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探索
2019-11-16冯静雯
冯静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今中国正处在国内国外各种思潮碰撞的重要时期,高职学生出现的缺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现象愈演愈烈,如何构建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个挑战。从分析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出发,对现阶段高职学生文化自觉不足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提升文化自信进行探索,帮助高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发挥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当代高职学生也是中国未来的创造者,中国梦的实践者,如何培养出信念坚定、素质过硬的接班人,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思政教学中不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和提升文化自信,使我们的思政教育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中坚持文化自信的趋势
(一)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需。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并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传统,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气神,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曾提到四项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中华民族之所以有现在的成果都是依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坚持文化自信也是时代之需。
(二)时代变迁,多元文化入侵,文化自信也是思政教育之需。有学者研究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人格特质,发现明显差异,勤俭(17%)、忠孝(13.5%)等改革开放前最具备的人格特质,在改革开放后变成了进取(19%)、实用(17,5%)、功力(14%)等。这意味着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的变革,高职学生受多种文化冲击,盲目崇拜一些非主流文化,同时对外来文化认知不足,缺乏审视能力。作为国家未来的的建造者,这是非常不利于民族发展和国家昌盛。要让高职学生成为推动民族进步的力量和源泉,这需要在思政教育教学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自觉抵制不良的文化侵袭,在学生身上种上真善美的种子。
二、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的制約因素
(一)个人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接受外来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够,但对外来文化持较积极浓厚的兴趣。虽然有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但缺乏一些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加上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我国的青少年变成了他们渗透的重点对象,这样就极大的影响了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取向。功利主义的驱使,从众心理严重,表现在盲目跟随他人追求利益,对自身缺乏清楚的认识,对自身的文化自信构建形成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二)家庭因素。父母是每个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形成都有着潜移默化和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样面对我们目前高职学生的家庭状态,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籍,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文化素养的培养,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将孩子送进学校就由学校看管,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对孩子的培养缺失,更不用谈对孩子文化素养的构建和培养,加之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的限制,与一些生活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相比,部分高职学生的缺乏自信,心理落差教大,对自我的认知不足,容易导致文化自信缺失,同时中国的家长又不太善于与孩子沟通交流,解决方式有时又相对简单粗暴,所以更不用提营造文化氛围,所以这就制约了文化自信在家庭教育中的建立和培养。
(三)学校因素。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老师、学校和国家的共同教育和引导。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要也在不断的变革,很多学校为了追求输送更多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过于注重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积累学习。学生会认为学好专业知识即可,类似于思政课这样的课程不学也罢,这种观念非常不利于大学生成为新时代接班人。同时学校的教师也过于看重对学生技能专业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综合而论,这样不仅难于帮助高职学生构建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同时也容易造成学生受西方文化侵蚀,弱化对远大理想信念和高尚情操的追求和培养。
(四)社会因素。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的基本矛盾、经济体制的变化使得中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型,也带动了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重大变化,人们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功力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也被体现在很多高职学生的身上,这无疑对大学生带来很大冲击,在塑造文化自信方面也带来很大困难。如果不能科学教育和引导,学生对国家主流文化的认同感也就会被动摇,进而对本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信心产生动摇。
三、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思政教育
新时代的中国,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努力创造,这除了精湛的专业技能外,也少不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文以化人,文以载道。学校是教育传承的重要基地,不光传授专业技术,还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一)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重地的高校,更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每一门课程中,运用科学的态度审视多元化的文化,落实立德树德的根本任务。
(二)积极在思政课上弘扬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思政课堂上,运用举例对比讲故事的模式,使学生入脑入心,真正让思政课堂接地气,帮助学生拨开云雾看真理,做到自觉明辨是非。同时引导学生多看主流、不受支流支配;多看光明面,不受阴暗点影响;多看本质,不受表面现象迷惑。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鉴别先进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从而增强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推陈出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思政课堂正好可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宣传的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四)强化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主动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大学生活是每一个高职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关键期除了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教育和引导外,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壮大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的新形势,学会构建自己的文化自信,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升鉴别能力,学会让自己所学运用到实践生活中,用自己的知识和行动影响更多的人,不断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纵观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精华不仅赋予社会强大的文化动力与民族的精气神,还赋予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复兴付出努力的精神动力。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的开展更是担负起了培养青年才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任。现在各国虽然表面风平浪静,但其实暗潮涌动,“孟晚舟事件”、“中美贸易摩擦事件”及近期的“香港元朗事件”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一刻我们更要加快和加强对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与塑造,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学会明辨是非,塑造起中国人独有的精气神,为中华民族复兴担起大任。(作者单位:陕西青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