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大众心理效应研究
2019-11-16崔梦青子
崔梦青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文化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泛,其中,对于基本的文化舆论效应在不断升级。但从心理学来分析,现阶段的热点事件传播和形成主要受到很多负面事件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的社会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大众心理效应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相关事件的作用和产生,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闻热点;传播;大众心理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新闻事件都会以一个极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并且会不断进行舆论性变化。而对于基本的普通群众来说,容易受到实际新闻热点传播事件的影响。受众是传播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众的认知心理、需求心理以及心理效应需要受到实际的前馈式方向性把握,这受到现阶段社会发展趋势的前进步伐影响。
二、大众心理效应
(一)大众认知心理
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基本上是在进行不同角色转变,从传播者到受众者,这种角色转变说明现阶段的新闻行业面对不同的市场经济潮流的重要性发展方向改变。当然,毫无悬念,新闻业的改变也意味着不同的市场的新动力,这是大量研究实践的具体结果。从观念到行动,最后演变为一种发展机制,这说明现阶段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群众是电视、广播报纸的主要传播者。而群众的这种心理结构受到市场变化而改变,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环境之下,这也是现阶段大众心理的主要认知心理的一个瓶颈点,其中,最主要的是这种认知心理受到时间上的滞后性影响,很难从心理上从基本数据出发,整体性地把握群众的实际需求,因此,作为最基本的数据分析者,必须进一步主动选择更加前馈式的大众心理需求。任何被传播的东西,必须被实际情况决定,所接受才能进一步的把握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趋势,这样的话整体的社会的发展效果才比较明显,才能够促进社会的群众的认知心理。大众认知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主要是减少或者消除周边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发展。由于在整体的工作过程中,人们存在着一种心理上的层次性,因此,必须在认知方面了解事物的表象,并落实在行动层面上。
(二)深层次传播效果
这种行为又被称为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层次的传播效果不仅受到群众知觉、思维等影响,还受到不同群体的意志以及个性品格的影响,这也是影响人们基本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实际生活中,一种行为得到传媒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就会成为其他人学习或仿效的对象。例如,对于先进分子的大肆报道,使很多群众受到了鼓舞,激发了大家奋斗的热情和积极性;而对于一些比较曲折的故事,则又会让很多人明白自己现在的生活多么幸福。因此,这样效果已经对现代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对社会有利有弊。
三、大群众传播中受众的需求心理概述
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是一个有需求的物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需要分为7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隶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7个需求主要指人们的物质和心理需求两个方面。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只有进一步了解传播者和接受者在实际情况下的具体使用感和满足感,才能进一步在特定条件下明白人们的知识接受度,才能进一步了解社会传播体系中最适应的方式和形式,实现传播的具体化。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现,人们对于基本的客观事物需求是直接在人脑中进行反映和分析的。而新闻热点事件则会从群众结构和需求层次这两个方面进行有效分析。由于不同阶层接受的文化水平和生活环境不同,对于基本的社会知识理解体系不一样,就会出现对媒体传播事件的不同选择和理解。比如说,文化水平较好的群众比较愿意选择报纸,文化水平较低的则比较容易选择电视,娱乐性信息的内容选择性越大,反之也是如此。
四、影响大众心理需求的重要因素
(一)权威性
现阶段,新闻热点事件包括不同种类的事件,人们对比也不断发生巨大的心理改变。这里的权威性主要指传播者个人或者群体之间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会对整体社会产生一些基本的心理效应反差。由于传播者是大众信息的信息采集者、制作者和基本发展现状的分析者,对整体社会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西方传播学者曾经提出一个“睡眠者效果”,即认为要改变一个人的看法,最好改变他对传播者的看法。传播学研究认为,传播者或信息来源的可信度越高,说服效果就越大,反之则亦然。而这种造成信息可信的主要因素包括两个,即传播者的道德信誉和传播者内容的权威性。
(二)认同和内化性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对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明显的受用态度进行更進一步地研究和探讨,改变群众的心理层次。其中,作为最基本的群众个体信息,主要采用集中形式,选择趋利避害的发展模式,形成一种更加高级的发展心理行为对策,选择与多数人趋同的行为准则和方式,对少数人群形成一种压力感,从而接受大多数人的意见,但是,作为最基本的数据信息采集者,必须改变现阶段人们发展的新模式,从行为主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往往个体害怕孤立,潜移默化地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从而制约大多数人的意见以及心理活动。比如,一本书、一部电视剧,大多数人说好看,那就是真的好看,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但是由于从众心理,很多人都会顺从大多数人的意见,接受大多数人的说法,趋向于群体利益,导致现阶段不同人群的个性受到一些压抑,影响个人的独立性。很多人受到趋利避害的动机影响,有时会受到最基本的内容影响,优势会受到别人影响,为了一些最基本的行为,愿意保持观点上的一致性。而内化则是把整体数据传播内容纳入自己的思想内容中,将其作为自己的一种最基本的行为传播方式。内化与认同不完全相同,认同是出于情感上的原因,而内化则是出于理智上的考虑,内化者和与传播者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基本的传播态度改变,可能会对基本内容态度发生一些改变,这与认同有着本质区别,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影响。内化直接扎根于现阶段人们生活体系中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行为规范。
受到最基本的大众层次规定的心理情况研究,大众传媒应当期望通过传播改变群众的心理结构。但是大众传媒不能因此轻视群众的一些改变态度,应顺从他们的认同形式,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具有不同的反应,统一传播效果难以实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传统的群众群体对于传播内容的选择和认同往往受到现阶段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整体的新闻热点事件具有实质性的传播效果。
(三)逆反性
在實际生活中,很多群众受到某种预存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接触、接受传播新闻热点事件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与传播者的传播意图相反的心理倾向。而这种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评价逆反、情感逆反、行为逆反,具体表现为对传播内容和传播者的不满、反感、怀疑、抵触乃至否定、排斥致使传播受阻,甚至产生负效应。不仅如此,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原有的实际发生的意识体现会使不同的人群都具有更加丰富的思维导向和说法。这种行为会削弱传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群众出现逆反心理,直接减少出现基本的本身所持有的思维定势。同时,如果传播者利用得好,则可能会出现积极的效果,反之亦然。但是对于比较消极的心理定势,传播者应该好好引导,使其向积极的方面发展。此外,很多群众往往受到自己的好奇心引诱,导致整体家庭出现逆反心理。不过有些人的实际行为比较复杂和奇怪,当大众传媒对某一事物越是表示否定时,受众反而会越加强烈想要肯定这种行为。而当某作品本来不被人所注意时,在大众传媒对其进行批判后,此作品反而会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越禁越热的这种反常的“禁果效应”往往源于人民的逆反心理。大众传媒对于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保持传播沉默时,受众对它的注意程度反而会增加,这就赋予了这个事件一种神秘色彩和某种诱惑力,使群众更加想要加强对这种行为的探究性。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往往会受到逆反心理的影响,对于基本的社会发展方式起到一种相反的作用,这是大众传媒传播不当造成的,逆反效应通常是新闻传播中的一种失误,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进一步避免这种行为。因为新闻传播要力求真实全面,防止过度传播,给人们最基本的选择空间。如果传播者有强烈的传播意识,把人们当作服务对象,可以逐渐消除受众的逆反心理,把逆反心理变为顺向心理,增加受众心理的亲近感。
五、结语
现阶段,人们对于新闻热点的选择事件的发生效应,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实的工作过程中,必须进一步跟紧基本的社会发展趋势和潮流,一起共同推进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模式的舆论导向往积极方面引导,使人们能够受到最基本的社会发展效应的影响,建设最标准化的社会影响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志红.新闻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大众心理效应[J].新闻战线,2017(10).
[2]霍慧娜.热点新闻事件中网络流行语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7(21).
[3]石阳.网络舆论传播下热点新闻事件中的群体心理解析[J].新闻传播,2015(23).
[4]周丽娟,张烨,胡雯雯.网络舆论反转的心理效应及调控策略[J].青年记者,2017(20).
[5]张旭志.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自我个性表达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