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2019-11-16田耿
田耿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体系的基石,也是整个党组织的“末梢神经”。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承担着党的基层管理重任,更是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探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路径,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坚强保证和有力支撑。
党中央自召开十八大以后,不断提升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视,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担当精神,剑指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实现各级党组织落实党要管党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升了对农村党支部的重视,以打造基层“战斗堡垒”的策略,带领全党开辟了党的建设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紧贴新形势、新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全面小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更是推进当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内涵。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者互为引证、互相补充、互为保障,均是着眼于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需要。其中,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主要力量。若要全面振兴乡村,最关键的是组织振兴,组织强则乡村强,组织弱则乡村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就必然要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振兴,以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来确保党在农村的基层战斗堡垒被彻底扎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困境
(一)基层党组织领头人业务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有的党支部书记不熟悉基层党务工作,党员发展程序不明,抓党建工作痕迹主义和形式主义突出;有的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能力不强,不仅不能发挥带头作用,其带领群众一同致富的意愿也不强烈,导致工作开展中出现了思路陈旧、方法局限、成效不佳的问题,“领头雁”作用发挥得不好;有的在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维护和谐方面怕得罪人,得过且过、应付塞责。
(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堪忧、后继无人。大多数农村都存在青壮年劳动力缺失的问题,农村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嚴重阻碍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使得基层党组织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不具备长效性,党员队伍难以扩充。部分乡村在发展党员时,程序不规范、操作不透明,甚至出现了“家族党员”的情况。党员管理和教育培训“跟不上趟”,有的农村党员把党员身份不当回事,不履行党员义务,“口袋党员”十几年,选举前才转组织关系。
(三)基层党组织生活质量不高、凝聚力不强。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组织活动是基层党支部联系党员、凝聚人心的纽带。但部分基层党支部书记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认为是形式主义,导致组织生活应付了事,或为迎检而造假,让意义重大的组织生活未充分发挥作用。一些地方农村党员活动庸俗化、娱乐化,缺乏吸引力,有的党员宁赶庙会也不参加组织生活。一些“退下去”的村干部不但不发挥“余热”,与村党组织唱“对台戏”,成了绊脚石。
(四)农村基层隐形腐败仍然存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重拳出击,猛药去疴。但是,如何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反腐工作开展,仍是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虽是“九品芝麻官”,但他们手中的“小微”权力却直接关系到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涉及农村基层党组织贪腐案件中,村干部侵吞集体资产、扣押惠农补贴、违规开展土地征收等问题的出现频率最高。“农民身边的腐败”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原因。“小官巨贪”、“小微腐败”等现象的存在,不仅对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形象造成了损害,使得农村地区的党群和干群关系遭到了破坏,更严重削减了党在农村基层群众中的公信力。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困境成因
出现上述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
(一)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的难度大,缺乏一个合格称职的“领头雁”。
一是各地普遍存在村党组织书记“能者看不上、弱者干不了”的现象,此问题在贫困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县(区)以及乡镇等级别的党委组织工作人员在尽力选派人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力不胜任”和“空筑凤巢凤不来”的无奈。二是现有的一些村党组织书记无法真正发挥“领头雁”作用。村党组织书记要真心得到群众的拥护,就要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密切联系群众等工作制度,凝心聚力带领全体村民谋发展、得实利。三是村干部的待遇补贴与工作量不符。目前,部分地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仍为兼职,却承担着全职的工作量,许多村支书、村主任开展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和权利欲,村干部待遇对年轻人根本不具有吸引力。
(二)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监督弱化
当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监督功能弱化,监督体制有待健全。一是由于普通农村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较弱,农村地区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官本位”意识深入人心,群众缺乏主人翁意识,习惯于自上而下的接受组织安排。二是监督制度还有待完善,现行监督制度和监督方法较多,但存在设计不合理、运行存在困难、不符合当地具体情况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监督制度无法在农村基层得到落实,因此监督制度有待完善仍是重要方面。三是监督执行不到位,执行方面存在重要问题,群众缺乏监督意识,村监委会工作不到位等都是导致监督执行困难的原因。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创新。
(一)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为基础,抓好班子建设。
一是集中精力建设高水平,高素养的骨干队伍。“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优选农村地区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须破除不必要的外在限制,例如户籍、身份以及行业限制。提供更广阔的参选空间,为有能力者提供便利;加强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农村的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队伍以及乡村教师和医生的重视,在其中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找出最为合适的村级党组织书记。若相邻两村子的风俗、产业相近,且关系良好,则可安排优秀党组织书记实行跨村任职兼职。同时,精心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抓好农村党员发展管理工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后备骨干力量。
二是在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时,要对班子成员进行多方面考察,确保村两委班子都由真正具备群众威信和过硬政治素质的人来组成,使他们发挥专长推进农村党建和乡村发展工作的开展,切实提升农村基层班子的领导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在强化农村党员干部选拔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管理和保护,为其开展工作提供便利条件。保护和支持基层干部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干事创业,积极营造基层党员干部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氛围。
(二)有效推动村级党组织经费和村干部薪酬待遇落实。
进一步提升村级办公经费保障力度,以区域经济发展实况为基础,确保保障标准具有时效性,让村党组织有能力、有底气为群众办事。根据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情况,及时地对村干部的认知补贴标准进行合理调整,以推进科学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挂钩村级集体收益,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通过待遇保障确保优秀人才留得住。健全农村党内关怀帮扶激励机制,有效地开展农村困难党员和老党员的帮扶工作,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基层党组织有温度。
(三)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高效运行的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党建责任。强化乡镇党委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建立责任清单工作制度,深入开展述职评议考核,让党建工作的责任得以彻底落实,切实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长效机制。提高组织生活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保障“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可以平稳施行。
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党员长效管理机制。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的发挥和先进性的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于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和发展规划制定党员先进性标准,并建立定位精准、操作简单且符合实际的党员管理激励机制,对该区域党员实现量化考核。同时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从严治党机制,针对党员队伍当前存在的“倒挂”、“宽进严出”等实际问题,以党章党规为依据,遵从农村发展实际,建设党员劝解和警示机制,对失职失格党员进行约束。
(四)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员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是保证统一领导与尊重基层创新之间的有机结合具有长效性。深入加强农村基层党员的教育工作,必须与基层实际相结合,肯定基层的创新精神,鼓励基层党组织以本地区实际情况为根本,创设地方特色自选课程。注重对村干部进行党纪党规、农业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经济知识、农业机械化以及“互联网+农业”等技能的培训,开展更具“落地效应”的党员干部教育,让相关工作开展更满足基层需求。
二是坚持党员受教育与群众得实惠之间相互促进,实现有机结合。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修养,是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教育工作必须与服务群众相结合,通过干部教育提升工作水平,激发其服务职能,有效发挥对群众的组织、引导和教育功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五)强化内外监督,确保服务实效。
一是健全党内监督体系,营造监督氛围。组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打造自觉接受监督的氛围,鼓励敢于承担监督者重任的成员,在党组织内部构建各司其职、各明其责、互相监督的环境。同时,在村日常工作中,应重视完善现有监督制度。确保民主生活制度得以落实,开展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深度分析、及时整改。
二是构建群众监督体系,加强村监委会建设。
在村日常工作中,应加强人事任免、经费使用、评先评优等村务的公示公开,注重群众评价,面临重大事项决策时,及时召开会议吸收群众意见,切实增强群众的话语权和评判权,接受群众的监督。加强日常宣传,培养群众的政治责任意识,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
强化完善村监委会建设。积极完善村务监督制度,使之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监督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村务监督委员会应规划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案,為实现村务公开、问询以及村组织的财务监督奠定基础。相关工作人员还可制作村监委会的工作流程图,明确划分各环节工作内容以及各岗位职责,通过开展分步骤监督确保工作依规有序开展,对村中重要事项如财务管理、土地流转、政策落实对象评定等事项,实行全程监督、公开透明。除村务监督外,收集整理村民意见也是村监委会应承担的工作内容,依据村民对村两委的意见反馈情况,完成信息记录与总结,并将其中具有合理性和建设性的意见提交村两委会,再依据采纳结果向村民进行通知,及时与上级党委政府、纪检监察机关沟通反映情况等其他工作。在完善村监委会建设时,应直击村监委会还明显弱化的方面,树立村监委会的公信力,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村组干部腐败行为的发生,使村监委会的角色实现由“配角”向“第三架马车”转变。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根基,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和关键,更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战斗堡垒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阵地。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强化农村党建工作,夯实党的执政之基是重头戏。在新时代里,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要更上新台阶,树立新形象,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突破新局面,才能带领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大道上迎风破浪、大步前行。(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静海区委党校)
【课题名称】天津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2019年度决策咨询课题(课题名称: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到乡村组织振兴的全过程——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创新路径。课题编号:DXXYXTJZ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