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让“小报告”成为孩子成长的阶梯
2019-11-15熊倩倩
熊倩倩
小学教师在学校面临最多的恐怕就是小学生爱打小报告了,这一现象既让老师头疼,又能让老师迅速掌握、了解班上的情况。但是,有些教师可能会因为自身的问题,没有正确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对被报告的学生采取情绪化处理,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促使打小报告者更加爱打小报告,也会伤害被报告者的自尊等,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明确小学生爱打小报告的原因以及找到正确的处理方式显得十分有必要。
担任过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老师都有这样深切的体会:孩子爱打“小报告”。而且爱打“小报告”的人多得让你伤脑筋常常是,这边刚打发走一个学生,那边又过来一个;没完没了,报告的内容五花八门。这个时候,你会发觉自己更像一个手握大权的法官,而不是一个教师。然而对这样的“小报告”如果不能科学地加以引导,轻则扰乱我们正常的教学活动,重则影响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但若班主任事事在意,难免会牵扯进去很多精力,让人力不从心。那么,应该如何对待这种现象呢?
一、学生爱打“小报告”的原因
(一)学生博取关注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是打小报告主要的群体。有些学生打小报告仅仅是为了博取老师的表扬,表现自己。学生小何平时特别喜欢实习教师张老师,但是由于自身不够优秀,不能获得该教师的关注,于是小何总是留心着身边的小事,一旦有“值得”向该老师汇报的事情,就毫不犹豫地跑去告诉这个老师,以寻求关注。为了让老师或者同学的目光转移到自己的身上,他们或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这些孩子的动机十分单纯,仅仅是想和老师说说话,拉近距离。他们比较喜欢老师,但又觉得和老师说话应该是有事的时候才可以,所以就会找一些小事情来给老师汇报。
(二)学生维护正义
学生心中有一把衡量是非的“尺子”,认为一旦有人超出了是非的标准,就应该向老师报告。现在很多学校不允许学生带零食和玩具到学校去,一旦“充满正义”的孩子发现别人的这一行为,会立即向老师报告,请求老师“制裁”这样的行为。还有的学生见到别人欺负同学,也会寻求老师帮助这位被欺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有着强烈的维持正义的愿望。二年级的孩子肖某非常喜欢欺负同学,班长何某心中的正义感较强,当她发现肖某在欺负别人的时候就会立即告诉老师,请求老师来制止肖某的不良行为。
(三)学生嫉妒心理
有些学生的嫉妒心过强,可能这个孩子本身就很优秀了,但是容不下别人比自己更优秀,因此,向老师揭发比自己更优秀的孩子的短儿,希望降低别人在老师心中的“优秀度”。
(四)学生寻求庇护
有些同学打小报告,是因为自身的权益受到威胁,为寻求庇护才向老师打报告。这样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不起眼的小事,比如二年级的孩子刘某抢了黄同学的铅笔,黄同学来告状,寻求帮助,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还有一种是发生的语言的冲突或者肢体上的冲突。这种或由当事人向老师打报告,希望老师能够正确地处理冲突。比如孩子左某在课堂上将李某咬了一口,李某出于对自己权益的维护,会立即举手向老师报告。
(五)学生“恶人先告状”
有些学生为了掩盖自己犯了错误的事实,赢取主动权,扭转事实,让老师难以辨别,就会“恶人先告状”,先跑去老师那里“汇报”情况。刘某是一个性格乖张的学生,和同桌黄某平常喜欢打闹,一次在课堂上两人打了起来,当老师走进来的时候,刘某急忙说是黄某先动的手,他才是受害者。这样一来,老师很容易失去判断。
(六)教师无意识的强化
从教师个人出发,教师一不注意,就会对打小报告这一行为进行了强化。比如,有些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去向教师报告,教师对其予以肯定,无异于无形中强化了学生这一行为。学生何某因为告诉老师,同学罗某未完成语文作业,而恰巧此时老师忙于教学管理工作,很可能疏忽了学生打小报告的行为,随口对何某的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而何某牢记于心,不停地找机会向老师报告。
二、正确对待“告状”,采取恰当的处理方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学生违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不良行为要正面引导,加强教育和矫正,不能轻视、姑息。得到报告后,应即刻认真调查,冷静地做出处理。对学生不要戴有色眼镜,不要歧视,而要一视同仁,力求公正严明。当然,所有的批评教育和帮助,还必须尊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了师爱的温暖。
(一)明确动机,适时引导
面对多如牛毛的小报告,老师应明确孩子的动机,适时地加以引导。如果这个学生只是为了让老师发现他的优秀,那老师不妨告诉孩子应以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等正确的方式来获取关注,而不能靠暴露别人的行为来获取关注。而对于那些嫉妒心理较强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孩子,老师应该对其进行疏导,让他们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学会承认自己不是永远第一的现实,避免這种“争第一”的好强心理歪曲孩子的认知,影响孩子的性格。老师可以用“讲故事”“说道理”等方式直接或者委婉地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多点关心多点爱
小学生总想获取别人的关注,不求方式与结果。老师应多给予这些孩子关注,深挖其博取关注的原因,满足其被关注的需要,减少其靠打小报告获取关注这样的行为。对小学生的表现欲,要以细心、爱心、耐心以及精心的保护来解决。对于那种只是出于喜爱老师想和老师说话而打小报告的孩子,只要老师给这样的孩子多一些关爱,就能减少学生打小报告这一行为;老师还可以经常让这样的学生帮助老师做一些小事情,给孩子更多接触自己的机会,满足孩子的需求,不仅减轻了自己的负担,又能减少孩子打小报告的行为。
(三)教会孩子学会正确处理同学间的争执
教师要使学生明白用打“小报告”这种方式是达不到目的的,反而会失去同学的尊重和信任。对于别人的批评、意见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能全面审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认识自身的不足。老师要耐心地引导他们什么样的事该汇报,什么样的事不用告诉老师,并且有些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自行解决。例如:玩游戏时,有其他同学捣乱,那就让捣乱的学生加入游戏,这样他就不会再捣乱了……这样,教给学生处理类似情况的方法,有了这种方法,以后遇见捣乱的同学,学生就不会总打“小报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