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征极地之梦

2019-11-15撰文袁卫民郑国强晏燕周晨

中国工程咨询 2019年11期
关键词:项目组三江生态

撰文/袁卫民 郑国强 晏燕 周晨

遥远的侏罗纪时代,神秘震撼的燕山运动,孕育出了唐古拉山脉,也孕育了深谷幽壑间浩瀚的冰川和绵延的雪线……

巴颜喀拉山、祁连山、可可西里山、阿尼玛卿山和唐古拉山脉,高耸绵延的山脊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远古的冰川,在不断的聚合消散中运动着,天气转暖,冰川融化,汇集成了孕育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长江、黄河与澜沧江,使这里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 “中华水塔”三江源。

黄河源头,是千面宝镜,清澈湛蓝的湖面与耀眼的阳光相互幻动,孕育出了三江之源柔美多情的生命底蕴。长江源头,是辫状水系,河道奇异,河水柔软,若隐若现,蜿蜒向远,它们向大地的每个角落,输送着生命的能量。澜沧江源头,是奇珍异兽,这里珍藏着世界上最完整、最动人的生命序列。

三江源古老神秘的面纱下,有着蓬勃不息的生命律动,每滴水,每座山,每片叶都留下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们是地球送给人类的礼物,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壮观也是最独特的文明图景。

高原之上,一代代守护者们以对草原的热爱,对绿色的渴望,行进在生态文明的征程上。一个个江源人,以历史的担当,为“一江清水向东流”贡献力量。生态,值得用生命去保护,一个个江源人追逐着绿色梦想。

绿色危机,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

三江源,横卧在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腹地,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总面积39.5 万平方公里,它被高山环抱,南侧的唐古拉山是青海与西藏的界山,北侧被昆仑山及向东延伸的巴彦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围绕,区内是若干盆地与宽谷。

每年春夏之交,印度洋季风形成的暖湿气流和中东高压中的偏西气流,因为群山的阻隔在青藏高原汇聚,两股气流在高海拔地形的影响下,形成了丰沛的降雨,源源不断的降水铸成了巨大的天然“水塔”,每年向中下游供水600 多亿立方米,养育着6亿多人口。

这里的高等动植物近千种,其中乔灌木80 余种,优良牧草70余种,兽类76种,鸟类147种,两栖爬行动物及鱼类48 种,昆虫和菌类近万种……神秘的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棕熊、雪豹、狼、鹰隼和雪雀。这里是万山之宗,万水之源,这里是生态“处女地”。自然的伟大,人类的守护,这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根基和源泉。

千百年来,它不曾有过任何懈怠,调节着“三江”中下游的水量与气候,它的无限馈赠本应受到人类至高的敬畏。然而,自20 世纪末期以来,全球气候出现暖干化,冰川、雪山不断萎缩,青藏高原地区85%至90%的冰川都在退缩,严重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冰川的消融、融水的增加,改变了湖泊与湿地的面貌,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出现干涸。沼泽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草甸植被逐渐向中旱生高寒植被演变……曾经它能赋予万物生机,此时,它正在悲痛地抽泣,而这一切人类尚未察觉。

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质量衰退,栖息地逐步破碎,它们面临着灭绝与死亡。草地大面积的退化与沙化,使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温饱成了生存的主要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必须觉醒,找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钥匙,解开一道道关卡,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

保护江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三江源严峻的生态环境态势,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0 年2 月,国家林业局建议尽快考虑建立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同年5 月,青海省政府批准在青海省青南地区建立以保护湿地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典型的高原高寒草甸与山地草原植被为主的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0 年8 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局和中央电视台在玉树藏族自治州通天河畔举行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大会暨揭碑仪式”。江泽民同志题写“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碑名。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布赫题写碑文:“高原极地,一派风光。水塔天成,源远流长。三江同根,与斯滥觞。浩淼东去,润泽八方。羽族炫翎,天籁泱泱。蹄类竞走,蓊郁苍茫。自然保护,管育加强。禁猎止伐,水源涵养。万物竞天,澜安土祥。山川秀美,庇护家邦。开发西部,民富国强。勒石为铭,永志不忘。”

2003 年1 月,国务院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5.23 万平方公里。涉及果洛藏族自治州6 县,玉树藏族自治州6 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同德2 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和河南2县,格尔木市代管的唐古拉山镇,共16 县70 个乡镇的部分区域,行政区划上无明显区域界限。

7 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率考察团来到青海,就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进行了为期6 天的考察调研。

8 月,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对韩启德同志给胡锦涛总书记的信(2003年8 月14 日)和《九三学社中央关于加大“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的建议》(2003年7 月30 日)做出重要批示:

请批示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九三学社中央的建议,推进“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胡锦涛2003.8.21

请发改委、农业部、环保总局、林业局研究。“三江源”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抓紧完成总体规划,加强生态治理保护工作。此件请良玉同志阅,并抄送青海省政府。——温家宝2003.8.22

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之一,西部办要加强协调。——曾培炎2003.8.26

出征护绿,青咨中心奋勇当先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青海省清醒意识到“生态等于生存”,保护“三江源”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003 年6 月,原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根据省政府安排,组织编制《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一期规划》),具体工作由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以下简称青咨中心)负责。

面对国家领导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期许,面对亿万万人民对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关心,青咨中心勇担重责,在原省计划委员会的领导下,在青海省农牧、林业、气象等单位的大力协助下,不断探索、知难而进、满怀信心地走上了编制青海省多个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的漫漫征程。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是浩瀚的社会系统工程,项目区地域之广、工程项目之多、投资之巨是青海省生态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项目前期咨询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前期咨询工作的深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成效。

当时,“生态”“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等新名词才刚刚出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法区别其涵义,要想编制高质量的《一期规划》,挖掘这些词语背后的深刻涵义是关键,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这对于青咨人来说,将是一场难度之大、要求之高、工作范围之广、业务量之大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质量的工程咨询成果,取决于准确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先进实用的技术。项目组一方面深入研究既有材料的内容,翻阅大量资料、剖析数据背后的本质,反复学习《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逐字逐句、仔细研读、细心揣摩、梳理思路,从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大局中,谋划三江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项目组成员数十次深入三江源地区开展实地调研,想方设法摸清情况。

项目组成员骑马串帐,与牧民群众同吃同住,与基层干部促膝谈心,了解百姓的需求与困难。他们走遍了三江源的每处角落,广泛搜集资料,核实数据,饿了吃碗糌粑,渴了喝两口冰水,晚上在帐篷里席地而眠。

玛多县,地处三江源核心区,曾经拥有大小湖泊四千余个,在很多玛多人的记忆中,这里水丰草长,曾经是全国富裕县,但自从上世纪末,玛多县70%的草地开始退化,且以每年2.6%的速度沙化。这里的降水量也骤然减少,到2004 年,这个“千湖之县”面积大于0.06 平方公里的湖泊只剩下200多个。水少了、草少了,草原的牲畜也少了,当地还时常因黄河断流而陷入没水没电的困境。为了维持生活,当地牧民只得扩大牧业规模,这进一步加剧了草原退化。当地牧民迫于无奈,只能离开祖辈生活的土地。玛多县也由远近闻名的富裕县变成了国家级贫困县。

玛多之变,是三江源地区环境恶化的缩影。调研显示,三江源地区90%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达1.87 亿亩,占本地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8%。同上个世纪50 年代相比,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30%-50%。

黑土滩是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的又一真实写照,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草原灾害,原生植被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毒杂草群落。同时,草皮融冻剥离,盖度降低、土壤裸露,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土壤养分丢失直至滋生盐渍化,土层变薄,退化为沙砾滩,继而成为当地“黑尘暴”的沙尘源。

鼠害也是草原退化的原因之一。退化为黑土滩的草地上鼠洞密布,鼠类活动猖獗。牧民告诉项目组人员:“鼠害最猖獗的地方,每平方米就有近10个鼠洞”。据统计,三江源地区发生鼠害面积约9666 万亩,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17%,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3%,高原鼠兔、鼢鼠、田鼠数量急剧增多。黄河源区有50%以上的黑土型退化草场是因鼠害所致。严重地区有效鼠洞密度高达每亩89 个。如不及时进行人为干预,鼠害将会给草原生态带来灭顶之灾,牧民将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水文观测资料表明,黄河上游连续7 年出现枯水期,年平均径流量减少22.7%,1997 年第一季度降到历史最低点,源头首次出现断流;源头的鄂陵湖和扎陵湖水位下降了近2 米,两湖间发生断流。由于黄河青海出境水量占到黄河总流量的49%,源头水量的持续减少致使下游断流频率不断增加,断流历时和河段不断延长,影响到下游地区25 万平方公里、1 亿多人口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科学规划,青咨人为三江源划功能区

奔波数月,青咨中心项目组成员和专家揣着满满的忧心,把调研收集到的材料整理成册,并召集省内外知名生态专家,召开研讨会,征求专家意见,梳理三江源地区存在的严峻问题,研究谋划《一期规划》。

项目组通过分析研究深刻认识到,三江源地区生态地位举足轻重,不仅影响青藏高原本身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下游流域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对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气、水量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如不尽快采取严格保护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同时,青藏高原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三江源地区保护也直接关系着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大局,项目组深深感到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摆在项目组面前的不仅仅是如何保护生态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问题。

为此,项目组将三江源地区自然保护和建设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紧密相结合,立足青海省情,在广泛调研、充分听取吸纳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当地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以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前提和立足点,以改善民生、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为落脚点,统筹兼顾,确立了以生态保护为主、生态建设和治理为辅,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治理模式,研究提出了以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支撑为主的建设项目,拉开了青海省区域性、综合性、系统性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大幕。

面对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草原鼠害猖獗、源头产水量逐年减少、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生态难民逐年增加、保护管理难度大等严峻挑战,青咨中心项目组迎难而上,从正确认识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意义和紧迫性入手,查阅大量人文、环境、历史发展等资料,并积极与各行业专家、基层干部、农牧民进行交流,厘清三江源地区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分析总结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有利条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三江源地区生态最好的区域,是源区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丰富的区域,是湿地最为集中的区域,保护区人口密度小,有利于工程实施。

鉴于以上考虑,项目组确定了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本思路:通过采取退出、保护、保障、治理、转变等各种措施,从保护区内退出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妥善安排三江源地区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逐步减轻天然草地的生态负荷,使自然生态和牧业生产相对平衡,保持生态良好和可持续发展。

艰巨的任务更需清晰的目标指引,项目组按照确定的基本思路,从保护和恢复源区林草植被、增加水源涵养能力、提高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质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牧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提出规划实施目标,并最终提出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全方位服务的生态保障体系,实现山川秀美、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民族团结的总目标。

青咨中心根据国务院已批准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范围,将三江源地区生态功能分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项目组按照有利于保持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性;有利于为主要保护对象创造良好的生长、栖息和繁衍环境;远离和避开城镇、工矿企业、交通干道、定居点、农业区和人口较密地带;以方便管护为目的,可以打破现有州、县行政界线和流域界线为主要思路,划分了18 个核心区,并按照区域特征,确定了本区域的主要任务:保护和管理好典型生态系统与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以封禁管护为主,开展禁牧、禁猎、禁伐和禁止一切开发利用活动,通过封禁管护等措施恢复林草植被。

缓冲区:项目组按照有利于缓冲保护区内外对重点保护对象的干扰或破坏;动物类型核心区周围的缓冲范围要大,并尽量用缓冲区保持相邻核心区的联系;有效分隔交通干线、工矿企业、城镇和牧民定居点对核心区的影响的思路,在每个核心区周边,以及核心区之间,依据受干扰程度和保护对象特性的不同,划出了一定范围的缓冲区或缓冲带。并确定本区域的主要任务:缓冲或控制不良因素对核心区的影响,对轻微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治理。

实验区:该区域是核心区和缓冲区以外的大范围区域,基本包括了条件良好的所有秋冬草场和部分夏季草场。项目组按照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有利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治理,有利于对零散分布的保护对象进行有效管护的思路,在尽量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所要求的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布局下,明确本区域主要任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开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发展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全面实施以草定畜,重点实施退牧还草、退化草地治理、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湿地与野生动物保护、能源建设、水利建设以及科研监测等项目,对超过天然草地承载能力的人口实行生态移民,对天然草地承载能力以内的人口实行集中聚居,减少草地的牧压,促进草地自我恢复;集中建设管理、执法、科研、宣教,以及生产、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

项目组按照不同生态功能分区,对重点问题充分调查、深入研究,对工程建设内容进行科学严谨的考虑,最终明确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保证群众生产生活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三方面统筹考虑。

五年奋战,三江源《一期规划》获批准

经过2000年~2004年近五年时间的努力,项目组成员在“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鼓舞下,圆满完成了规划的调查、编制、反复修改和配合报批工作。

项目组就研究结果与各行业厅局、各地行业部门多次研讨后,确定《一期规划》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保护与建设、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支撑三大类22 项工程,总投资75.07亿元。

2005 年1 月26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一期规划》,指出“青海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最重要、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区域,制定并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保护和改善其生态环境,不仅对三江源地区的保护,而且对全国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求“青海省人民政府作为执行规划的责任主体,要精心组织规划的实施工作,实现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该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农牧民达到小康生活的目标”。

这是青海各族干部群众期盼已久的喜讯,也是引领青海转变发展方式,大步走向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道路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到系统化、大规模的新阶段。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项目组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马不停蹄地编制了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多达百余项。其中,2006 年6 月至2007 年8 月,共参与实地调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近300 人次,动用交通工具近100辆(次)。

在深入研究已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与项目区各县有关部门进行了充分沟通和衔接,对三大工程、22 个项目分年度和地区编制实施方案或初步设计。仅生态移民和小城镇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随着移民安置规模、安置地点和配套建设标准的变化,多次进行了修编。编制的48 个移民社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正式上报青海省发展改革委,通过评审的单项文本就达178 个,平均每个移民社区4个版本。

每一本规划都是编制人员奉献给三江源绵薄的感恩之作,也是各项工程顺利实施的保证,青咨人真正做到无愧于事业,无愧于人民。

先试先行,三江源生态保护初显成效

2007 年11 月,为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一期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在青海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和领导下,由青咨中心组织人员,又多次深入三江源工程项目实施区,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经过反复修改,编制完成并上报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中期自评价报告》,积极配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顺利完成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的中期评估工作。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有条不紊进行过程中,2010 年4月14 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打破了一切,玉树哭泣、青海哭泣,举国哀叹。得知地震消息的第一时间,中心领导班子召开紧急会议,或抽调、或自动请缨,形成救灾队伍,在收到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出发通知时立刻赶赴灾区投入灾后重建工作。

当年是一期工程实施的关键年,4 月是青咨人每年最忙碌的月份,祁连山、柴达木、三江源、循环经济、基础设施项目都在这个时期同时进行,灾后重建又抽调走了青咨中心一半的业务骨干,在家的项目组成员面临人少、任务重的困难,发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全力以赴开展各项工作。

面对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从青海省委、省政府,到项目实施地区和实施部门,从地震废墟上挺起的玉树,到三江源项目组每一位成员,都发出这样豪迈誓言:排除万难,全面完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目标。

2016 年,青咨中心与相关部门协作,结合项目实施情况,完成了《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自验评价报告》。这一年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凝聚着高原人民和青咨人百倍的努力。

评估认为,通过实施《一期规划》各类工程项目,三江源地区特别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森林生态功能逐步提高,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扩大,荒漠生态系统逐步得到保护和恢复,水源涵养功能显著提升,江河径流量逐渐增加,增水效果明显,水土保持功能得到提高,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健全;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三江源“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搭建了三江源生态监测综合数据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以人工增雨立体催化作业的能力,实现了人工增雨从抗旱型、水资源增蓄型向生态改善型的拓展;科技应用进一步拓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加强,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的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生态保护意识和积极性普遍提高,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建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促进了三江源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到2015 年,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等级达到以“良”为主,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加强,规划任务全面完成,规划目标基本实现。

一条条生态保护政策的落地、一项项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一则则生态向好的消息,振奋着青咨中心的每一个人。《一期工程》赋予了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一个崭新的起点。

青咨人在先行、先试的探索道路上大胆创新、勇往开拓,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二期工程的有效实施及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奠定了基础。回顾往昔,青咨中心的老前辈们激动地说,那是一段充满激情和干劲的岁月,激励着一代代青咨人以孜孜不倦、夙兴夜寐的求知精神,以奋力前行、永不懈怠的昂扬状态,以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以主动作为、舍我其谁的担当情怀,在生态立省的实践中书写着属于工程咨询人的华彩篇章。

猜你喜欢

项目组三江生态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CSCO生物统计学专家委员会RWE项目组简介
“生态养生”娱晚年
The Sound of Tennis 网球之声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项目组管理实践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三江并流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