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企业技能工作室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19-11-16文祥
文祥
本文以生产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探索建立技能工作室内部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问题解决机制,梳理了技能工作室的建设、管理、提效、创新等方面的经验,从而逐步探索形成以技能工作室为引领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背景意义
当前全国大部分生产企业技能人才队伍面临四个普遍问题,一是高层次创新型技能人才匮乏,二是技能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三是技能人才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四是技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但另一方面技能人才又是我国经济技术发展和国家建设的一只重要队伍,如何去打破壁垒,不断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生产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必将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二、创新理念与改革思路
理念引导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新的阶段要求下,技能工作室应定位于通过技术创新和技能人才的培养,服务于生产,推动技能专家的实践经验及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加速传承和推广,有利于整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拓宽高技能人才成才之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效率。为此,技能工作室应抓好管理体系、运作体系、资源体系三大方面。
管理体系:分清职责、固化要求、过程监管。一是明确企业厂部资源调配、制度审核、任务下达的职责,明确人力部门沟通协调、办法制定、业务推进的职责,明确工作室所在部门日常监管、业绩主责、事项管理的职责;二是固化工作室运行各项制度,对档案管理、学习管理、会议管理、经费管理、业务管理,以及绩效管理等流程要求进行梳理,形成制度;三是根据职责分工,对技能工作室做好日常运行监管考核。
运作体系:抓牢课题项目开展,培养人才,形成成果。一方面以创新项目、小改小革、合理建议等方式形成解决生产问题的成果,保证运作绩效;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开展,以“老带新”的方式,让富有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带领部分有培养潜力的年轻员工共同完成项目,在过程中不断传授经验技术,培养人才。
资源体系:强化整合优秀资源,精准对接,不断提升实效。技能工作室通过运行,会逐步形成研究成果,梳理相应的知识内涵,并赋予丰富的课程资源,锻炼培训师资,在此过程中,资源体系的建立形成,是工作室重大成果之一,有目的的整合、利用、优化也是工作室成效提升的必经之路。
三、工作室建设实施的关键问题
注重技能工作室管理机制体制。技能工作室实行“分级负责、双重管理”制。“分级负责”是指企业厂部负责工作室设立、评估及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协调,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工作室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工作室所在主责部门负责工作室日常运行监管和指导工作,并承担绩效问责责任。双重管理是指工作室可同时配备领办人和负责人,领办人具体实施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等业务活动,负责人统筹规划工作室建设目标、建立规章制度、宣传报道等日常管理活动,负责人通常应由工作室所在主责部门分管人力资源负责人担任。部分企业有技能工作室领办人管理能力较强的情况,可同时履行领办人职责和负责人职责。
注重技能工作室的集群效应。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劳动者大军,弘扬工匠精神。各大烟草工业企业启动推行技能工作室建设工作,同时伴随工作室建立增多,结合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应逐步建立起多级工作室运行機制,形成“国家级引领、省级显成效,市级强规范、厂级成规模、班组级稳基建”的金字塔模式,解决工作室建设中常见的布局松散,“单打独斗”的局面,强化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素质,走上以技能实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新征程。
注重工作室建设及人才培养的规划性、阶段性布局。企业内部工作室成立的先后,综合实力的高低,必将形成业绩、目标、定位的差异,这就需要成立较前、综合实力较强的工作室,创建的目的应定位为旨在技术攻关、问题解决等方面,给技能领军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交流平台、弘扬“工匠精神”,更好发挥其技能攻关、带徒传艺、技艺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立较晚、综合实力较弱的工作室,创建的目的应定位为旨在集中教育资源优势,为后备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通过教材编写、竞赛承办、小改小革、技术交流等具体业务,培养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能手,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广大群体干事创业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技术、技能后备人才的培养。并且,前者可作为后者的进阶机构,对后者的运行负有指导责任。
注重技能工作室激励导向作用。积极构建以技能水平为基础,注重打造工作业绩,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技能工作室表彰激励机制。对完成课题项目的成员实施奖励;对研究成果推广运用后取得良好效果的成员实施奖励;对带徒质量较好的成员实施奖励;对授课培训提供支持的成员实施奖励。奖励不局限于物质,可授予荣誉、给予培训、休假等福利。在企业内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从而充分调动技能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正确建立技术创新和高技能人才成长互相融合的价值导向。
四、对进一步完善工作室运行机制的建议
(一)逐步创建协商共议的联席机制
逐步建立起“工艺发现问题、维修解决问题、操作论证问题”的三方问诊机制,采用专家会审及工作联系单的形式,加强工作室与企业内部研发中心、生产管理部门的联系联合,加强各专业线在不断提升设备有效作业率、优质优产过程中的协调配合,加强对重大设备问题和重大生产事项的沟通协调,加强对重点工作的思路统一,措施一致。凸显小项目自力,攻难关合力,大课题群力的协作氛围,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除此以外充分利用技能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知识,组织人员参加工厂重大项目方案论证及列席生产相关重要会议,营造尊重人才、崇尚技能的大环境。
(二) 逐步创建打破常规的交流机制
一是成员交流,高一级技能工作室可定期推荐满足一定条件的成员作为次一级技能工作室的指导顾问,参与次一级技能工作室日常工作,次一级技能工作室中表现优异的成员作为高一级技能工作室的预备成员,承担高一级技能工作室部分任务;二是业务交流,加强技能工作室与生产部门、创新项目管理部门的联动,畅通沟通渠道;三是专业交流,加强技能工作室与先进工厂、先进设备厂、大中专院校的交流合作。
(三)逐步创建目标导向的激励机制
积极构建以技能水平为基础、与工作业绩相挂钩、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技能工作室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技能人才的创造活力。每年企业厂部向各工作室下发年度目标责任书,工作室成员将目标责任书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并自行开展年度工作。为保证工作绩效,相关部门成立考核组,以半年为单位开展年度中期和年末考核,并最终根据考核情况落实奖惩。
五、结语
技能工作室不仅是优秀技能人才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的场所,也是培养爱岗敬业、技术精湛职工队伍的课堂。目前看来,技能工作室创建的广泛建立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必定是深化创建工作,规范运行管理,提升工作室运行绩效,使其真正成为整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给予工匠成长摇篮,孕育工匠文化,树立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高端平台,不断为企业造就学习能力强、竞争能力强、
创新能力强、创优能力强和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保障。(作者单位: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什邡卷烟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