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辩证法的哲学思维
2019-11-16冉启碧
冉启碧
摘 要:辩证法是马克思的重要思想之一,矛盾的对立就是统一,它们是一体的关系,生活中无时无刻都会出现辨证的思维,对待事物要求人们辨证地看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辩证法对于当今社会来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辩证法;方法论;唯物;实践
一、引言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唯物的,人们常说的辨证法是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其一,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黑格尔有关哲学基本问题讨论的继续,因而,它是自觉反思生存关系的理论思维;其二,从辩证逻辑与本体论、认识论之间的统一来看,又意味着辩证法同逻辑学、认识论之间三者一致的关系。立足于哲学史的维度,这无疑是马克思继承并超越黑格尔思辨体系的关键所在。因此,以思存关系为切入点,凭借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话语互动,对唯物辩证法进行解读,就具有确证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奠基意义。
二、辩证法的概念以及方法论
回顾马克思的种种经历,必须重温并再现黑格尔哲學对马克思的巨大影响,是能否准确界定唯物辩证法性质的关键。因此,必须回到问题的源头,从黑格尔思辨体系的语境中,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发轫的契机。而作为精神辩证法基石的抽象概念,以其特有的反思内涵,恰好成为介入黑格尔思辨逻辑的必要起点。
辩证法是一种通过批评而求知的方法。辩证法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三分法和两分法。三分法包含一个质料的部分或者叫肯定的部分,一个缺失的部分或者叫否定的部分,一个形式的部分或者叫否定之否定的部分。两分法把三分法的前两个部分合在一起称为可能的部分,把第三个部分单独称为现实的部分。
因为可能的部分包含否定,所以是可以批评和灭亡的。现实的部分不包含否定,所以是永恒的。可能的部分灭亡以后就成为现实的部分,所以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又分为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前者主张没有完全现实或神存在,所以这种转化是双向的、可逆的,后者主张有一个完全现实在或神存在,所以转化是单向的,不可逆的。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方面要求人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实践滞后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正确理解相对静止对事物存在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稳定、和谐的保障作用,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决反对两种错误:一种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把物质运动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任何稳定性过程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种是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把物质的存在或者世界的发展看成是绝对不变过程的形而L学不变论的错误(“刻舟求剑”、“天不变道亦不变”)。
三、辩证法是人类智慧的升华
辩证法主体性的有力见证是看它的实际内容,看它的基本思想是主体所独有的,还是外部世界所专有的。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辩证法在“倒过来”的意义上,是一切辩证法的基本形式,不管是什么具体形式的辩证法,其核心都是三大规律、五大范畴,都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表明发展的动力、机制、路径、趋势及其蕴含的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偶然与必然等普遍联系和转化的范畴。三大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精髓,正是这个规律在最精准的意义上表明了辩证法的主体实践智慧的属性。对立统一思想早在古希腊和古代的中国就已经以萌芽状态产生了,但由于当时生产实践和科学发展都处于低水平,不可能在实践中获得更深刻的智慧积淀,更多的还是智者们的一种臆测和猜想。经过古代和中世纪的长期发展,到了近代,人类的生产、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积聚起来的经验和智慧也越来越丰富和精湛,大大超越了古代辩证法的朴素、直观和猜想的水平。由于有了丰富的实践智慧作依托,加之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经过黑格尔的总结、概括、锤炼和提升,辩证法终于以成熟的、自觉的形式诞生在哲学民族的故乡——德国。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事物总是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规律。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相互依存的条件下谋求“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在领土与主权争端中搞“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等,是自觉利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动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突出共同点,用淡化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激化矛盾的“斗争哲学”,搞成你死我活的“零和冲突”或者“两败俱伤”。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方法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的贡献是很大的,二人在很多方面既有一致的也有不同的哲学思维,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思维决定存在,存在对思维起一定的反作用。它有二层含义。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第二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从不同侧面阐明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其中,第一方面是主导的方面,而第二方面则是从属的方面。第一方面规定着第二方面论证的前提;第二方面所持的基本观点,是以第一方面的回答为转移的。哲学基本问题的方法论要求人们必须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升华,它是贯穿其他一切哲学问题中构成它的本质内容和核心内容、并统帅和制约着其他一切问题的最高问题,也是各派哲学都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把人类对哲学的基本问题推向一个崭新的新阶段。
五、真理与实践
真理与实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时间和真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対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与认识经常用来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如青藏铁路开通、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事物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人们克服的各种难关、自然灾害后的反思、保护文化遗产和绿色GDP。真理经常用来分析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是具体的,如:对失败的价值思考,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等。这些都对当今时代有着深刻的影响。
六、结语
马克思的一生为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从理论方面说的。马克思在当代政治领域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马克思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虽然在实践中不是十分成功(在东欧已经失败了,中国、越南等也进行了改革),但是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有直接的影响,那就是政府实行宏观调控,从而能够降低经济危机的发生概率。马克思在那个时代其实对资本主义的缺陷有一针见血的认识,因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十分正确的。而且,他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也有很多独到的东西,这些东西目前在西欧国家正在出现。所以,中国许多学者去了欧美之后,觉得那些资本主義社会比我们的社会主义上还社会主义。
第二,马克思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批判精神。和个人一样,任何社会要进步,就得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西方发达国家正是能够从人们的批评中发现政府的问题,从而不断改革、发展自己,而马克思发现的西方社会缺点是迄今为止最深刻、最独到的,因此一直被看作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经典。目前,很多西方学者在发现西方社会的缺陷后要进行批判,都要从马克思那里学习,从而形成了庞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
第三,马克思对近代以来的世界政治产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世界上曾经有1/3的人们信奉马克思主义,希望以此来实现人类全面解放。不管其最终结果如何,其影响仍然是不能否认的。将来虽然没有必要像对待耶稣一样对待马克思,但是马克思的思想却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份珍贵的遗产,对于当今时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韩欲立.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范式:范畴与结构[J].贵州社会科学,2017(8).
[2]张奎良.论辩证法的实践基因[J].哲学研究,2018(8).
[3]孔妍.马克思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浅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5).
[4]许斗斗,杨立.论马克思的生产实践性形而上学[J].学术研究,2019(2).
[5]叔贵峰,张笑笑.马克思哲学中辩证思维的反思结构[J].湖南社会科学,2018(6).
[6]张军,安维复.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研究的新路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