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医养结合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2019-11-16董莉娟仵卫民
董莉娟 仵卫民
[摘 要]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老年照护相关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因而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尤为重要。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为切入点,探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医养照护人才的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详细设置,并探索性地分析该培养模式的优势,以期为院校深化改革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从而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关 键 词] 医养结合;现代学徒制;养老护理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64-02
统计数据显示[1],2017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0%。专家预计[2],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老年人口规模将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0%以上。而从供给角度分析,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足,养老服务设施及养老人才都非常匮乏,严重滞后于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3]。“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要求更加重视老年人的生理健康与医疗服务需求,不同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4]。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仅有利于发展养老服务业,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有研究者提出[5],要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首先要积极鼓励“医养结合”养老方式的培养模式。其次,“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需要配备专业的、能够胜任医疗护理工作的工作人员,而目前的养老护理人员大多只能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护,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医学背景教育,医疗护理与基本生活照护是脱节的。研究表明[6,7],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普遍希望可以提升护理人员的医疗照护能力。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校企应当联手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将该项招生工作落到实处,形成校企一体化教育局面。现代学徒制是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8],它也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大规模需求的现实情形下提出的“人才培养与开发制度”[9]。现代学徒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一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10]。目前,该种人才培养模型已运用于多个技能专业中,并且取得良好效果。面对养老护理人才的大量缺口,为了避免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也为了减少养老服务专业或老年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人才流失,借鉴以往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我们拟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医养结合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校院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
以“医养模式”为引领,确定专业定位,培养集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为一体的专业人才。整合学校与企业资源,分配、协调办学条件,确定医养结合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既具有丰富的护理知识,又能参与老年人生活基础照护服务实践的专业人才,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课程由校院双方协商决定,根据相关机构需求,按照行业标准,遵循学校培养人才規律,制定能够加强校企联动的课程。学校与养老机构或医院共同设定涵盖护理理论知识、岗位实践内容的教学方案。校院双方切实提高参与度,双方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一)人文素质与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人文素养课程模块、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模块。主要的学习方式有校内课堂教学和在线网络课堂,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共计约40学分,该部分课程全部在学校内完成。
(二)大类通用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正常人体结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护理药理、护理导论、健康评估、老年心理学、护士人文修养与护士礼仪,共计28.5学分,该部分课程也是学生在校期间完成。
(三)专业方向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护理基本技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护理综合技术、老年护理、精神护理、社区护理、急救护理、养老机构经营与管理、中医护理、老年健身养生学、老年营养与膳食、康复护理。其中,儿科护理与妇产科护理虽然不属于老年护理领域,但是为了保证护生考取护士资格证,也需学完这两门课程,该部分总学分在50学分左右,该部分课程在合作养老机构或医院中完成学习,由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授课。
(四)职业能力实践
普通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多采用“三阶段式”培养方式,即第一阶段完成人文素质与基础课程,大类通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完成专业方向基础课程;8~12个月的医院定岗实习放在第三年。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校与医院或养老机构合作,创新实施医养结合方向护理专业“1+1+1”一体化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课的学习过程转移到医养照护机构,将课程的结果性考核改革为过程性评价,单独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的实践专业技能,实现理论—临床见习—理论—实践的工学结合目标,以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按照“1+1+1”一体化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学生从第2学年开始的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学习由学校改在了医养结合照护机构,一般安排上午临床见习,下午理论教学,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形式相结合,医院或照护机构即课堂,使学生能够及时将理论知识与一线实践相结合,专业技能的训练由在校内模拟实训室改在了真实的医养照护环境中,真正体现了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在第3学年进入顶岗实习,时间为10~12个月,其中8个月实习安排在综合性医院中,以满足学生临床常见病和护理操作的掌握,剩余2~4个月的实习则在养老照护机构中。严格护生的实习管理,学校与照护机构密切合作,分两次(实习中期和实习结束前)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和理论综合考试,以保障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可以强化和巩固护理的专业技能。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医养结合型护理人才培养优势分析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学徒制不仅传承了传统职业教育的特点,而且创新性地结合了单一理论教学与一线师傅带徒的方式,让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得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的传授和指导。同时,现代学徒制实现双标准考核机制,学生除了要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外,还必须满足一线带教机构的考核要求。实现了“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可持续发展、社会满意度高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不再是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合作的照护机构、政府也参与其中,从招生、培养到实现就业,多方参与,不仅让人才培养过程更具有目的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办学成本,整合利用了多方面资源。此外,优质、前沿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也能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三)有助于影响护生的择业动机
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和老年护理方向的护理专业学生需求一直是供不应求的状态。然而,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流失率却非常高,尤其是护理新生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知水平低,对老年护理的就业意愿不高[11,12]。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极其缺乏,大量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不会选择养老服务工作。已有研究表明[13],专业学习和实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认知对学生选择养老护理工作的动机具有正向影响作用,老年护理的临床实习环境与护生的老年护理择业动机均呈正相关,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是对护生老年护理择业动机影响最大的因素[14]。临床实践经历是影响护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15,16],以往良好的实践学习经历和感受能够增强护生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同感和兴趣;相反,如果护生在一线顶岗实习过程中没有归属感、价值感,则很容易对养老护理工作产生不良感受,甚至厌恶和反感。因此,有必要加强护生对老年照护的认识和态度的正向引导。
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好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通过课堂教学和一线见习及实习等多途径向护生介绍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以提高护生对老年人的正确认知和积极态度。护生在该种培养模式下可以尽早亲身参与老年护理工作实践,以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了解老年照护工作的真实状态。同时,选拔优秀、有责任感的带教老师指导护生,护生与带教老师密切接触,带教老师精湛的工作能力,关爱、尊敬老人的工作态度以及对护生认真负责的传授过程都有助于为护生树立良好的行业榜样,从而影响护生对养老照护工作的择业动机。
院校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和现实条件创新性地提出符合本校环境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有利于将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升华、传承。因此,我校在应用现代学徒制进行人才培养时要积极探索科学的学徒制新模式、新方法。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速,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养老服务行业成为必然趋势,因此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但是,机遇即挑战,关注度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和标准,老年人需要的不再只是吃饱、有地方住,更多的是能够被专业地、尊重地照护,这就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工作人员具有专业核心能力,如老年常见病的照护、老年人心理健康指导、康复理疗方法等,而医养结合型的护理专业教育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校医学护理专业已有39年的办学历史,能够实现“医”类的教学与培养,同时,我校已与多家医院的老年病房和专业护理院建立合作关系,能够满足专业“养”的教学资源。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医养结合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如锦上添花,不仅实现了培养综合的、全面发展的照护人才,充分利用了多方资源;更重要的是,这种培养模式还有助于改变护生的择业动机,以实现壮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7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好于预期[Z/OL].[2018-01-18].http:∥www.gov.cn/xinwen/2018-01/18/content_5257967.htm.
[2]唐钧,刘蔚玮.中国老龄化发展的进程和认识误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8-18.
[3]朱巍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J].中国民政, 2013(10):4-10.
[4]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5]黄明安,陈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8(10):54-58,66.
[6]陈雪萍,应碧荷,陈一莉,等.校企合作提升“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护士能力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3):205-209.
[7]沈婉婉,鲍勇.上海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优化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6):863-865,871.
[8]李梦卿,王若言,罗莉.现代学徒制的中国本土化探索与实践[J].職教论坛,2015(1):76-81.
[9]赵志群,陈俊兰.现代学徒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J].北京社会科学,2014(1):28-32.
[10]徐国庆.高职教育发展现代学徒制的策略:基于现代性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7(1):79-84.
[11]宗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30-33.
[12]吴炜炜,吴文捷.护理本科新生老年护理职业认知与就业意愿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11):83-86.
[13]陈井芳,宁香香,袁葵,等.高职老年护理专业学生老年护理择业动机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1):119-121.
[14]程敏.护理本科生老年护理择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青岛:山东大学,2014.
[15]Brown J, Nolan M, Davies S,etc. Transforming students views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Realising the potential ofenriched' environments of learning and care: A multi-method longitudinal study [J]. Int J Nurs Stud, 2008, 45(8): 1214-1232.
[16]Happell B. Nursing home employment for nursing students: Valuable experience or a harsh deterrent?[J].J Adv Nurs,2002,39(6):529-536.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