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杨凝式《韭花帖》

2019-11-16高雨嘉

艺术大观 2019年35期

高雨嘉

摘要:杨凝式作为书道衰微的五代时期的书法大家,他继承了唐人“法”的传统,也对“法度”进行了一次突围,成了唐宋书风转换过程中关键的一员,也因此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杨凝式;韭花帖;技法赏析;审美思想

一、杨凝式生平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有“杨少师”“杨风(即“疯”)子”之称。身处乱世,杨氏时常心情苦闷,只能以书法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但杨凝式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至今,仅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热帖》等几幅作品传世,凭借《韭花帖》这幅作品,我们也能试着去感受他内心的世界。

二、《韭花帖》技法赏析

《韭花帖》(图1),墨迹麻纸本,属于书札一类。纵26厘米,横28厘米,凡7行,共计63字。释文: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飱。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余,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①七月十一日,(凝式)状。《韭花帖》有“天下第五行书”的美称。此帖给人的第一感受则是萧散简远,黄山谷说此作品有一丝王羲之的气息,《题杨凝式书》云:“俗书喜作《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却到乌丝栏。”[1]这是说杨凝式的书法与《兰亭序》神似,一般人只是表面上学《兰亭序》,停留在形似阶段,而《韭花帖》无论从笔法还是章法气息抑或是字的左右欹侧,的确继承了二王精神。

(一)笔法的传承

1.羲之“尖锋落笔”

横画的入笔方式是王羲之“新体”的表现之一,即笔锋入纸后呈现出多变的角度和不同的形态,入锋之后到行笔过程中间有着明显的方向上的转换,即形成了笔锋的偃仰起倒。此种笔法是羲之的“正格”用笔原则,在其手札《奉橘帖》(图2)中展现了此笔法的精髓。“三”“百”“枚”、两“未”(表1)几字的横画皆显示了此笔法的要旨,尖锋入纸后迅速将笔锋及笔腹绞至一起,用笔毛的弹性和力度将笔画跃然纸上,尖笔的线型细致入微,“横画”整体又有和谐之美。杨氏在《韭花帖》里“味”“乃”“羜”“花”(表2)几字中的横画将此“尖峰”笔法运用得惟妙惟肖。

2.“献之逆锋”

“逆锋”意为与笔锋行进方向相反,这是汉隶中的典型笔法,即欲右先左,起笔时笔锋从左上方行进到更偏左的下方,从而形成一个钝角,如《乙瑛碑》(图6)里“首”字的横画。而王献之的“逆锋”则不完全一致,他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献之《东山帖》里展现了不同形态的“逆锋”笔法,极富变化,如“新”“到”“埭”字。而凝式在《韭花帖》里也用到了此笔法,且变幻万千。“谓”字的第一横下笔劲猛,而“载”字的第二横逆锋起笔,则显得含蓄很多,再如“报”字的长横给人以大气潇洒之感。(表3)

《韭花帖》用笔上精致细腻,丰富多变,纤丝连带自然,深受二王影响,一股二王风度。

(二)章法和结构

该帖的章法和《兰亭序》也相仿,此帖留有大量的空白,乍眼看去,字字独立,细细嚼之,便可看出其中的呼应关系。《韭花帖》较之《兰亭序》在字与字的间距上更强化了“疏朗”的特点。《韭花帖》在空间上的处理别出新意,第六行“伏惟”与“鉴察”,“七月十一日”与“状”之间夸张地拉开了彼此间的距离。就整体章法而言,从作品的右上到左下呈现出“发散之美”,作品的右上部分相对更为密集,尤其是“昼寝乍兴”四个字,几乎是字连着字在一起,而作品写至左下,则逐渐稀疏,节奏也变得舒缓轻松。作品的第二行、三行和第五行下面是平齐的,其他几行则是随意排布,细小的处理,给作品增加了一丝生动的变化。

《韭花帖》中對二王精神的继承还体现在字的取势上。如:第二行里面“盘”的下半部分“皿”(图a)与《兰亭序》中“尽”(图b)的下半部分神似;第三行里面有一个“味”字(图c)与王羲之《兰亭序》里“未”字(图d)字的形态很相仿;第五行“谨”的左半部分“讠”(图e)与《兰亭序》中“咏”(图f)的左半部分几乎一致。再如“寝”(图g)和“察”(图h)的上半部分都有模仿《兰亭序》中带“宀”的字的痕迹。(图i、图j)

三、《韭花帖》审美思想

“萧散简远”之境是苏轼审美理想的核心,他提出了“尚意”的口号。他曾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2]这打开了“宋人尚意”的格局,其实杨氏已早有此审美理想。而笔者认为此审美理想反映到创作心态即是“空”“远”“静”。在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受禅宗思想影响,追求富有“禅意”的空灵境界,而此思想也有影响到杨凝式。从作品层面而言,《韭花帖》这种相对静态的书作更能产生一种令人无限回味的美感。东坡曾云:“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这即是说看上去平淡的作品,呈现出来的东西并非平淡如水,而是经历了“气象峥嵘,彩色绚烂”的锤炼过程后所展示出来的“平淡”,此时的“平淡”融汇了早期的“峥嵘”,看上去是“平淡”,却是“绚烂之极。”

杨凝式不寻常的人生境遇,造就了他能包容万境的心态,从而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展示。《韭花帖》里内敛而不外放的笔触,宽棹疏朗的空间感,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参禅的空灵与寂静。杨凝式的书法遗墨中包含的不仅是高超的技法,更多的是平和、淡远的内心境界。杨凝式向上承唐法,向下开宋意,是两座书法高峰之间连接的纽带,在书法的灿烂银河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答熙载九问——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第六册《苏轼文集》[M].语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