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电子支付深化的SWOT分析

2019-11-16袁敏

今日财富 2019年29期
关键词:农村

袁敏

随着电子商务业务的蓬勃发展,电子支付因为其交易成本低、支付速度快、资金利用率高等优势已成为当今重要的支付手段。随着普惠金融和精准扶贫等宏观政策的深入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已成为推动“三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SWOT模型对农村电子支付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四方面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深化农村电子支付应用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农村电子支付深化的SWOT分析

(一)优势因素(Strengths)

全方位的政府扶持。考虑到农村地区多年来政府给予的扶持,可以看出,新科技、新产品的应用如果能够带来农村经济增长,那么政府部门定会鼓励并且积极配合。当前政府部门对于电子支付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促进硬件设施的完善与加强应用场景建设,而且基础设施的提高是需要政府出面干预以提高效率的。除此之外,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已出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多项优惠政策,为农村电商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更间接促进农村电子支付发展。

良好的技术支持。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已相对成熟,农村地区互联网介入覆盖率大大提高,居民手机普及率显著提升。从城乡技术支持差距上看,城市和农村科技差距越来越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内,城乡间差距甚至可能直降为零。从农村社会发展看,现在的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电子产品进入也同步推进,推广应用电子支付已经具备良好的技术支撑基础,这为农村地区开展电子支付服务提供了便利。

日益提高的金融意识。随着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金融机构开始深入农村进行金融知识普及活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初见成效。例如:利用支付结算业务宣传点,宣传手册及新媒体的应用,场景化的培训。现在农民的热情日益高涨,对新兴的支付方式和支付工具从起初的排斥到当前的愿意了解,甚至开始愿意去尝试使用,这将逐渐成为农村电子支付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重要推动力。

(二)劣势因素(Weaknesses)

支付操作风险大。电子支付以互联网和计算机为基础,以电话、智能手机等终端为媒介,天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其中最为普遍的是移动支付风险。众所周知,电子支付不需要面对面交易,只需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发出指令就能完成资金划转,一旦遭遇网络木马或者被诈骗分子钻空子,将不是个体用户能够抵抗住的。由此可见,与传统支付手段相比,电子支付的最大劣势就是操作风险大。

信息泄露隐患多。同操作风险类似,电子支付可能在交易过程中遭受信息泄漏的风险,由于农民的认知程度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对于自身信息风险防范能力较差,一旦遭遇恶性的木马软件拦截等情况发生,那么其身份信息或者账户信息可能被盗取,并且农民不能及时预警和发现,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预料的。

结算收费标准高。非现金支付结算的收费主要是按照交易金额一定比例收取,并设定了每笔收费的最低和最高限额,相对于农村支付结算单笔金额较小以及最低收费门槛设置,手续费标准就显得较高,收费上限的优惠形同虚设,对于消费标准相对较低的农村客户来说,往往会选择无结算费用的现金支付,而舍弃方便快捷的非现金支付方式,导致农村地区电子支付业务发展缓慢。

支付环境改善慢。从电子支付载体角度看,一方面受限于技术人才储备、资金投入等因素;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结算业务量小,难以摊销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这些客观条件都导致现代化支付系统在向农村腹地发展时缺少动能驱动, 严重降低共享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农村地区的特约商户多以农资公司、超市便利店等中小商户为主,其交易额度较小,且多以现金支付为主POS机利用率不高,无形中限制了农村商户安装POS机的积极性。

(三)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

潜在客户需求多。农村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农村电子支付有着广阔的市场,在农村发展承载移动支付的载体,能有效推动电子支付普及,应加快拓展农村电子支付的应用,使更多农村群体能够了解、接受、愿意使用电子支付工具。随着电商开始向农村进军,依托于电商场景,大力发展电子支付在农村电商、交易、物流等方面的应用也前景广阔。除此之外,可以将电子支付引入到农村社区管理、生活缴费以及社群交易等方面,充分发挥电子支付的服务保障作用。

新型支付促进快。当前,余额宝、P2P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也与电子支付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不仅对于提高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增进农民消费能力以及促进消费金融的合理配置起到积极的引导,同时对于加快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支付环境也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而新型电子支付方式的应用实质上是将非现金支付资源向农村有效配置,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好的消费条件。

(四)威胁因素(Threats)

传统支付依赖重。虽然电子支付具有很多優越点,但对于农民来说,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仍然难以比拟,传统支付手段在农村仍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大额、复杂的金融业务对专业知识和安全性要求更高,互联网金融的知识难以进行充分普及。所以当前互联网金融对传统支付形式难造形成颠覆性的冲击,因此,一对一、面对面的线下服务在一段时间内仍是主流。

农民教育层次低。近年来,虽然农村文化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但由于农村地区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年人群外流较多,地区留守人员年龄结构两极分化严重,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在农村地区普及率较低,特别是表现在打字困难和普通话交流不畅。农民的教育水平较低和对电子产品的相对陌生不仅制约了农村电子支付市场的推广,也可能因买卖双方沟通不畅而引发更多支付服务问题,导致农村电子支付应用相对较少。

技术人才短缺。众所周知,广大农村地区应用推广电子支付需要技术支持,那么需要相应科学技术人才与金融专业人才相配合才能达到,而就三、四线城市人才储备现状来看,农村地区科技人才密集度非常低,很难与之相配套,想要达成应用推广的目的更是难上加难,这是制约农村电子支付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障碍。

二、深化农村电子支付的路径探索

(一)加大电子支付的扶持力度

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既需要政策扶持,也需要科学化管理。要紧密结合农村支付发展实际,政府主导部门应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对农村地区的不同业务种类,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方式。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和一些政策性業务,在规范电子支付业务发展的同时,更应该侧重扶持适当降低政策门槛,引导资源优先配置在欠发达或政策性领域。另外,要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推广电子支付典型案例,使更多人加入促进农村电子支付发展的队伍中去。

(二)健全电子支付的法律保障体系

应积极组织电子支付领域专家以及电子支付行业的业界代表,对现阶段行业内的法律法规加以权衡,以探讨出适应电子支付行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的相关法律,构建相对完善的电子支付相关法律体系。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还有相当数量农村客户仍是普惠金融应覆盖的“长尾人群”,自我保护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强化支付消费者保护力度,完善行业信息披露、竞争营销秩序、个人信息与资金保护等法律法规,打造良好的电子支付生态环境,防止消费者利益受损。

(三)提高电子支付的安全性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分硬件与软件多角度杜绝电子支付的安全隐患,比如:进行防火墙的加密,增强网络间的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的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做好日常的加密工作。继续做好风险防范宣传教育,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使农民切身了解电子支付不安全带来的损失,正确引导农民学习防范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支付风险点,选择接受能力较强的试验点,进行电子支付流程教学,为农民树立电子支付信心。

(四)转变农户电子支付使用理念

深化农村电子支付的应用推广,首先应引导和转变农户心理观念。应对目标客户人群科学定位,重点考虑地区因素,选择银行网点断区、金融服务资源匮乏以及支付服务供给相对不足甚至空白的县乡居民作为目标客户人群。优先选择年纪轻,观念新,对新型电子支付业务接受快的人群。培养农民使用电子支付工具的习惯,可以选择模范乡镇建设示范点,进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推广,逐步形成农民使用电子支付工具的习惯,促进农村电子支付深度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

猜你喜欢

农村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要有农村的“味道”
记忆里的“农村”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从“量”入手 提升农村小学生阅读质量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农村老人健康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