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
2019-11-16薄会娜
薄会娜
事业单位承担着社会最基本的公益服务,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事业单位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对政治体制运行、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起着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是收入分配制度的进一步深化,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定义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事业单位管理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绩效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考核提高每个个体的绩效,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只有绩效管理的目标明确,职工才有努力的方向,才会更加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绩效目标的实现,共同提高绩效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单位、组织的战略规划和远景目标。
绩效考核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树立全面绩效观,绩效是行为、能力和结果的综合体。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步骤,绩效管理不是一个什么特殊的事物,更不是人事部门的专利,它是一个管理手段,通过制定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法让员工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实行绩效工资的意义
为了更好的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各单位都积极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制定了绩效考核办法,加强了对事业单位内部考核的指导。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是收入分配制度的进一步深化,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作用
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遵循“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我省于2009年至2010年历经两年时间的试行调查,慎重推进,省政府联合各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实施绩效工资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相关部门全面清查各种津贴补贴和奖金,坚决取消资金来源不合法,不合规的项目,全力推进绩效工资的实施工作。“开前门必须先关后门”,清理规范津贴补贴,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前提,引导事业单位工资走向规范化、合理化。事业单位承担着社会最基本的公益服务,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事业单位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对政治体制运行、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起着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实施绩效工资,体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可以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四、绩效工资在事业单位中的实施现状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岗位责任等因素。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是事业单位搞活分配的主体,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和方法。这样单位就有了自主权,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制定出积极有效的绩效分配制度,这样既可以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职工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又可以使奖励绩效工资和人事、考勤、考核等单位规章制度紧密结合起来。事业单位制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充分发扬民主,经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充分讨论、经单位为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报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批准,并在单位公式。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是保证绩效管理体系运行的保证和依据。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对迟到早退长期病假,年度人事考核不合格、基本合格,工作懈怠、消极怠工的职工按照单位制定的有关规定做出奖励绩效的扣发。扣发部分资金单位可以用于对工作突出,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人员进行奖励。这就使单位的制度管理落实到了实处,真正搞活了死板的制度化,每个人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都会换来自身利益的回报,团体的回报。个体目标的实现,最终是实现整体目标,整体目标的实现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奖励绩效的实施首先实现的是个人的目标,通过小目标的实现达到整个集体、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达到了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和最初愿景。“管理的深处是激励”,而绩效工资的实施就是激励,通过奖励绩效的具体化实施满足职工的需求,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单位组织的目标,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
五、結语
绩效管理的实施既激励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每位职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使个体需求得到满足,又使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得以进一步深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单位的规章制度保证绩效的实施,绩效的有效实施使单位制度充分发挥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绩效管理在整个事业单位管理中起着重要、积极的作用。(作者单位:唐山市食品药品综合检验检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