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学教育探究
2019-11-16姚丽娟
姚丽娟
摘 要:初中是学生身心加速发展的一个十分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心理学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能在这个阶段进行适度的心理引导,那么学生在通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后,就能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形成一定的心理结构。本文通过阐述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实例,分析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预期以及心理心态,目的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并且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
关键词:初中心理;引导教育;学生为主
初中是学生思维的一个被外界变化加速发展的具体阶段。如果教师能在这个阶段给学生有意识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就可以使其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教师在这个阶段还要注重学生这个主体产生的综合性的新需要和学生目前已有的一定程度的心理水平和其自身的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即内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教师要注重将这种外部需要巧妙地转化为学生心理自觉的内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形态,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或意识到这种需要,從而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本文以此为背景,展开下列几点。
一、了解初中生的心理
学生的初中阶段,大多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期,会产生一定的叛逆心理,因此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现象也是由矛盾交织而成的,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一部分的初中学生希望能够尽快的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的摆脱当前的生活状况,从而寻找到一种新的且更加成熟的行为准则,在其的人生中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在这个时期,初中生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前提下,在许多事情上总是从自己出发,只注重自身利益的得失,而无法关注到身边同学家长,乃至陌生人的感受,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1]。
2.叛逆心理的滋生。由于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学生就会产生叛逆的倾向。而这一时期学生最主要的心理特征也就是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是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对对方的要求,毫无逻辑的采取相反的态度以及对抗性的言行。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反对家长把自己当作小孩,以成人的态度自居。叛逆心理的学生,虽然在表面上会表现出一些过激的方式,但是其实这类学生是最需要呵护的。如果在一些情况下能够抚平其的情绪,那么其在反思过后会有自觉性的,防止这类事情的再发生。
3.智力发展迅猛但自控能力较差。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比较迅速,使得大脑在这个时期飞速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在这个阶段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但是同时,由于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学生无法掌控自己的行为,缺乏计划和布局的头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后,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才能保证学生顺利的度过初中阶段,能够健康的成长。
4.对人际交往产生过分渴望。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初中生对于朋友的需求开始膨胀,而且开始与家长疏远。同时又因为性意识的觉醒,初中生开始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并且对异性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在这个阶段,学生更乐于与异性接触,甚至会对某个异性若有所思,如果这种关切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合理的控制,就会导致学生上课走神,精神不振。教师首先要了解初中生的这些心理,才可以更加有效的提出解决方案,在另一方面,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之后,就可以对他们进行感同身受,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也可以乐于与教师交流,同时也可以缓和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让学生对心理课堂抱有积极的想法。
二、明确心理预期
教师应该要明确心理预期,即明确自己在与学生交流中的地位作用,明确教师对学生关怀之爱的范围。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同时要明确学生对于未来的期望,从而明确其发展的需要。
教师对于学生的爱关怀,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更加珍爱自己,同时缓和学生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热情。在学习中要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怀揣兴趣去学习。教师对学生的爱有助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有利于其个性成长,而教师的厌恶就会导致学生智力衰退,还会感到十分的痛苦。所以教师们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雕像”,对每一个学生都平等的对待,寄托自己对于学生的期望,并且定期的进行一定的心理暗示,让学生都能更加积极主动的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进程中,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也是学生成功的基础[2]。
反之,如果师生关系产生矛盾并且长期得不到解决,那么就会让学生产生理解偏差,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引起学生行为的反常。同时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应该要以理解为纽带,让人和人的情感能够得到沟通。教师无法改变学生的一些惨痛的过去,但是可以改变学生当下的态度,引导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教师无法改变一些较为残酷的现实,但是可以尝试改变自己,以适应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把“爱”这个字贯穿于教学中,比如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在小组性的交流讨论中对学生的关爱,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回答,对课堂教学的突发状况的合理解决。同时,教师要将一切的出发点归结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有了“爱”就能克服一切不正常的,不健康的心态,也能让教师的工作更加积极。
但是教师也不能以“明确心理预期”的方式对学生过分干涉,要让学生更加自由的成长,要让学生发展与周围同学的关系,让学生更加注重自身与家长的关系,留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不是拘泥于师生关系。
三、调整与学生的沟通
心理学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实践能力,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专业素养,不断调整与学生的沟通。教室应该要善于观察不同学生的特点,正确的认识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的学生并不是故意同老师作对,而是没有对自身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就无法控制自己的状况,从而违反课堂纪律,如果教师偏激的对其进行否定,那么会让其更加迷失自己,不能有效的找到解决办法,从而降低教师教学的课堂质量。
对于这类问题,单纯的批评和训斥是毫无作用的,教师应该平静后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每一个学生的经历都不同,主要是因为其处于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家庭观念不同,所遇到的人和物也不同,因此学生的心理素养也不尽相同。同样的一种行为,学生对于其的反应程度也会不同。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日常观察后,深入的了解学生产生这类心理问题的原因,准确的进行判断。这样的话教师就要与学生进行相互沟通,让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和教师讲。即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应该亦师亦友,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以朋友的身份进行友好的相处,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从而进行适度的引导[3]。
教师要有平常心,以公正的态度来分析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充分的信任和理解学生。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创设更加民主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就与学生进行适度的沟通,让学生体会到被重视的快乐。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也可以更好的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增强与学生沟通的有效性。而且在心理教学课堂,教师可以摆脱平时在主科课堂的局限性,例如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回答,即不用举手回答问题。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许多由关于“沟通”的影片,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从而更好地改善与学生的沟通。
但是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还是要严肃的指出其错误所在,不能一味的纵容学生,不然的话不仅不能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教师正确的形象,还会让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纵容与被纵容的认知。因此教师调整与学生的沟通也需要一定的度,既不能一味的指责,也不能盲目纵容。
四、总结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心理健康的教学活动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一步地掌握内化的行为标准,从而能更加有效地进行综合性的监督,并且能积极主动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教师也应该对自己曾经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多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行为,用更为有效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并且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萌.初中生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2]王花.优化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J].考试周刊,2012(67):184-184.
[3]于萍.初中心理健康课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