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导师团队建设的研究
2019-11-16褚洋洋王莹
褚洋洋?王莹
以现代学徒制的导师团队建设为切入点,论述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导师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并对未来予以展望。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除在学校中学习,同时也在企业中实践并获得劳动报酬。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和艾丝碧西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学徒制班。双方共同协商制定学徒制班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管理措施。学生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重要一个环节就是导师团队的建设。优秀的专兼职教师和企业大师组成的导师团队可以通过有效的协作,使学生在校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然后在企业通过实践将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当前食品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的一个困难还在于导师团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高职食品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导师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导师数量缺少、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校内导师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一个“师傅”,要求不仅仅具有专业理论水平,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从业经验。当前高职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然而,校内导师要求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而且需要有直接或者间接的企业经验,这对于刚进入高职工作的年轻教师是无法达到的。从师资力量来看,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大多都不是从食品专业的专任教师,是从农学,化学、生物专业调转过来的,虽说这样拥有较多的经验,但或许食品专业更系统与全面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客观条件不足。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还有进行科研工作、资源库信息化建设、課程改革项目等工作,没有时间参加企业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这都严重影响制约学徒制校内导师的发展。
(二)导师团队缺乏沟通,缺少默契
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是基于现代学徒制基础的,所以需要校内外导师共同配合,进行分工来完成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从生产一线招聘企业导师他们有工作经验但缺乏教育教学经验,不了解高职学生的教育规律。企业导师仅仅是过来上课,而从缺少和学生以及校内导师的交流。同样的,学校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制度和空间来让精通专业技能的校外导师与精通专业知识的校内导师进行专业沟通与交流。导师团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默契度不够,无法形成合力并发挥学徒制培养学生技能的优势。
(三)导师团队积极性不高,奖惩机制不够
目前校内导师一般由中青年教师担任,一般高职院校没有额外的经费和津贴补助,属于一种义务制的兼职。校内导师本身工作量就很大,但是学校只能从精神层面和荣誉上给与肯定和承认,很难调动积极性。能够担任好校内导师的工作完全是从职业操守上来做好这件工作的。对于企业导师同样面临这样的现状,企业导师进入学校阶段性的授课只给微薄的课时津贴,与企业的高薪水相比没有任何优势。无论学校还是企业对于导师都没有充分重视和严格奖惩,无法从制度上去考核和评判导师的工作成果,无法监督、激励导师圆满完成指导工作,使学徒制工作无法形成长效机制,严重影响学徒制的运行质量。
二、优化高职食品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导师团队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校内外导师教师队伍建设
对校内外导师制定合理的职业提高规划。通过校内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老师帮扶传代,使新任职的校内导师把握食品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提高 “双师”素质培训。通过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提升教师的职业指导能力。选派中青年教师进入企业,通过教师的顶岗实践,了解企业真正的需求,与企业共同探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层面和制度层面,人事部门要制定教师实践锻炼的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多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集中安排教学,让专任教师有两个月左右的学术假期,督促教师利用假期提高自己企业实践经验。
(二)校企共建合作性导师团队
引导企业导师进校参加教学计划合课程标准的制定。坚持“教学情境工作化”原则,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企业车间模式,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从工作环境卫生、着装,到机器设备的使用、课堂工作任务的完成、产品宣传与销售等环节与企业接轨,通过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将课程标准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有效对接起来。建立长效机制,固定时间安排企业导师参与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研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同时,教学团队建设必须融入人文因素,对符合要求的校外导师要经常保持联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尽量为校内导师提供各种条件,在教学中勤沟通、勤交流,使他们乐于教学。
(三)制度保障,营造符合学徒制发展的导师团队
校企双方应充分考虑导师团队教师的待遇问题。考虑导师团队本身主要承担企业的生产、科研任务,提高导师团队的待遇是保障其工作积极性、顺利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关键,学校应协同企业合理评估他们的工作量,如实的给与工作报酬。并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奖优等方面优先考虑。高职学校应该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逐步完善对于校外导师的聘任与任教制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选拔出在专业上精益求精、业务骨干级别的教师,还可以有政府颁发相关的正式聘用证书,大大加强教师荣誉感,激发教师对行业的奉献能力。主要采取专业带头人赴企业听课、定期召开学徒制学生座谈会和教学质量反馈。对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导师,及时更换教师。
三、优化现代学徒制导师团队建设的展望
总之,优化导师团队建设是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校内专任教师深入一线切实体验企业文化,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校外导师经过专业的教学历练,成长为教学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我们需将师资队伍的能力提升和结构调整放在首位,针对性地提出在原有的导师队伍建设基础上建设现代学徒制教学团队,开发适合食品工业生产特点的课程体系。通过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来安排人才培养进程,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优势、企业教师的岗位技能优势,总结二者的职业经验和体会,才能够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就业、职业规划与指导意见,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者单位: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高职食品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编号SJGZY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