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中的考古体验
2019-11-16李倩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上。博物馆是让大众了解历史的重要载体。我国博物馆众多,博物馆在承担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的同时,也在向公众传播传统文化知识。为了更好地让公众对博物馆里的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博物馆通过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增加考古体验项目,让公众更好的理解博物馆中的文物。
关键词:浅谈;博物馆;考古体验
一、引言
博物馆既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也是城市对外展示当地文化的重要名片。现代博物馆的考古意义不再成为博物馆的重点,现在的博物馆更加偏向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博物馆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网上虚拟馆浏览,云上音乐会等各种形式来让公众了解博物馆的历史和馆藏,本文简单对博物馆的考古体验做一些简单的介绍[1]。
二、开展考古体验原因
博物馆是对中华古代历史文明的一种展示。博物馆通过对公众展示自身的历史和馆藏文物的价值,让公众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能够积极参与到对文物的保护中来。
随着盗墓一类的文学作品畅销,国人对考古引发了狂热的追求。国民从对文物知识的了解转变为更加关注考古的挖掘、保护和修复工作。博物馆开展考古体验主要是因为博物馆原来更多的是关注文物本身的属性变成了关注博物馆对人的影响,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博物馆。现代人接收信息足够丰富,博物馆的馆藏还是通过文字和实物来进行展示,无法让公众能够沉浸式的体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目前博物馆为了丰富公众体验博物馆的感受,把博物馆的历史和馆藏通过多媒体和数字化呈现出来,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加深对博物馆的理解。而考古体验正是这样的一种尝试[2]。
三、博物馆考古体验意义
最近几年,考古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公众对于考古的热情不再只停留在对文物的欣赏和讲解,更是希望能够亲身体验考古的乐趣。博物馆不应该仅仅只是严肃历史知识的展示,也应该是让博物馆变得风趣,便于历史文化的传播。博物馆考古体验能够吸引公众更好地了解文物,通过对文物知识的宣传,加强引导公众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去。
四、考古体验内容
(一)常规考古体验区
常规考古体验区让公众参与到考古中,让大众学习到考古知识的时候,也感受到了考古的乐趣。在展示区通过文字和图片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大众参与考古。如,想要让大众了解什么是考古,可以通过人类在活动中留下的物品来让大众考证人类过去的历史。
在“田野考古体验区”中,大众可以使用洛阳铲来了解土层的结构和特点,大众可以实际参与到考古挖掘过程,了解土质、土层,文物修复体验区,大众可以参与到对文物修补中。参与者还可以体验古代人的生活,如钻木取火、织网捕鱼等,让观众更好的知道古人是怎样去适应大自然的。
考古体验区上的显示器也会播放一些田野考古的视频和动画,参观者也可以通过屏幕直接了解博物馆内的各种文物资料。学生可以在博物馆工作者的带领下使用洛阳铲对文物进行挖掘,刷子对文物表面进行清理,在对学生普及文物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文物工作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对文物保护的乐趣。
(二)遗址考古体验区
遗址考古体验区一般是直接建立在旧有的古遗址上,就地对文物进行挖掘保护。这是因为在旧有的遗址区域建立博物馆有助于文物的展示、研究。由于遗址博物馆更加接近真实的考古现场,因此,更加吸引参观者的眼球。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我国母系部落遗址区,为了更好地还原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半坡博物馆通过高科技技术转型中地了石器时代,古人类建筑、服饰、钻孔等。让参观者完美体验古代人类的生活,通过在娱乐中学习,让参观者对我国母系部落文明有一个深刻的认识[3]。
(三)虚拟考古体验区
静态展示是传统博物馆传播文物知识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传统的展示只能让公众对文物本身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它不能够让公众对文物有直观的体验。而虚拟考古体验区可以通过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文物数据的采集之后通过计算机算软件和虚拟场景技术,让参观者能够通过VR参与到虚拟的考古现场中去。在虚拟场景中,博物馆也可以开发出考古挖掘场景,参观者可以站到古人的身边,从第三视角来体验古人生火做饭的过程,体验者也可以通过手持感应器来真实地参与到考古工作现场。
五、结束语
博物馆设置考古体验区旨在让公众更加地了解博物馆文物文化的内涵。丰富博物馆传播文化的手段,吸引参观者学习考古文化。考古体验区能够帮助参观者更好地融入考古历史环境,参与到古代文化生活中,有助于参观者提高对文物的认识,帮助参观者提高文物的鉴赏水平,也可以起到让大众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中来。博物馆考古体验在满足公众对参观形式的同时,改变了人们对博物馆的固有认识,更加方便考古知识在公众之中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高雷.浅析博物馆中的考古体验[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06):107-108.
[2]温卓尔.博物馆中的考古體验[J].公关世界,2016(18):49-57.
[3]魏文红.浅析博物馆中的考古体验[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8(10):722.
作者简介:李倩,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