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19-11-16牛宇宏

青年时代 2019年26期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中职

牛宇宏

摘 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中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中职非计算机专业涉及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教学面临很大的困难,来自不同地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参不齐。如何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以及计算机基础课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中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

一、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事实上,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中职学生,除了要具备相应的基础文化知识与较强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之外,也应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计算机和学习其他专业文化知识一样,需要条件,从学到教涉及的各个环节,哪一方面有问题都会给计算机教育的成果带来影响。那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当今社会以知识为基础,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职业教育也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在社会经济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技术人才的缺口也越来越大,中等职业学校在主要负责培养大量适应市场需求的素质人才。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是技术工人,是应用型人才,通过教学争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学以致用,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主要方面。

二、中等职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面临的问题

(一)生源问题

随着大学的扩招,职业学校招生有“弱化”之势。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很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混文凭的学生有很多,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另外,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前,以“考试”为主导的初、高中教学,再加上有些地区教学设施不完备,学生大多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或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操作和运用。总的来说,中职生源文化素质不高,对计算机的认识程度也很低,所以在教学中面临很大的困难。不过,进入中职学习的大部分学生,他们还是对自身未来的工作学习充满希望的,他们也希望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将来可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立足社会。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师,首先就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只对上网、玩游戏感兴趣,忽略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教师要积极正确地进行引导,把他们好的一面利用起来,可以讓他们去指导其他学生完成打字或其他一些简单的Windows操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则要耐心、细心和热心,让他们对计算机进行深入了解,真正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二)教学方法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一个演员,自始至终唱独角戏,包打天下。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喉干舌苦;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学生就会形成隋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三)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

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编程语言和方法,会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学习计算机的恐惧感。要知道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教师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等。

(四)计算机教材及大纲问题

在教材和大纲上,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速度,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教学内容陈旧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步伐,体现不出中高等教育的先进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适应。

(五)教学模式陈旧

简单的照本宣科、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然后笔试或上机考试。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味。教学中的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学生对学习越来越厌恶。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教师的课,学生开自己的小差。

三、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的改革和创新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原动力,中专生要想真正学好计算机,必须培养学习兴趣。良好的心理态度则是学习的催化剂。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科特点决定了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电脑、MP3、移动电话、智能家电、网络、游戏、动画和办公处理甚至是天气预报等,无一不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结合人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足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意义,进而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首先必须扎实掌握基本功,不能好高骛远。中专生起点是初中基础,如果单纯追求高水平的微机知识只能是事倍功半。

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速度很快,使用周期最多是几年,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学习什么软件,将来在工作岗位中或许都会被新的应用软件所取代。但中专生必须认识到,无论是系统软件还是应用软件,都有相近之处,每一种软件的更新升级也都是以前一版本为基础,升级后只是功能更强、使用更简捷。教师在授课中把一套系统的内容详细讲给学生,如果学生能认真学习并掌握,即使将来软件更新了、升级了,凭自己扎实的基础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对于汉字录入在当今社会还有一定的市场和应用价值,并且也是学习其他微机课的基础。不要因为练习打字单调无趣而又要付出辛苦而放弃它,也不要只是一味地练习打字,其他什么都不会,也不去学,那样就成为单纯的打字员了,绝不是中专生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摒弃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要把绝大多数的教学时间都放在计算机机房进行现场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接受,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职学校的职能。

(二)学会并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

针对学生普遍打字速度慢的问题,笔者把学生打字以及熟练的过程分为四个期。第一是基础期,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理解和熟记键盘上各个键的具体位置和功能,教师可以用图示法、实例法等方法;第二是熟悉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们因为已经有了基础期的知识,对于键盘也有了基本的认识,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基本的打字方法;第三是练习期,这段时间主要就是让学生在机房大量练习,使打字方法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都稳固下来,形成一个习惯,为以后的盲打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四是盲打期,这个时期学生们可以不用看键盘就能够熟练地打字,但还需要大量的上机练习,目的是降低学生的出错率。在每个学年中进行一次全校打字大赛,在每个月对每个班级进行一次打字测验,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在打字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的打字速度逐步提高,达到校领导要求的目标

(三)提高文字处理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文字处理能力:要求学生掌握Word的基本知识;掌握运用Word编辑文档的基本方法、技能与技巧,能熟练地编辑各种文档。数据处理能力:要求学生掌握Excel的基本知识;掌握运用Excel编辑电子表格的基本方法、技能与技巧,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电子表格,并能熟练地对电子表格数据进行有关计算、排序、筛选和管理。

(四)充分认识学好英语的重要性

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不管是系统软件还是各种各样数不胜数的应用软件,都离不开英语,包括字母、词汇、句子等,比如BIOS设置、开机检测等,如果学生会英语一看就懂,如果不会英语是没办法的。中专都开设了英语课,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又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英语”,在实践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创新教学方法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应采取机房和教室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理论和实践操作互相交叉的方法,边传授理论知识边在电脑上实践所学知识,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智力。第二,教学过程中遵循边讲边练的原则,一定要让学生及时实践、及时消化。第三,理论课全部在教室上课,采取板书形式和随堂答疑相结合的形式;实践课全部在机房,采用多媒体、自制课件等现代化设施进行教学,從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结语

中职教育能否为市场培养出合格的并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中、初级技术人才,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因此,不仅要在专业知识培养方面下工夫,还要在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多花气力。总之,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使中职计算机课程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尧学.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中职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结与思考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探究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非计算机专业VF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究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