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主义者的理想之光

2019-11-16杨雅雯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9期
关键词:理想主义隐喻

杨雅雯

摘  要:小说通过画家“我”在寻找同届同学邢志平的死因的过程中,所描绘出我们“那一代”人,在生活中的种种际遇。以及在精神和理想上的种种落差。

关键词:理想主义;追寻;隐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01

《所有路的尽头》是弋舟2014年发表于《十月》第二期的小说,小说通过画家“我”在寻找同届同学邢志平死亡原因的过程中,所描绘出我们“那一代”人,在生活中的种种际遇。以及在精神和理想上的种种落差。

一、追寻之路

弋舟的小说当中,为了某个主题去追寻结果,这一经历的描述,仿佛在近几年的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无论是《平行》当中对“老去”的追寻,《如在水底,如在空中》对青年汪玲所做的承诺的追寻,还是对邢志平的死因以及关于“路的尽头”的追寻,都引发着读者想要进一步的了解,作者抛出的那个主题究竟能追寻到怎样的结果。

在小说《所有路的尽头》中,第一人称“我”的出现,“我”的名字出现过,在邢志平葬礼上被介绍给其他人的时候,“我”叫做刘晓东。但从叙事角度来看,“我”的存在更为合理。文中的“我”并未试图在纵观全局的路上全知全能,只是沿着作者所抛出的问题,引领着读者感受着“邢志平”那样的一个存在,以及邢志平的路的尽头究竟是什么,又是什么让“邢志平”走到了路的尽头,“我”去追寻的,只是想参考,不让“我”也那么快走到了路的尽头。“我”在此,带领着读者穿梭在了“邢志平”的路上,中间也会偶然交叉了“我”的路。

于是,文章当中所出现的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和一次又一次出现的“路的尽头”,成了文章的坐标,咸亨酒馆拳击手老板那把被固定住的椅子,老板娘小戴和那首关于“路尽头”的歌,学校的老褚和老褚背后那张形似邢志平的画,尹彧的传说和尹彧的现实,丁瞳身上理想和现实的冲撞与对抗以及尚可所看到的邢志平墙上挂的那副“我”画的画,那副唯一能引起邢志平激情的画,都是一個个的坐标,指引着邢志平的道路,并给他的选择做脚注。

小说中的“我”带着读者一路追寻,在坐标间寻找着邢志平的人生,和他走到路尽头的那些蛛丝马迹,我们看着“我”以及“我”所参与到的一系列事件,却置身事外,无关痛痒。与此同时,在“我”的引领之下,读者们也站在了“路”上,这是条与邢志平和“我”有关的追寻之路。

二、理想之光

题记当中引用了博尔赫斯的两句“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此句可以有多种解释,在小说当中,对明亮是这样阐释的:作者在“我”出现在邢志平灵堂上,看到他那张穿着白衬衫,眼睛里“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来形容灵堂上的照片中的邢志平,明亮在这里连接上了理想;作者笔下的“我”在看到老褚办公室的那幅画的时候,画面的人物神似邢志平,这时的他又将自己和邢志平归为了同类,都会是那种为了“天空突然变得明亮”而颤抖不已的家伙。

明亮在这里连接上了颤抖,理想与颤抖在这里就变成了某种先兆性的产物。尹彧的出现无疑加重了这种联系,当尹彧最开始出现在青年时期的邢志平的生活中时,邢志平的颤抖和邢志平在那时见到的黄昏中的明亮,都无疑燃起了被命名为“邢志平”青年的理想主义的光芒。

“我”和邢志平,在文章中有交集的部分,已经是人到中年,四十岁和四十一岁生日,都是我们一起过,四十二岁时,我们没有机会一起过生日,邢志平死了。事业上所谓的成就,似乎并没有填满我们身体当中的某种匮乏,“我”在一味的酗酒,并将这种看做是逃避的方式,而邢志平选择了死亡。物质的成功似乎并未给我们带来所谓的“理想之光”,使我们足以“颤抖不已”的情境似乎都发生在过去,外界似乎已经缺乏了“使黄昏变得明亮”的种种。

三、隐喻的转折

尹彧的名字,无疑是带有“隐喻”意味的,他的形象高大185的个子,几乎100公斤的体重,满脸胡子,体毛旺盛,天然的沧桑。并且是当时的诗人。这是邢志平初次遇到尹彧时的情境。

在文章当中,怯弱如邢志平,忽然感觉到黄昏变得明亮,那时出现的尹彧如英雄般的帮助了他,而且成为了他的精神的引领着,他给他读了里尔克的诗。而笔锋转到“我”遇到了尹彧时,他的形象已经从一个高大魁梧的精神领袖转变为了“病李逵读诗”。

尹彧占据着邢志平的青年时代的精神世界,邢志平追随着尹彧,甚至第一次目睹性爱场面是尹彧与他的情人丁瞳,而后尹彧随着一代人精神和理想的衰败而衰败了。

尹彧如同一个隐喻,在青年时代的精神领袖到了中年时代并无任何事业的起色和过人之处的事实,无疑让人联想得到精神的衰败,理想的衰败和物质的崛起。邢志平最初遇到的精神领袖,成为后来毁掉他人生的精神支柱,无疑是带有隐喻的色彩。这不单是个人生活的转折,也不仅仅是邢志平和“我”的精神之路的转折,在作者笔下,应当是一代人的转折。

最终,邢志平的死亡之路并非丁瞳的离去,并非身体的病痛,而是被自己的老师和情人尚可所证实,他所崇拜的,他一直以来的精神信仰,尹彧,不过是个不入流的诗人,在文学史上,甚至找不到任何的地位。正是这种理想之光的破灭,造成了邢志平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如果说弋舟之后发表于《如在水底,如在空中》是一种中年信仰危机之时,重新向理想致敬的过程和仪式,那么这篇《所有路的尽头》就是早期的理想被打破和破灭的过程。是一代人精神和理想转变的过程。

猜你喜欢

理想主义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部理想主义长篇小说——评李保均《花农》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气质中*——评长篇小说《花农》
《芳华》:事关理想主义的陨落
一滴水里的隐喻
出版家、理想主义及其他——读《邵洵美:出版界的堂吉诃德》随感
严爵 以最理想主义的态度做一张“现代艺术”
理想主义长安马自达MAZD C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