动,必定是停滞的,在艺术领域同样如此。当然,变化也同样不可避免带来利益体的局部或者全局的利益损失,尤其是艺术领域,变化变革会导致大众对古玩、字画等的审美发生改变,甚至出现对它们的轻视乃至忽视,这定然引起从古玩、字画中获益群体的强烈反对。但数字信息化的当代,这个变革是在所难免的。
不管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其他领域,人们都应当敢于打破思维的禁锢。人们不必受到传统想法的限制,因为它们可能某段时期的经验总结,往往是有局限的,甚至是错误的。也不必受限于现有条例的,在合理的理由推动下,条例同样也可以做出改变。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同样也可不受限,哪怕特定分析方法同样会出现滞后性,先进的方法在各学科中不断出现,大胆借鉴应用即可。面对问题应仔细考虑解决问题需要什么,应当知晓什么信息,可以做些什么尝试,不应只被动地按基本要求去解决问题,可以多联系其他学科知识思维尝试从另一个切入点攻克难题。
参考文献:
[1]崔勇,杜静芬.艺术设计创意思维[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艺术家自我修养[M].王蓓,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