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思考
2019-11-16杨晓静
杨晓静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供给侧改革的定义
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它为民众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公众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对象为社会全体成员,这也是公共文化与市场上其他类型文化的区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按照其理念,矫正供给端的要素(政策、资金、主体、产品、服务、设施、质量、种类、群体、地区)配置,理顺政府、市场、社团、民众关系,扩大有效供给,满足社会民众需求,提高社会效益,提升民众满意度、幸福度。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文化领域的重要意义
1.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既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果,同时也伴随而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就有公共文化供给各要素之间的不平衡。因而深化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迫在眉睫。解决各要素的配置,发挥最大效能,向民众提供多样化、高品质、多层次的供给,对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2.提高公民素质,引导正确价值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系统性工程,其中就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育民的意识形态功能。供给侧改革更是要把这一目标明确化,一以贯之,驱逐意识形态传播中的阴霾,祛除低劣、低俗,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弘扬正能量,引导大众审美观、引导文化需求。
3.促进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升级。
供给与需求在经济学上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供给创造需求。供给侧改革也必然会带动需求侧的调整,需求侧通过消费来推进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升级,从而实现文化领域的深度改革。
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1.资源供给不均。
其一是地区差距:财政资金分布不均衡。据统计,2017年我国全国文化事业费为855.80亿元,比2016年增长11.0%;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61.57元,增长10.5%。在上海北京都超过150元,而河北2015年时不足20元,按照10%的增长,今年不会超过30元。
其二是城乡间差距。由于地区政治中心的作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财政支出一直以来都倾向于市区及周边,远郊乡镇农村地区在资源分配上处于劣势地位。
其三是群体间差距。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除了现有的覆盖范围,常常忽略伤残人士、老年人、农民工以及未成年人等群体。由于他们的条件限制,很容易成为公共文化供给的盲点,针对特殊群体的个性化服务较少。
2.普遍供给与有效需求错配。
了解需求,有的放矢。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建立在群众需求与满意度之上,才是真正做到“供给侧改革”。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渠道,民众被动接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造成现有供给与民众现实文化偏好出现偏差。
文化意识形态,你不占领就要由他人占领,这是我们文化馆人的阵地。正能量衰退,负能量就会赶上。反观社会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文化生态,庸俗化、娱乐化倾向日渐严重,一些低劣低俗浮华的文化产品占据大众眼球,有内涵、有深度、高品质的文化作品凤毛麟角。夺取文化意识形态至高点,我们文化馆人责无旁贷。
四、建议
1.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
现今公共文化供给主体是政府,它主要供给为资金、人员、设施、服务、产品,可谓一身担重任,而其它几个方面有时也以资金供给所替代,可以想像政府的资金支出压力会越来越大。在建设初期,公共文化供给对于政府的要求比较具有普遍性,政府也可以承担,但在目前条件下,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模式需要做出变革。
多元化供给主体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提高现有资金使用率。优化和创新购买方式,建立前期论证、中途监督以及后续考核的规范化运作,并对社会文化组织去芜存菁,扩大筛选面,保证政府以优惠价格购买到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二是要以公共文化共建共享为理念,通过政策制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资金、人员、设施)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这也符合最新颁布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打破由政府拨款的单一资金来源格局,优化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非财政投入方式来筹集资金。设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引导资金,扩大社会赞助、捐助公共文化的渠道,汇集社会资本,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文化馆已开始进行尝试,以馆内场地为基础,吸收优秀辅导教师开展培训,使公共文化供给多样化,民众受益,场馆发挥了平台功能,可谓一举三得。
2.匹配需求变化,实现有效供给。
供给侧改革就是让供给与需求处于动态平衡的关系,把普遍供给变为精准化供给或者是个性化、定制化,与民众的需求想匹配,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因此如何得到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状况是问题的核心。只有充分掌握民众的需求变化,以此作为公共文化供给的决策依据,增强供给的灵活性,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满意。建立调研与需求互通机制势在必行,以避免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低下等弊端。建立以电话、信箱、意见箱等形式的传统平台和建立以网站、微信、微博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互动平台,对文化服务形式进行评分制,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积极回应,切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现今各主要场馆均已建立了微信平台,及时有效的进行了互通,大大缓解了沟通不畅的问题,并在微信平台上开展网上活动,参与者远超场馆内活动人数。
针对社会文化服务产品中低劣低俗的问题,应当审视自身,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可观赏性与竞争力,进而催生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