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安全视角下我国英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19-11-16陈楠傅彦夫

青年时代 2019年26期
关键词:文化安全教育政策国家安全

陈楠 傅彦夫

摘 要:全球化时代下,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给国家带来文化安全问题。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英语教育作为培养外语交流人才的主要手段,是捍卫我国文化安全的前沿阵地。本文从文化安全的视角,分析了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包括英语教育的整体情况、大学英语的教学,以及国家英语教育机制。研究表明,我国的英语教育存在严重的文化安全隐患。为此,本文从国家、院校和教师三个层面探讨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国家安全;文化安全;英语教育;教育政策;大学英语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各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带来强势文化又对弱势文化带来殖民威胁。如何既能享受国际文化交流带来的好处,又能解除外来强势文化的威胁,保障本国的文化安全,成为我国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以具有外语交流能力的知识精英为媒介的。他们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能否在外语学习阶段,培养起这个群体的文化安全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并以之为国家利益服务,对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外语教育是抵制外来文化入侵,捍卫本土文化安全的前沿阵地。

在外语教育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普及程度最大,受教人数最多。而改革以来英美强势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已经对我国本土文化和价值观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因此,有必要从文化安全的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的英语教育。

一、我国英语教育的文化安全现状

1.英语的课程地位尊崇,文化自信无从说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英语教育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分析发现,英语在所有科目中地位尊崇,这表现在:

首先,英语课程的授课时间最长。英语从小学三年级到硕士研究生,一直都是必修课,是跨时最长的一门课程。而我国母语的语文课程的必修要求只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到了大学阶段便作为选修课边缘化了。

其次,英语课程唯一一门升学阶段必考的科目。学生若是从小学读到博士,需要参加英语考试5次,而且其成绩对能否升学至关重要。无数其它课程优秀的学子因为英语不过关而在各级考试中折戟沉沙。而语文考试和政治考试分别只有3次。

第三,英语课程是唯一要求参加全国英语四级统一考试的科目,并且一度与学位挂钩。大学阶段的课程,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是由学校自行组织的考试结果作为对学生进行评定。英语是唯一的例外。学生除了需要通过学校组织的考试以外,还要参加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相当部分高校甚至一度将四级考试与学位挂钩,导致众多学子因为没有拿不到学位而不能就业。

对于莘莘学子来说,这种英语优于母语的状况会使他们形成重视英语、轻视母语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学生们就会丧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毫无抵抗力。

2.英语学习人数在总人口的占比不可忽视,文化安全难以控制

我国从1949年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因与前苏联关系密切,外语以俄语为主。此后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1978年尤其是1983年以后,从初中教育开始将英语作为必修课。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课程的指导意见》,开始在全国小学推广英语教育。如果以1983年为起点,则1974年后出生的人不同程度接受过英语教育。而从1974年到2007年出生的人口总数占我国总人口53%,高达7亿,已经超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人口总数。即使以2001年为起点计算,1992年后出生的小孩开始从三年级英语教育。而从1992年到2007年出生的人口总数占我国人口总数有24.17%,高达3.22亿。也就是说,自改革以来,英语的受教人数规模日益扩大,在我国总人口的占比已经高到需要国家重视的地步。由于绝大多数国人都在国内生活,对外交际、出国留学和科学研究等需要用到英语的群体毕竟是极少数。

“语言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维,用同一种语言的人更容易产生相似的语言意识形态”(曹泽林 2006)。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也认为,“语言可以决定人们的思维、决定人们的世界观”。全民学英语的结果,只会带来英语文化的不断扩张,母语文化的不断萎缩以至于消亡。全民式英语教育给国人带来的思维和价值观的西化,可以从企业招聘时的唯英语化、青少年言行的唯欧美化以及对外交流中本土文化失语化等现象得以验证。

3.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美国文化最多,母语文化缺位,为文化渗透提供了便利

全球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十余个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更是多达70多个。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本应该选择尽可能多的国家和地区。这么做的好处有三:其一增加学生对各个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的见识;其二避免了选择单一国家时来自该国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第三有助于比较各国文化的优劣,扬长避短。但实际上,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美国文化最多。其实际是用美国文化代替西方文化,用单一文化取代多元文化,忽视了西方文化中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在強调美国文化的同时,教学内容中母语文化缺位。结果,学生不仅丧失了多方位认识和辨析西方文化的机会,而且无法在学习中坚持母语文化的自觉性。不仅如此,大学英语教育的整个过程,也都存在美国文化的元素,是美国标准的直接或间接表现(曹敏,2015)。这种唯美国化的教学体系设定为美国文化对学生群体的侵蚀提供了便利。

4.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突出英语的应试性,忽视其人文性,师生缺少文化安全意识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推出,最初是作为测试大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出现的。但随着高校纷纷将其同学位挂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过级率成为衡量高校英语教学甚至整个高校教学质量的标准。大学英语教学从此围着英语四六级考试过级率这根指挥棒转。而英语又是考研和考博的必考科目。这进一步加重了英语教学中的应试性。尽管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自2013年教育部发布声明起,各大高校不再将四六级考试成绩同学位挂钩。但长期形成的应试性的英语教学体系,要改变一时很难做到。更何况,考研的英语条件在那,对于大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不要读研还很难说。因此,虽然英语四六级考试不再强制,但参考学生数量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应试性的英语教学定位,让高校师生忙于应付考试,过于注重语言技能知识的掌握,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和功利性,严重忽视了英语的人文性,缺少基本的文化安全意识。

5.我国英语教育政策强调文化意识培养,但缺少对文化安全的关注

曹迪(2015)在比较中美外语教育政策后指出,尽管中美外语教育政策都以国家利益为终极目标,但美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一直是以国家安全为核心。美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与国家安全直接相关的外语教育政策,如“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国防部语言技能、区域知识、文化能力的战略规划:2011 - 2016”等。而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并未过多关注国家安全,只是突出强调了外语教育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由于国家的教育政策层面缺少文化安全方面的内容,英语教育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在执行中演变为西方文化意识的培养。大量的西方文化意识,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习惯,随着英语的传播在学生的脑海中给建立起来,出现了青少年文化“自我殖民”的倾向(李淑梅、胡晓华,2016)。

6.我国英语教育缺乏宏观战略规划,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缺乏文化安全保障机制

蔡永良(2011)指出,尽管改革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成绩很大,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就业压力的消化,以及对语言文化关系认识不足等因素,外语教育“现状比较混乱,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没有比较明确的前景计划,没有比较合理的布局,没有比较科学的管理措施,基本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曹迪(2012)指出,自建国以来,我国几乎从未对外语教育政策进行宏观规划,未能把外语教育政策纳入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使之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全局;同时,我国缺乏一个统筹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的权威机构,政策主体内部(大学与中小学的教育管理部门)和政策的主客体(教育管理部门与院校师生)之间缺乏协调机制。

缺乏宏观战略规划和专门机构,也就无法建立起有效的文化安全保障机制,从而让毫无限制的英语教育得以加速促进民族意识丧失和“全盘西化”,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二、我国英语教育的文化安全对策

1.国家层面上应建立英语教育的文化安全机制

面对大学英语教育中来自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国家层面上应尽快建立大学英语教育的文化安全机制。首先国家应成立语言安全教育领导和管理机构,明确外语教育服务于国家安全的价值目标,制定基于文化安全的外语教育宏观战略规划和相关政策,将外语教育纳入国家文化安全的框架之下。

其次,应成立语言安全教育规划和研究机构,吸收社会各界的研究人员,研究语言安全教育涉及到的文化交流和冲突问题,追踪国外语言教育的发展和研究进展,为国家制定语言安全教育的宏观和微观规划提供建言建策。

第三,应成立语言安全教育统筹协调机构,在语言安全教育领导和管理机构下运作,负责协调语言教育的相关部门,确保语言安全教育政策的顺利执行。

通过管理、研究和协调三大机构的良性运转,从而建立起大学英语教育的文化安全机制,结束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无序化状态,驱使英语教育回归到其作为一门外语应有的地位,确保英语教育服务于国家文化安全利益。

2.院校层面上可自主构建英语教育的文化安全生态

院校作为英语教育的实施机构,在国家层面缺少宏观文化安全机制的情况下,可以自主构建英语教育的微观文化安全生态。院校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加强英语教师的文化安全意识,采用师资培训的方式提升英语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在英语教师中开展文化安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教学研究,不断巩固和强化教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次,院校利用自主性,可以选择有助于文化安全教育的教材和教辅资源,或者组织教师编写以中国优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辅材料,增加教学中本土文化内容的教学;第三,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以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批判西方错误价值观的文化和社会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教师层面上可以自行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安全内涵

教师作为英语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无疑在英语教育中是捍卫文化安全的直接力量。在国家和学校层面不具备文化安全机制下,教师应主动承担起帮助学生培养文化安全意识,增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抵御外来文化侵蚀,捍卫民族文化的重任。教师在课堂中,要强调语言背后的文化性,指出文化入侵的危害,明确对外来文化应该是立足中国文化上的批判吸收而不是盲目接受。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本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教学,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开展辩证分析。

参考文献:

[1]曾敏.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曹泽林.《国家文化安全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3]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曹迪.21世纪中美外语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国家利益的視角[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8):127-129.

[5]李淑梅,胡晓华.外语教育的文化安全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4):82-87.

[6]蔡永良.关于我国语言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11,(1):8-15,18.

[7]曹迪.全球化时代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国家文化利益的视角[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4):71-74.

[8]程京艳.多维度视角下的高校自主外语教育规划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3):41-43.

[9]黄纪针.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认同危机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3,(5):231-234.

[10]钱庆斌.文化安全视域下的大学外语教学[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78-179.

[11]江小楠.文化安全与大学英语教学[J].校园英语,2014,(27):9.

[12]傅振国.英语深度侵入汉语事关文化安全[J].红旗文稿,

2010,(15):21-23.

[13]杨维东.外语教育中存在的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及应对[J].外语教学,2015,(5):73-76.

[14]李淑梅,姜波.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我国外语教育的文化安全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7,(3):17-19.

[15]彭龙.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

2017,(7):16-19.

[16]曹湘洪,吴曦.美国外语教育政策演变对我国的启示[J].新疆社会科学,2016,(6):144-149,168.

[17]贾爱武.我国外语教育政策新战略思考[J].外语界,2007,(5):91-96.

[18]贾爱武.以国家安全为取向的美国外语教育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7,(4):13-18.

[19]蔡永良.外语战略的无序状态亟待改变[N/OL].社会科学报.2010-7-1.http://kns.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HKX201007010053&DbName=CCND2010.

[20]陈小红.大学外语教学应重视文化安全教育[J].职业时空,2008,(3):4.

[21]田力娜,刘洋.外语院校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4):50.

[22]佟晓梅.国家安全视阈下中国外语教育政策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1,(2):222-224.

猜你喜欢

文化安全教育政策国家安全
我国教育公平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文化安全的对策思考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
华人卷入两起涉美“国家安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