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教育视角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探究
2019-11-16王翀
王翀
摘 要:随着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传统教育已不适应人才需求差异化发展趋势。柔性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的角度出发,分析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进行柔性教育,以期讓学生实现挖掘潜力、自由发展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柔性教育;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一、引言
教育部在201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并要求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在毕业生就业上,逐步凸显出生源差异化和人才需求多样化、两头“尖”中间标准化的尴尬局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旅游产业当前的需求是高端化、个性化,传统教育的“规模化制造”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实施柔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快速适应产业变化带来的能力要求,并在职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柔性教育
柔性的概念来源于制造业,通常认为是对环境变化具有有效的反应能力,它强调的是对外界特定条件或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灵活性和适应性。柔性教育的概念源自美国,是指以满足社会与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培养学生对未来环境适应能力为宗旨,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较灵活的组合性、选择性和持续发展性的教育。柔性的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它是一种适应性的教育,其前提是尊重、包容与爱,柔性意味着有弹性,弹性就是顺势引导,柔性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由发展,真正提升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主要问题
(一)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旅游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是以“理论教学+实训操练+顶岗实习”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理论知识体系由管理学和旅游学为主要内容,客房服务、餐厅服务及导游模拟为主要实训环节,顶岗实习则以企业的基层岗位为主。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局限于:一是理论知识体系已经跟不上产业的发展;二是实践教学对旅游产业新的变化关注不够,多偏重于传统旅游企业的传统岗位的基层操作能力的实践。这样的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理论不深,实践不足,创意不够,很难胜任目前旅游产业对人才的要求。
(二)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高等院校偏重于理论教学,将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放于科研人才的培养之上,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这种教学理念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客观原因,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依托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开办,如地理、管理、经济、外语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专业教师都是从这些相关专业转过来的,专业知识几乎为零,在实践经验上更是一片空白,到企业培训一两个月就匆忙上岗,上课全是照着教材念,纸上谈兵,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师资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结构和水平需要针对市场适时进行调整。
(三)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旅游市场的定制化、高端化、创新化、个性化,这个行业对旅游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与旅游业快速发展不适应、人才体制机制不完善、人才工作投入不足及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专业技能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如旅游策划师、旅游规划师及职业经理人等岗位比较匮乏。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看,在创新能力上与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的一定的差距,学生就业时,由于创新能力不突出,岗位多数是在一线的基层岗位,而创新性的岗位则无人问津,无法胜任。
四、柔性教育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新思路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挖掘潜力,培养人才对社会经济的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柔性化改革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及评价指标,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与外界环境、产业经济更加协调与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是专业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接受社会评价及根据求职就业情况逐层反馈的过程。当出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馈的培养结果与社会行业需求不相适应时,学校必须对人才培养的流程进行重新认真思考和设计,对人才培养流程进行重组。社会不断在前进,人才培养模式柔性化改革也必然是一个反复循环、不断提升的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
五、柔性教育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对策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质上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弹性”及适应性。人才培养柔性化改革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能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发展成才的积极性。
(一)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柔性教育的保障
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是实施柔性培养的保障。传统的“理论教学+实训操练+顶岗实习”教学管理需要增加柔性与灵活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被动上课为主动学习、自主选课,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完善学分制和选课制。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插花艺术、舞蹈及美术等课程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学生有了选择权,可以跨专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如此推行选课制,一部分课程将成为热门课程,而另一部分课程将由于课程缺乏吸引力而无人问津。这无疑也对教师是一种鞭策,促使任课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柔性教育的前提
柔性教育是一种适应性的教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目标,结合学校开设的课程弥补所缺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将社会上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跟学生分析,并与学生分享目前旅游市场最紧缺的旅游策划师、旅游规划师等职业的成长条件;在专业之外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第二课堂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协作意识等。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被动学习就变主动学习,且作为拓展视野和能力的选修课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凸显,而不仅仅只是作为“凑学分”的“备用课”。同时,明确了职业生涯规划,也会让学生时刻保持高度的职业热情,培养起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随着更多艺术课程的开设,也可以培养出学生的“柔性”,这与旅游美学相呼应。
(三)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实施柔性教育的基础
1.探索适合的导师制模式
导师制是和学分制相适应的一种学生培养模式。学生可以跨院、跨系聘请导师的指导,导师按照教学计划系统地指导学生学习,并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个性化地选择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类指导,做到因材施教。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没能经过动手操练,也只是纸上谈兵。学校需要将建设双师型队伍纳入学校中长期的工作规划中,优化双师型教师的薪酬分配,在工资待遇、绩效分配及晋级提拔等方面都适度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穩定。同时,加强与社会及企业的合作,不仅要“送出去”,还要“请进来”,聘请社会上实践经验丰富、技术领先、具备一定授课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举办讲座,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拓展师生眼界。
(四)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柔性包设计——实施柔性教育的创新点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采用学分制,不仅仅局限于固定的专业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可以打造四到五个柔性技能包,如茶文化技能包、酒文化技能包、旅游产品研发技能包、景区管理技能包及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包等。不同的柔性技能包对应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进行运作。在这些不同的柔性技能包中,不仅能得到相应的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还能了解不断变化的行业中所必需的技能要求与职业素养。同时,柔性技能包也对教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教,还要保障整个技能包的有效运行。
(五)构筑柔性化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柔性教育的升华
柔性培养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的考核方式,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柔性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时刻从关心出发,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重视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而非一味追求结果,并通过评价充分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柔性培养体系中,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评价指标,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非认知方面的成就的评价。
六、结语
柔性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探索,摸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方式。做好教学管理保障,优化教师队伍,开发有效柔性技能包,构筑柔性化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
参考文献:
[1]田刚元,姜艳美.柔性教育视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5(8).
[2]仝兴华.探索柔性培养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育,2006(9).
[3]杨吉生,崔莹.职业师范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柔性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11).
[4]卡米来.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建设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