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审美
2019-11-16冯翠玲
冯翠玲
摘 要:音乐是一种能够反映生活、传达情感的艺术形式,能够帮助人们抒发情感、释放情绪,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是世界八大艺术之一。群众文化活动指人们在休闲时间进行的一些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当代,有很多人都会在空余时间参加一些群众文化活动,而音乐又是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本文就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审美进行简要探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音乐;审美
一、引言
群众文化活动建立在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基础之上,是一种以群众为主体、以自娱自乐为原则、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群众性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具有群众性、自娱性、承传性以及倾向性等特征,一切的群众文化活动都必须遵从群众意见,具有精神调节、团结凝聚等作用。音乐是一种能够让群众抒发情感、释放情绪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审美又影响着群众的文化活动,所以对群众文化中的音乐审美进行探讨非常有必要。
(一)音乐审美的内涵
审美一种人们认识世界与理解世界的特殊方式,指人和社会、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不掺杂利益的、感性的关系。审美是在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式下对世界进行认识和理解的活动方式。音乐审美是人民群众在参加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对和音乐有关的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的行为方式。唱歌和听音乐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当人们对所听或所唱的歌曲进行深入了解之后,理解了歌曲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传达的精神和情感后,才能将自己与歌曲完美融合,从而完美呈现,继而激发群众对音乐的热爱之情。此外,音乐能够对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产生一定影响,推动了人民群众音乐审美形成。
(二)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审美的体现
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审美有助于人们创作出美好的东西,继而使人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情感上产生共鸣。当人们在听或者唱某首歌曲时,歌曲的旋律、节奏、思想感情、主题等都能使群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一个最特别的例子就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所有的爱国人士在听到这首歌时都会被作品所要传达的爱国、奋斗、抗争等情绪所感染,并不自觉地跟着唱起来,这就是这个作品給群众带来的情感共鸣;《好运来》这个作品,人们在听到这首歌的旋律之后就能够感受到欢快、喜庆、团圆的情绪,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美好的祝愿和真挚的关怀。第二,抒发情感、释放情绪。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审美不仅能够使人民群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有助于人们抒发情感、释放情绪。比如,当人们心情很好时,就会听唱一些轻松欢快的歌曲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当人们心情沮丧时,就会听唱一些悲伤的歌曲来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
(三)培养群众音乐审美的意义
音乐是一种反映生活、传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培养人的音乐审美是使人们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音乐之美的重要方式。通常情况下,音乐作品中都含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主题、创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欣赏音乐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大多数音乐都是或喜或悲、或明快或黑暗,无论是哪种情绪都是创作者的真实体会和感受,在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体会创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涵,或者和创作者有着同样的情绪或经历时,就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获得一种有人懂的满足感。当代社会,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生活压力也随之不断增大,人们需要通过一些活动来缓解自己的压力、释放自己的情绪,所以培养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非常重要。
(四)培养群众音乐审美的措施
1.深入全面地认识音乐
想要培养群众的音乐审美、提高群众音乐审美的能力,首先就要使群众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音乐,让群众掌握更多的音乐相关知识,例如,音乐史、音乐的类型、音乐的表达方式、音乐的基本旋律等,只有群众掌握了更多的相关知识,才能激发群众对音乐的热爱,才能主动地、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可以多举办一些音乐活动来普及人们对音乐的认识,例如,开展基础乐理知识讲解小课堂、音乐史讨论会等以加强群众对音乐的全面理解和认识,继而激发群众对音乐的好奇和热爱。此外,还要增强群众的实践运用能力,将所学到的乐理知识、感受到的音乐情感通过活动表达出来,只有表达出来,才能将音乐真正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定期举办一些歌手大赛等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2.培养群众的节奏感
提升音乐审美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人民群众对音乐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所听到的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所以培养群众的音乐审美、提升群众的音乐审美能力也要先培养群众的节奏感。感情的不同可以通过不同的旋律和节奏表达出来,例如,音乐想要传达悲伤的情感,那么音乐的节奏可能比较低沉缓慢;想要传达快乐的情绪,那么音乐的节奏就比较明快;而激昂的节奏可能在传达斗争等情绪,所以只有具有较高的节奏感,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和历史文化背景。可以通过对音乐节奏的跌宕起伏、急速缓慢的讲解,加深群众对节奏感的理解,从而提升群众的音乐审美能力。
3.选择合适的音乐
利用各种文化活动,可以培养群众的音乐审美、提升群众的音乐审美能力。一般情况下,音乐作品都含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主题、情绪、感受等,经典的音乐作品更是经久不衰,所以选择经典的音乐作品有利于提升群众的音乐素养。比如,《二泉映月》就是一部非常经典、广为流传、享誉海内外的音乐作品,是由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创作的,曾经获得“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二泉映月》这部作品呈现出的是一位饱尝艰辛的盲人的思绪,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但是在悲伤之中也蕴含了创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如果播放这首乐曲,更能增加群众对作品的认同、理解以及肯定。所以,在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可以多选用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此外,也要选用一些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乐曲,让群众能够欣赏到更多类型的音乐。
4.提升群众音乐素养
音乐审美是基于对音乐的理解和肯定之上的,提升群众的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欣赏音乐是建立在一定与音乐相关的活动基础上的,基于此,为了培养群众的音乐审美、提升音乐审美能力要从提升群众的音乐素养做起。从整体来说,群众要对音乐有一定的敏感性,要对音乐的类型、历史、节奏、旋律等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想要提升群众的音乐素养,就要定期对群众进行乐理知识的相关培训,在文化活动中增加与音乐有关的活动,提高群众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水平,提升群众的音乐素养,继而提升群众的音乐审美能力。
5.将音乐审美与群众文化活动有机结合
唱歌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活动之一,唱歌与群众文化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将音乐审美与群众文化活动完美结合,有利于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丰富群众的生活形式,有利于提升群众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在日常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将音乐审美与群众文化活动有机相结合。第一,鼓励群众多进行音乐活动。日常的群众文化活動包括舞蹈、书法、诗词鉴赏、音乐、太极等多种形式,为了提升群众的音乐审美能力,可以鼓励群众多进行一些音乐相关活动,例如歌唱大赛、乐理知识比拼、音乐鉴赏等活动,可以将音乐审美与群众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第二,提高群众文化活动领头者和组织者的审美能力。群众文化活动的带头者除了要具备强大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也要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只有这样,带头者才能将群众组织起来,才能对群众进行引导,让群众自觉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找一些精通音乐的人来组织群众,对群众进行正规培训与指导,以将音乐审美与群众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继而提升群众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
二、结语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继而促进了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人们想要丰富自己的生活,不仅要依靠物质,也要依靠文化、艺术,所以追求艺术成为了人们精神追求的形式之一。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群众性活动,涉及范围非常广,遍布我们的生活,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但是这都需要广大工作人员不断探究,为丰富群众生活、提升群众审美能力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王泽俊.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审美探析[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7).
[2]杨舒.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审美分析[J].黄河之声,2017(6).
[3]夏川.音乐审美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分析[J].大众文艺,2017(8).
[4]林珠萍.浅谈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审美[J].赤子:上中旬,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