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分别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比较
2019-11-15黄洁
黄 洁
(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 药剂科, 江西 鹰潭, 335000)
2型糖尿病(T2DM)约占糖尿病(DM)患者的95%, 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和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是T2DM的主要发病机制,患者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为主要症状表现。临床研究[1-2]发现,大多数T2DM患者单纯服用降糖药的控糖效果不佳,应积极给予胰岛素以保护内源性胰岛素内分泌能力,降低血糖水平,减少T2DM并发症的发生。T2DM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此类人群受机体生理器官功能衰退和合并基础疾病影响,胰岛素联合降糖药治疗期间易出现低血糖,尤其是老年T2DM患者对低血糖耐受性较差,易诱发心血管损伤,因此治疗期间需警惕低血糖发生[3]。甘精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均是治疗T2DM的常用胰岛素。本研究探讨上述2种常用胰岛素分别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T2DM的效果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9月本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T2DM患者84例。纳入标准: ① 参考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型糖尿病诊疗标准(2016年版)》[4]确诊; ② 口服1~2种降糖药≥3个月,但血糖控制效果不达标,空腹血糖(FBG)>7.0 mmol/L, 餐后2 h血糖(PBG)≥10.0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5%; ③ 入组时已停药≥1个月, 6个月内未发生酮中毒; ④ 患者具备研究及随访条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型糖尿病; 哺乳妊娠期妇女; 合并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心脑血管疾病、急性感染、消化道出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精神障碍史等。随机分为A组(n=42)与B组(n=42)。A组男25例,女17例; 年龄43~73岁,平均(54.38±9.59)岁; 体质量指数(BMI) 22.98~31.48 kg/m2, 平均(27.58±3.27) kg/m2; 病程2~14年,平均(7.28±2.29)年。B组男27例,女15例; 年龄42~75岁,平均(54.40±9.71)岁; BMI 22.30~31.50 kg/m2, 平均(27.57±3.30) kg/m2; 病程2~15年,平均(7.30±2.31)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T2DM健康教育和饮食运动指导。A组每晚睡前30 min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北京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40052), 初始剂量10 IU/次,每日餐时嚼服50 mg阿卡波糖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0205), 3次/d。B组每日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诺和灵50 R), 早、晚餐前初始剂量分别为14、10 IU, 阿卡波糖片服用剂量及方法同A组。2组均每2~3 d监测FBG、PBG、HbA1c值,根据血糖监测水平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每次调节增减剂量为2~4 IU, 最大剂量≤46 IU/d。2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患者均谨遵医嘱治疗,治疗期间均定期行血糖监测、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积极处理不良反应情况。
1.3 研究指标
采集2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空腹静脉血5 mL, 提取血清样本后检测FBG、PBG、HbA1c水平,由检验科专业人员检测并记录。评估2组血糖控制达标率,达标标准为FBG≤7.0 mmol/L, PBG<10.0 mmol/L, HbA1c≤7.5%。记录2组治疗期间胰岛素用量和不良情况发生情况,血糖监测<3.3 mmol/L为低血糖。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治疗前后FBG、PBG、HbA1c水平比较
2组治疗前后FBG、PBG、HbA1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BG、PBG、HbA1c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FBG、PBG、HbA1c水平比较
FBG: 空腹血糖; PBG: 餐后2 h血糖;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2 2组血糖控制达标率比较
A、B组治疗后FBG、PBG、HbA1c控制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FBG、PBG和HbA1c控制达标率比较[n(%)]
FBG: 空腹血糖; PBG: 餐后2 h血糖;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
2.3 2组胰岛素用量和不良反应比较
A组胰岛素用量少于B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与A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DM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2016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全球糖尿病报告[5]指出, DM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疾病难题, 2014年DM患者高达约4.22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8.5%, 并预计至2030年, DM将成为全球第7大致死病因。国内流行病学研究[6]指出,目前中国DM患者高达9 200万,其中T2DM占94%~95%, 且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 DM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以往临床治疗T2DM侧重于单纯降低血糖水平,而对胰岛素β细胞功能的保护重视不足,导致单纯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有限,同时延误了胰岛β细胞功能的保护恢复,增加T2DM慢性并发症发生率[7]。胰岛素联合降糖药是目前控制T2DM血糖水平的有效药物方案,二者联合能通过不同降糖机制降低FBG、PBG、HbA1c水平,减少胰岛素用量。预防低血糖发生是T2DM治疗的重要环节,低血糖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心血管损伤,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重视胰岛素联合降糖药的安全性[8]。
甘精胰岛素是运用基因重组技术人工合成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皮下注射后能持续24 h无峰值,平稳缓慢吸收,提供类似人体胰岛素的理想生理分泌模式,控制FBG的效果稳定,能减少血糖波动,减少夜间低血糖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安全性较好[9]。相比甘精胰岛素,预混胰岛素是一种介于短效和中效胰岛素之间的混合胰岛素制剂,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3 h后达到血药浓度峰值,维持时间一般不超过18 h。由于胰岛素分泌存在高峰期,易导致FBG水平波动和低血糖发生[10]。阿卡波糖是治疗T2DM的常用口服降糖药,能竞争性地抑制小肠黏膜上的α葡萄糖苷酶,减缓淀粉类食物分解成葡萄糖的速率,减少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进而控制餐后血糖水平,但阿卡波糖也存在血糖控制持久性不足、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副反应多等不足[11]。阿卡波糖只需餐时口服,用药方便,患者依从性较好。
本研究显示, 2组治疗后FBG、PBG、HbA1c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 A、B组FBG、PBG及HbA1c水平和控制达标率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 与简树财等[12]研究报道相吻合,提示上述2种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均能显著控制T2DM患者血糖水平。本研究显示, A组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均显著少于、低于B组(P<0.05), 与文献[13-17]结论相似,说明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能减少胰岛素用量,同时在减少血糖波动和预防低血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