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及寒山诗与松尾芭蕉俳句国内研究现状
2019-11-16郑梅园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广西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2016MDQN006)成果之一。
摘 要:寒山诗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佛教观和禅宗思想。松尾芭蕉是日本的“俳圣”,其俳句受中国禅宗思想影响重大,体现日本禅学意境。本文尝试梳理国内关于二者的研究现状,为对寒山诗和芭蕉俳句进行对比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寒山;松尾芭蕉;寒山诗;芭蕉俳句
作者简介:郑梅园(1988-),女,广西人,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02
一、对寒山及寒山诗的研究
国内研究寒山及其诗歌兴起于20世纪初,然而20世紀对寒山的研究热度还不高,当时默默耕耘研究寒山的主要学者有四川大学的项楚,深圳大学钱学烈,台湾叶珠红等。热潮在21世纪之后形成,目前找到的文献也多是这个时候的。笔者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寒山诗与松尾芭蕉俳句中的禅意对比研究》,对文献进行筛选后,将国内研究寒山及其诗歌等的研究分为下面5大类。分别是:对寒山生平与其形象等的研究;对寒山诗的研究,包括诗集的版本、诗体诗风等的研究;对寒山诗歌中的禅意的研究;对寒山诗的传播的研究及对寒山诗与别国文学的对比研究;对寒山研究、寒山热本身的研究。其中第2到第4的研究都集中于诗歌或是其延伸。
对寒山生平等的研究的早期学者有钱学烈(1987)、谢海林(2014)等。这些学者考究了包括寒山的生卒年等的细节信息,还有其多重身份构建等的研究。寒山虽然具有一系列身份的演变,包括儒生,狂徒,侠客,道人,隐士,禅僧,诗人,然而学界普遍认同的是他的诗人和禅僧的身份地位和人物形象。
对于寒山诗本身的研究,涉及对其诗体诗风的研究,寒山诗是古代少有的以白话文写作的诗歌,对诗体诗风的研究有多篇硕士论文,如鞠俊(2014)、周海燕(2006)。对诗集的版本考究等则集中于20世纪,如陈耀东(1995)、卞东波(2016)。
对于寒山诗歌的禅意研究是数量较多的一类。有研究寒山诗与佛经偈颂的,如江莺华(2012)、达亮(2010);有研究寒山诗的禅宗思想及佛教观的,如肖静(2007);有研究寒山诗中关于“生死”问题的灵性追寻的,如于阿丽(2014);学者们普遍认为寒山诗中蕴含着佛教中包括无常观在内的深邃禅学思想,读之引人深思。对于寒山诗禅学思想的研究,还包括与日本古典诗歌的对比研究,对日本古典诗歌的影响。
对寒山诗的传播的研究,首先是在国内的流传和刻印等,钱学烈(1988)认为寒山诗在中国文学史、诗歌史和宗教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研究文献。阮堂明(2016)研究了寒山诗在宋朝的积极影响。其次是在国外的传播和接受情况。必须提到的是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寒山子的不羁形象和其诗歌的自由奔放等与美国嬉皮士们的形象不谋而合(陈民镇(2009))。金英镇(2002)等研究了寒山诗在韩国的传播及其对韩国文学的影响。当然,在日本的传播是重头戏。禅宗在日本的传播与寒山诗在日本的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寒山诗中体现的禅学思想与日本文人的幽玄等美学追求有着契合之处(张石(2009)、赵静宜(2013)、费勇,辛暨梅 (2015)、郑文全(2016)、辛暨梅等(2015))。
最后是对寒山研究、寒山热本身的研究。前有何善蒙(2006)述评了寒山、寒山诗与寒山热。后有耶磊(2009)对21世纪初近十年寒山研究进行了综述,耶磊(2009)认为,二十世纪初的十年,就研究整体状况而言,近十年来关于寒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平、创作、海外寒山诗接受研究研究三个方面。吴平等(2010)写的关于1980-2009年近三十年的寒山子研究综,文中将三十年来的研究分为寒山诗版本鉴定、寒山子生活年代考证、寒山诗的思想内容与风格、寒山诗的流传四个方面。
二、对松尾芭蕉及其俳句的研究
以“芭蕉”“俳句”“禅意”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了论文搜索,经过筛选,选择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进行仔细阅读分类之后,大致可以将涉及的研究点归为三大类:“芭蕉俳句的句风”,“芭蕉俳句与中国古典诗歌”,“芭蕉俳句中的禅意”(包含对芭蕉本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窥探)。三个方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并且在学界取得了相对统一而普遍的认知。
着眼于芭蕉俳句句风的学者普遍认为,芭蕉的俳句符合日本“物哀”、“无常”的审美观、普遍具有 “闲寂”、“清新”而又“幽雅”、“空灵”的风格。单纯着眼于俳风的学者占少数,他们注重于对俳句本身的赏析,如刘艳(2003)等。
若要赏析芭蕉俳句乃至所有的俳句,那就不得不说俳句与中国古典诗的渊源。芭蕉在《虚栗》跋中直言,他的俳句创作灵感得益于“李·杜が心酒を嘗めて、寒山が法粥を啜る”。芭蕉的俳句创作既从李白、杜甫的诗中得其要领,也从唐代著名禅僧寒山的禅法中悟出很深的禅机。有学者将芭蕉俳句中意象运用与中国古诗的意象运用进行对比研究,从一致的意象、相同的意象不同内涵、完全不同的意象三个方面论述了俳句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运用上的异同(何文静,2010)。有学者将芭蕉俳句与王维、杜甫、苏轼等诗人的诗歌进行风格、思想境界等的对比研究(周建萍,2006,2009;邱文婷,2015)。还有学者重点研究芭蕉俳句中的中国文化因子(主要是汉语古诗中的文化因子),或者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对俳句兴起和形成的重要作用,如郑腾川(2005)、刘佳美(2017)。日本俳句产生可以追根溯源到中国汉诗,所以这方面的研究自然就很多,也有很多值得研究,可以研究的地方。相比于单纯研究芭蕉俳句的俳风,显然文化、文学的对比研究更受国人的青睐。
最后要说的一类研究“芭蕉俳句中的禅意”,既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也是目前所掌握文献当中数目最多的一类。中国禅宗在宋朝传入日本,并影响日本禅宗文化产生,日本禅宗文化的“无常”观等渗入日本文学的方方面面,俳句亦不能除外。有学者从禅宗传入日本,影响其文学走向开始说起,如李秀卿等(2003)、金伊花(2012)、李桂红(2008);李秀卿等(2003)认为禅宗作为中国式的佛教,其兴衰对中日两国文学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于中国是造就了唐宋诗的繁荣;于日本则促成了徘句的鼎盛。[1]有学者以小窥大,从芭蕉的俳句中探寻芭蕉,乃至日本人的禅学观点和人生观的,如张琳(2012)、李和顺(2012)。当中最多的当属研究俳句中展现出的禅学、禅意。芭蕉的俳句很多体现出禅宗追求直觉体验、打破“我”与“自然”界限、求得梵我合一、事事无碍的境界, 强调“本心”的澄澈空灵状态[2]。如李霞(2008)等等。
三、小结
可以看到,已经有很多学者将目光投向了寒山诗与日本禅学之间的关系研究,日本的禅宗对日本俳句的兴盛在其精神上起到了奠定的作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寒山诗与日本俳句之间具有不可忽略的关系。据张石(2011)统计,寒山诗中佛理诗占整个寒山诗作的约48%左右[3];芭蕉的俳句也有很多追求“禅俳如一”境界的地方。对寒山与芭蕉,对寒山诗与芭蕉俳句之间进行对比研究也许会发现二者在禅意的表达和追求上有许多的异同之处。遗憾的是目前还少有发现国内有相關方面的文章出现。
注释:
[1]李秀卿,彭体春.禅宗与日本俳句[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21-24.
[2]李霞.古池禅意[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9):133-134.
[3]张石.寒山与日本文化[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P13.
参考文献:
[1]崔小敬. 寒山研究的现状与未来[A]. 苏州寒山寺、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苏州科技学院全球发展研究院.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论文集(2010)[C].苏州寒山寺、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苏州科技学院全球发展研究院:寒山寺文化研究院,2010:8.
[2]耶磊.近十年寒山研究综述[J].商洛学院学报,2009,23(05):43-45.
[3]金英镇.论寒山诗对韩国禅师与文人的影响[J].宗教学研究,2002(04):40-47+144.
[3]肖静. 论寒山子诗的禅宗思想及佛教的无常观[A]. 苏州市寒山寺文化研究院.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苏州市寒山寺文化研究院:苏州市寒山寺文化研究院,2007:9.
[4]郑文全.日本传播渠道与寒山诗误读的产生——以寒山诗《书判全非弱》为例[J].国际汉学,2016(01):79-85+202-203.
[5]陈耀东.日本国庋藏《寒山诗集》闻知录──《寒山诗集》版本研究之四[J].浙江师大学报,1995(02):98-100.
[6]袁刚. 日本∶无处不寒山[N]. 科学时报,2011-03-10(B03).
[7]于阿丽.生命危机与佛禅感悟——论寒山诗中关于“生死”问题的灵性追寻[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06):74-78.
[8]张石.唐代诗僧寒山与日本近现代文学[J].日本研究,2009(01):86-89.
[9]周婷婷.中国题材“寒山拾得”在日本近代文学中的表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0-11.
[10]王向远.我国的日本汉文学研究的成绩与问题[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3,1(01):43-51.
[11]张石.唐代诗僧寒山与日本近现代文学[J].日本研究,2009(01):86-89.
[12]金英镇. 王梵志诗和寒山诗在日本的影响[A].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乐山师范学院.中国俗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乐山师范学院: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2002:8.
[13]何文静.从松尾芭蕉看日本俳句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运用[J].文学界(理论版),2010(07):87-88.
[14]邱文婷.王维和松尾芭蕉禅诗的比较分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08):61-63.
[15]李霞.古池禅意[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9):133-134.
[16]李桂红.禅与俳句[J].世界宗教文化,2008(01):49-52.
[17]李秀卿,彭体春.禅宗与日本俳句[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21-24.
[18]张石.寒山与日本文化[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