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电桩产品风险监测任重道远

2019-11-15

新潮电子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新能源建设

七成样品存隐患防水防锈不过关

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首次公布了充电桩产品风险监测结果,结果显示,70%的样品存在安全隐患。当“夺命桩”成为充电桩代名词时,有多少用户愿意将车辆财产甚至人身安全尝鲜?对于充电桩这样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设置,究竟出现了怎样一些问题呢?

前景广阔的充电桩

有电动汽车,就要有充电桩。截至2019年6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00.2万台同比增加69-3%;从2018年7月到2019年6月月均新增公共类充电桩约11656台,公共类充电桩总量已达41.2万台,整体车桩比约3:1,充电设施行业正进入一个良性发展阶段。未来随着新能源车的进一步增长,充电设备制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充电桩市场规模将近60亿元。随着各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逐步落地,充电桩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将近180亿元:到2023年将超580亿元。

充电桩市场前景广阔,市场需求量将随着电动汽车的增长而迎来爆发。同时-利好政策、财政补贴等因素推动企业积极布局充电桩市场-市场规模将保持增长。

严重不足的充电桩数量

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成长成为充电桩市场成长最强的推动力,然而,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41.2万台,其中交流充电桩23.6万台,直流充电桩17.5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0.05万台。私人充电桩保有量超过59万台。

整体来看,目前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比例达到3.5:1,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基本上跟上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步伐,充电桩等充电设施的不足,—直都是影响我国消费者选购电动汽车的重要因素。

按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能力达到200万辆-产销量累计超过500万辆。且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要布局超过480万个充电桩,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需求,在这样的刚需背景下,充电桩产业出现一波高景气发展行情几乎是必然的。

野蛮生长酿悲剧

无论是终端市场刚需还是整体产业生态发展规划,都让充电桩获得了爆发式发展的机会。相矣报告显示,自2014年国家电网向民间资本开放电动车充电桩市场,一大批充电桩公司应运而生。由于设备技术门槛不高,产品差异化程度不明显,2015年开始,中国充电桩行业步入了高速增长期,企业数量成倍增长,而到2019年时,国内充电桩领域相矣公司数量超过300家,供应商数量多,迅速膨胀的市场背后却暗藏着诸多隐患。

在盈利的压力下,不少充电桩产业的投机者开始将主意打向原材料领域,尝试以低价降低充电桩建设成本以期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而充电桩原材料领域随着2014年充电桩建设热潮的出现,也涌人大量“新面孔”。参差不齐的充电桩材料供应商带来金属材质生锈、缝隙不均、金属材质喷涂工艺处理不好而出现大面积掉漆等问题,材料可靠性和轻度等性能指标均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为整个充电桩市场埋下隐患。

材料问题仅仅是充电桩市场当下混乱的一个缩影-资本的盲目驱入和竞争对手的无序闯进-—方面导致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生产企业商品市场价格的低价无序竞争,对充电设备价格产生巨大的冲击-严重阻碍了充电设备制造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研发持续投入和制造业良性的持续经营;—方面,导致充电运营商家在重资产的运营模式下与各既得利益的参与方形成焦灼的拉锯纷争,严重影响了该行业及市场的良性运转与经营。

事实上,由于太多竞争者的加入,充电桩企业的毛利率持续下滑,相关企业充电桩业务亏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而恶劣的竞争环境最终让充电桩质量成为牺牲者,“七成样品存隐患,防水防锈不过矣”的抽检结果对于业内而言恐怕并不稀奇。

产品质量并非全部问题

野蛮生长加上恶劣市场竞争,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矣于充电桩产品风险监测的结果就比较好理解了,可深入了解当下充电桩产业会发现,质量问题仅仅是充电桩领域诸多问题的其中一个而已。

孤岛现象严重带来充电桩平均使用率低的问题,一般而言,充电桩的建设必须考虑客流量密集、使用量大等因素,因此,商超、学校、医院、旅游景区等公共区域广受充电桩企业青睐。可是想要在这些区域建桩,充电桩企业必须打通物业、政府和电力部门等环节。由于每个区域情况不同,所涉及部门也不尽相同,一旦存在一个环节企业没能打通,那么建桩项目就有可能被搁置。

与此同时,由于充电运营商多且分散,运营商与用户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存量充电桩形成了一个个“孤岛”,车主要么找不到桩,要么找到了桩却用不了,这种现状导致不少充电桩自建成之日起就处于闲置状态。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充电桩建设数量达到45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21万个,然而在使用率上-大部分公用充电桩被闲置,利用率不足15%,成了名副其实的“僵尸桩”。

除了建设失衡导致充电桩在建设层面出现孤岛问题外,运营层面同样存在APP混乱的问题。以北京为例,市内公共充电桩运营商规模比较大的有国家电网和中国普天,而规模较小的有星星充电、富电科技、特来电等,这些运营商需要使用各自的充电卡且相互之间信息没有互联互通,用户无法在一个平台找到其他充电桩信息。运营商不同,各充电桩使用的充电卡和收费标准也不一样。

APP混乱、各自为政仅仅是给用户使用造成不便-更为麻烦的是充电桩APP普遍沒有采用安全通信协议,导致用户数据可能通过多种方式被获取,比如支付账户信息个人身份信息等。

很多APP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假死、闪退等现象,一旦出现假死状态,无法停止充电;而且,如果充电结束,充电枪没有被正确归位彳艮可能出现安全隐患。各种问题原本随着产业发展有望“自修复”,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爆发式成长,充电桩引来越来越多资本、机构乃至创业者的矣注,整体混乱的局面越演越烈。

群雄割据家居混乱

回顾充电桩行业发展历程,整个行业在2014年-2015年间出现第一波快速成长,资本推动下-大量企业在充电桩领域跑马圉地,然而,成熟的技术有效降低充电桩领域进入门槛的同时,也造成了充电桩市场的混乱局面,以至于奥特迅这样的行业巨头都会在回复深交所年报问询函中特别“痛诉”了行业现状。

然而,对充电桩行业过度乐观的憧憬却随着前期过高的投资成本、较长的投资回收周期面前消弭,2017年后,渐渐有充电桩企业因为资金压力而面临生存危机,据多家媒体报道,截至2018年底,国内已经有超过io家充电桩企业,在经营两年时间内宣布解散、倒闭,而在业内人看来-这个数据或许还有些保守。在充电桩行业第一波“大跃进”周期下,不少新能源企业、服务机构,包括小创业公司都纷纷入局充电桩,跑马圉地布局架设桩站,而现实的资金压力让这批玩家在2017年-2018年间低调了许多。不过作为新能源汽车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充电桩行业并未沉寂太长时间,部分充电桩企业在2018年败退撤出充电桩产业的同时-滴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在2018年初杀人充电桩领域,同时,上汽安悦、比亚迪、特斯拉等车企也在充电桩建设这场长跑中脱颖而出,成为充电脏领域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手握资本、用户流量、汽车等资源的滴滴进场不仅为充电桩行业带来新的资金与资源,更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而今年以来,碧桂园、万科、融创和恒大四大房企均同国家电网签订协议,携手布局充电桩领域,凭借在终端渠道上的资源及资本优势,同样迅速成为充电桩另有又一大阵营。

跨界进入充电桩行业的企业或许不仅仅冲着建设与运营充电桩的利益而来,在其各自生态圉闭环的战略布局中,充电桩或许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无论是车企、互联网巨头还是好房地产巨头-其一旦进入充电桩领域,显然不会轻易地将话语权放手,当各大阵营在充电桩领域话语权接近的时候-市场必然面临被割裂的局面。不同的收费标准、不同的APP、不同的软硬件配套及规则,均会成为用户使用过程中的阻碍,只不过由于第二波充电桩“大跃进”周期主要由跨行业巨头们推动,因而充电桩产品品质或许有机会提升-但在持续扩大的需求面前,充电桩产品整体质量恐怕还有待观察。

剛需叠加政策推动行业井喷

两次“大跃进”般的成长,让充电桩行业持续高景气,从而吸引了各方资本的参与,刚需始终是推动充电桩行业成长的核心动力。

中汽协预测,到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700万辆,而到2025年公桩加私桩合计只有650万个,充电桩数量的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建设的提速,这样的供需不平衡矣系,才是众多企业敢于进入充电桩领域的底气所在。

除了终端市场近年来始终存在的刚需外,政策的扶持也是充电桩持续成长的推动力。今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指出,地方补贴政策在2019年过渡期后不再对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除外)给予购置补贴t转为支持充电(加氢)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等。这意味着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能够获得国家补贴,必然极大降低企业建设投入及成体运营成本。

对于看重持续盈利以及运营服务收益的巨头而言-充电桩的确是一门值得长期投入的生意,虽然巨头对话语权的争夺有可能割裂整个市场,但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思维下,终端充电桩及用户数量才是构筑护城河及制胜的矣键,在这样的思路下,充电桩第二波”大跃进”更是充分演绎了“大干快上”四个字。

供过于求的质疑

无论是滴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还是恒大、碧桂园等房地产龙头-充电桩建设成本对于手握大量资本、资源的它们而言真的可以用九牛一毛来形容,这类巨无霸企业的入局,让充电桩数量在全国范围内呈几何倍数增长。如果按照充电设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速度相匹配的方式预测,则到2020年国内充电桩总需求量将超过200万个,2025年将突破2600万个,2020年-2025年新增市场规模CAGR达到50.3%。

如此庞大的数量按理说充电桩数量应该是供不应求才对,可事实上不少地区均传出充电桩供大于求的言论,而15%的利用率成为充电桩建设质疑者们的依据。不少城市地区的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低的原因还有充电桩布局不合理、安装位置较为偏僻,用户难以找到,以及各公共充电桩运营企业互联、互通水平较低,部分充电桩接口不兼容-充电桩被损坏导致充不上电等,已经成为充电桩建设过程中的老问题了。

除了较低的利用率外-私有桩、专用桩和公共桩并存,加上交流慢充、直流快充等技术细分-也让充电桩实用性受到质疑。据统计,2018年-全国公共桩平均日充电时长为1h,使用率约为4%,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更低,仅为1.3%。这是因为一线城市搭配私人桩的电动汽车占比较大,导致公共桩使用率低。

从使用率来看,充电桩的确有“供大于求”的嫌疑,而设计、建设到维护、监管等多个环节的问题,恐怕或多或少都让充电桩浪费问题变得严重。

维护与监管之殇

除本身质量问题和因选址、建设环节造成的“僵尸桩”外,维护是当下充电桩整体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以最热门“的特斯拉超级充电桩为例,据悉每个充电桩的造价大概在10万美元到17.5万美元之间,其中多半的资金将用在地基的重塑上。此外,特斯拉超级充电桩还配有太阳能板,额外加一块太阳能板要15万美元。

通常国内充电站配电设施维护成本一般为配电成本的3%左右,可对于私人充电桩而言,这个维护成本比例恐怕还会更高一些-尤其是非智能充电桩维护成本很高,需要组建相当大的运维团队。智能设备的使用的确可以让充电桩运营方在后台发现故障,远程诊断·远程修复。需要到现场处理的,由于此前已经获知错误代码,可以提前把损坏的硬件备好,从而节省一大笔维护费用。

对运营商而言,充电桩不能及时维修-不仅降低充电桩使用率,还严重影响服务形象。因此,目前充电桩维修的普遍问题是,小毛病拖成大毛病。运营商能解决的自己先解决,等到要找桩企解决的,都已经成了大问题,没准充电桩已经彻底不行了。

维护造成充电桩容易“百病缠身”的同时,监管制度不完整也让充电桩产品容易埋下隐患。今年1月1日,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发布了新修订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5项国家标准。这些标准的出台,可有效地解决我国充电桩通信接口不统一、安全性兼容性不足、互联互遍程度低等问题。但值得矣注的是,该标准内-对充电桩材料尚未有明确的要求。实际上,当前充电桩市场不仅小第三方机构对充电桩质量进行监管,更需要相矣职能部门对于充电桩选址、建设进行引导,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建设到运营的转型

早期的充电桩质量问题同“一涌而入”的投机者有很大矣系,对短平快收益的追求讓这类充电桩玩家忽视产品质量,而随着巨头的进入和充电桩服役时间的推移,强调维护的运营渐成充电桩企业主要的转型方向。

良好的运营不仅能维护充电桩使用寿命,更重要的是结合智能云平台,充分提升充电桩利用率,盘活现有充电桩资源的同时,在大数据的帮助下,让充电桩建设和运营更具针对性。

充电桩运营本就是细水长流的生意,互联网和房地产等巨头的进入,不仅解决了前期建设资金问题,更能有效改善土地使用成本、用户流量宣传成本等问题-而政策的导向,也有效推动了充电桩运营产业的崛起。以北京为例,为了快速铺开公共充电桩的覆盖面,一定程度上缓和运营企业的资金投入压力,北京市发改委给予公共充电桩运营企业30%的建设补贴,以及特定项目补贴、运营补贴等,未来还会增加服务费补贴,并逐渐通过降低建设补贴、提高运营补贴的方式提高充电桩的利用率。从重建设到重运营,充电桩产业发展重心的变化,有助于整个产业的健康成长,智能云平台的融合,才能有效推动车、地、电、桩、网等方面的融合。这样的转变,除了企业经营策略的变化外,最重要的还是技术的升级与更迭。

技术永远是主要推动力

充电桩运营商远程监测充电桩状况、公共桩提前订、闲置私桩共享租赁等等美好的愿景都需要技术力量的支持,智能快充早已成为充电桩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住宅小区以及工作、娱乐和消费场所是交流桩主要落地场景,智慧充电系统通过有序充电和调整功率实现错峰充电-在电力不扩容的情况下实现“一车一桩”的电力配置,大数据、云平台则是主要支撑。“智慧充电+储能设备”组合可实现用电低谷期充电-用电高峰期放电,进一步平滑电网峰谷负荷。此外日照较好地区可打造“光伏一储能”充电系统,实现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能源零排放。除了智慧技术的运用外,充电效率也是终端用户矣注的,类似“半小时可以充满电池80%容量”的口号显然对用户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同时,利用磁场传递能量对电池充电,无需高压电线连接,避免安全隐患,实现停车即充,未来有望实现边开边充等新一代技术,也是市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或可借鉴的海外模式

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充电桩,其产业发展均得到全球各国认可,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机插充电、自动插充等技术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实践,各国产业发展及技术的运用,也能为我国充电桩产业发展提供极好的借鉴。

以大功率群充群控技术为例,日本电动车用快速充电器协会目前将快速充电功率定义在120-180kW,最大充电电流300A-并将在2020年把充电功率提高到150-200kW,最大充电电流400A-而没够当前大功率充电技术是以特斯拉为应用案例的超级充电站-特斯拉新一代充电桩将配备350kW以上的输出功率,两国在这块的技术标准的确是非常出色的。而在运营方面,美国采取“运营商+车企”的模式实现充电桩的运营,而日本则是“政府+车企”主导整个充电桩市场,欧洲市场则比较松散,众多车企同时也是充电桩市场运营的主体-我国充电桩市场未来如何走-恐怕还得用时间来沉淀。

写在最后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从建设施工到维护使用,充电作为新能源车主的高频应用一产品安全永远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别让充电桩变成“夺命桩”,需要从行业标准、产品质量、后期维护和监管等方面对症下药,尽快提升弥补相矣漏洞。除相关厂商的自律外一相矣强制管理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也非常重要,唯有整个充电桩行业共同的努力,才能让“夺命桩”不会出现。

猜你喜欢

新能源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新能源汽车成为主流还需要多久?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