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教育
2019-11-16李梦姣
李梦姣
[摘 要] 跨文化教育是20世纪中后期产生并发展成为教育研究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21世纪的教育发展的热点之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国际上已展开了对跨文化教育的研究。简述跨文化教育的发展、目标、存在的问题及中国应该如何去做。
[关 键 词] 跨文化教育;种族歧视;非主流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60-02
一、跨文化教育的发展
国际上对跨文化教育的讨论,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因为战后,世界各国兴起了移民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移居到其他的国家生活。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及各国间的贸易不断增加,使人口的流动变得更加频繁,移民定居的人数也变得越来越多。因此,人们就不得不想办法使各种不同的文化和谐健康地发展,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一开始,只是关注如果将移民快速地融入移居国,希望通过语言的学习使移民者快速适应当前的生活环境。因此,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双语教育,有专门的教师进行语言教育。之后,将关注点逐渐放在了如何将不同的文化整合在一起。减少文化歧视,不同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一个新的综合的文化,就在这种将多元文化整合的教育中产生了跨文化教育。
1974年,美國成立了跨文化教育、培训与研究协会
(SIETAR),随着协会的发展和壮大,在1982年改名为国际跨文化教育培训与研究协会。1992年,在日内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43届国际教育大会——“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并且颁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这一文件。该文件对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对跨文化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了跨文化教育涉及的范围,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具体策略和方法等。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国际理解教育”,并颁布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这一文件;1996年颁布了《国际理解教育:一个富有根基的理念》这一报告,强调了通过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国际理解;2006年颁布了《跨文化教育指南》,进一步落实了跨文化教育的实施。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和协会的成立,体现着国际上对跨文化教育的重视,跨文化教育满足着跨文化社会和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增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减少冲突,促进世界各民族间的平等,和平共处,尊重差异。
二、跨文化教育的目标
(一)对文化知识的认知
首先,了解自己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点及历史背景,并适当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了解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明白其历史对个人的影响。这种对文化的认知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是一个可以吸取优点和看到自身不足的过程。如果对其他的文化一概不知,就容易产生反抗和排外心理。其次,对其他文化保有好奇心或是对其他文化有批判、欣赏的能力,能够正视历史遗留问题,反对种族歧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相互合作、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跨文化教育也要求学校使学生了解各种文化的特点,通过传递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促使学生转变态度,以对等的地位和平等的心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并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因民族和文化差异产生的事情。
(二)对自身情感的把握
面对不同的文化要容忍、包容、尊重和有耐心,尊重不同文化面对不同事物的各种行为,并可以积极解决由文化差异或是种族歧视引起的问题。由于文化的不同,人们一定会有一些语言和动作会让别人产生误解,因此最好在交流前表明,这也体现出尊重他人的文化,并且有意愿与人交流;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虽然可能会出现无法理解的情况,但也要认为是他人的“三观”是具有价值的,不要随意诋毁它。移情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的情感要素,移情并不是意味着你放弃自己的情感,也不是毫无缘由地认同他人的观点。在跨文化交流中要认清世界是多元化发展的,文化是多元发展的,每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到的世界是有差异的,并且要认识到这种差异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产生分歧时要换位思考,做好移情的准备。
(三)对不同文化的态度
对自身文化持正面态度,批判的理解和学习本民族文化,对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持积极态度,不仇视其他文化,对有差异的文化保持相对主义的态度。极其愿意从跨文化的冲突中学习并研究其积极的一面。对通过跨文化教育改善生活这一方面有积极态度;对不发达的民族向发达民族学习持积极态度;对自身民族文化有优越感,并且想通过文化渗透来控制其他民族持消极否定的态度。
三、跨文化教育中只重视主流文化忽略非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是相对而言的,主流文化是在这个社会中占核心地位的文化,处于领导地位,被认为是必须要的文化。非主流文化相对主流文化处于从属地位,但是非主流文化也是不可缺少的,而且非主流文化中也有非常优秀的成果需要人们学习。高校内的主流文化指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和期待,包括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在内的文化。主要是国家以文件的方式下达命令,需要高校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培养人才。非主流文化,指学校文化中社会要求和期待之外的文化。但是非主流文化也一定在高校中存在,因为社会对学生的期待与学生自身的期待一定会有偏差。在高校中主流文化过于突出,非主流文化占的比重小,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跨文化教育是对只追求主流文化的批判,希望学校教育可以追求多元文化共存,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营造一种相互学习、良性竞争的氛围。因此,学生要接受文化的差异并平等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尊重他人,不要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排斥心理。
四、中国跨文化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一)树立开放的教育观
教育本身是一件开放的事情,也是国际化的事情,所以应该与世界各国家的学校多多交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信息快速传递,使知识文化也变成了快速傳递的产物,这就更加需要跨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来应对这种国际化趋势。我们不能逃避这种趋势的发展,而要想出对策去解决。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博采众长,努力吸收各国优秀的教育成果及先进的教育经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不断提升高校的开放水平,促进跨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适应未来世界的不断变化。随着教育面向世界,不断开放,多文化、多民族将变成一种普遍现象,各种各样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也会变成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文化的融合会变得更加自然,种族歧视也会因此减少。
(二)加强国际合作,减少种族歧视
全球化使各个国家之间联系得更加紧密,经济、政治、文化间相互合作与竞争,同时也促进了教育间的合作。通过向教育发达国家派送优秀的科研人员进行培训,其带回来的除了更加专业的知识外,还带着发达国家的文化,而且自身的文化也会留在留学地,所以这是一个双向的互惠互利的事情。当文化被他人接受后,自然种族歧视就会减少,文化霸权也会相应地减少。
(三)关注历史教育并注重传媒的作用
历史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国的历史,也可以适当了解别国历史文化。历史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可以通过游览博物馆和阅读各类历史读物来进行学习。国家电视台出台的历史类节目,如百家讲坛,都是历史教育的一部分。通过电视的途径进行传播,使趣味性增加了很多,既可以得到休闲,又学到了历史文化知识。目前网络发展快速,信息传播的手段多样,同样的各类知识文化传播得非常迅速,所以要重视传播媒介,使其作用发挥到极致。目前,各种各样的软件可以将全世界各个地方的景观、建筑、民族特色等具有文化色彩的图片、事件、文章推送到手机上,方便每天观看,并且不会占用很多时间,只需要坐地铁、等公交这样的碎片时间,就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风采。
参考文献:
[1]徐斌艳.跨文化教育发展阶段与问题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35(9).
[2]黄志成.国际教育新思想新理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蒋瑾.跨文化能力分类及培养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3(9).
[4]王爽妮.跨文化视角下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9).
[5]邓志伟.全球化时代跨文化教育的价值与目标[J].比较教育研究,2013(9).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