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
2019-11-15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安 莉(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总书记站在人民的立场强调文艺作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民,人民是创作取材的来源,人民是文艺作品的主角,人民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唯一评判者。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电影作品《我和我的祖国》上映后之所以一路领跑同档期主旋律电影,上座率高达95%以上,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表达和“以人民为中心”的角色塑造。七位知名导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70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中选取了《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七个重大历史事件,讲述一个个普通人与国家之间血脉相连、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聚焦一个个小人物,却传递出大能量释放出大情怀,观众直呼这才是主旋律电影正确的打开方式。
一、“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的理论基础
“人民”从词语表层来看,可以从“人性”与“民性”两个维度理解。“人性”,即人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自然属性;“民性”是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烙印上的社会属性,该属性往往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区域性等特征。“人民”从历史逻辑演进和中西文化差异发展来看,亦可从“人本”与“民本”两个维度来理解。西方社会在“人民”中更加注重强调“人”的主导属性、人的自我扬弃、人的自由发展,而忽视“民”的主导性。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的儒家“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的思想,但“何为民”,不同历史时期内涵不一。封建社会强调遵“臣民”的忠心,守“子民”的本分,“民”与“君”对立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提出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中的“人民”思想内涵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人民”的内涵更加丰富,人民不仅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征程上的积极践行者,更是发展成果的享受者。
早在1842年,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就认为报刊出版物应该从人民立场出发,代表人民的观点,提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1]。之后,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必须扎根人民,还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创作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2]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毛泽东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文艺为人民、为工农兵服务的“人民本位文学观”思想,特别强调,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3]。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思想主张,提出社会主义文艺应当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新思想。随着改革开放后物质文化的丰富发展,人民的精神需求日益变化,江泽民提出文艺工作者要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4]可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一以贯之的首要立场,人民是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的人民立场,继承和发展了几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创造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新时代人民文艺思想,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创造要“扎根人民”,“文艺作品要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二、《我和我的祖国》“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表达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4]。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七位导演分别撷取了新中国70年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以一个个小人物为切入视角,聚焦祖国荣耀时刻背后平凡的你我他,讲述了一个个“人民”与“国家”的故事。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取材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4]当《我和我的祖国》大幕缓缓拉开,首先呈现给观众的是片名“我和我的祖国”“My People,My Country”,无论是“我”还是英文“People”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都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人民”先于“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主体。
《我和我的祖国》选取的七个故事,《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几代人共同的记忆,“圈粉”不同年龄段人民,“老少通吃”。无论是四五十年代人对天安门城楼升起的第一面国旗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流淌在血液中的记忆;还是中国女排打破了“东洋魔女”的神话,坚持、拼搏成为七八十年代人意志的坚守,时至今日更是属于几代人共有的“女排精神”;还是八九十年代人对香港回归、祖国强大的自豪;抑或对00后而言尤为荣耀的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舟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每个故事都有属于自己的观众,而所有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又能唤起各个年代人的共鸣,情感交融相汇,共鸣唤醒同一梦想,实现了“大我”与“小我”的交融呼应。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表达
文艺作品的话语立场直接表现为“为谁说话”“为谁发声”“站在谁的立场”的问题。一部作品优秀与否,最根本的决定在于能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表达就是从人民角度出发,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说话,说人民能听懂的话,说人民想听的话,说到人民的心坎里,新时代文艺作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表达。
在《我和我的祖国》中,人民性的朴实话语表现得淋漓尽致。《前夜》中林治远一遍遍按比例缩小模拟演练开国大典上的升旗仪式,当受到质疑时,他反问道:“你以为升起来的仅仅是一块红布吗?”直白的话语却道出了内心的珍视,五星红旗在人民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珍惜更是尊重。为研究第一颗原子弹莫名消失的高远在公交车上遇到昔日的恋人时,苦苦寻找恋人的方敏内心最真的独白“三年为什么不给个信儿,哪怕门里塞张条儿呢”。《夺冠》中化身天线小超人的冬冬,最后的一句“爸,咱家天线太烂了……”,一个“烂”字将错失小美告别的委屈和盘托出。《北京你好》中,“牛掰格拉斯,歪瑞嗨皮啊”“我有萨马兰奇呢”“惹事了你……把你爸找来……我爸还死了呢……”,“葛式幽默”更是直逼百姓心坎,牢牢抓住了大众的心,同时也将故事的情感反转推向高潮。《护航》中,假小子般的吕潇然语言刻画更贴近年轻人的心,“给我整个八”,一下子成为全网流行语,不服输的精神、敢闯敢为的勇气让人拍手称赞的同时更多的是崇高的敬佩。把战斗机比喻为自己的男朋友,而曾经男朋友分手饭上一句“这分手饭吃的,稀碎……”,其实“稀碎”何止这顿饭呢,还有“我”的情感与奉献“我的国”之间的万般无奈和千丝万缕。正是这些朴实平凡的话语表达直击人民心坎,既有温度又有情感,既有生活性又有正能量,让观众感受很亲很近。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角色刻画
人民群众是文艺作品之根,是文艺创作之魂。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我和我的祖国》突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的个体英雄人物刻画或者英雄群像塑造的角色表达,该电影在人物选取上则特别强调“人民性”,聚焦一个个普通的“小我”,从“我”的内心活动、行为举止、情感变化等细节展示人物形象。
七个故事中的人物均是来自人民中的普通一员,是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代表。有特殊历史时期正在接受组织审查的知识分子林治远,有肩负要职的父母官聂荣臻,有新中国年轻知识分子军乐手,更有长辫的烟袋大爷、舍出长命锁的母亲、拿出实验室最后一块样本的大学教授,有为研究两弹一星贡献生命的无名英雄高远,有懵懂初恋埋葬在为胡同老少喝彩中国女排的少年冬冬,有为维护祖国主权维护国家尊严外交谈判十几次的政府官员安文彬,有期盼香港回归的达叔和香港女警长莲姐,幽默有爱的北京的哥张北京、农民工子女汶川孤儿,祖国边陲贫困地区的扶贫干部老李与贫困问题青年田家二兄弟,巾帼不让须眉的备飞女飞行员吕潇然等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经历不一的人民大众。这些人既有普通大众也有开国元勋,既有知识分子也有劳动大众,既有毛头小子也有耄耋老人,既有为国牺牲的男工程师也有听从指挥技术精湛的女飞行员,人民的广泛性在短短158分钟的作品中,鲜活地、全面地刻画出来,活灵活现,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有血肉有灵魂的角色看哭无数人,观影的全程中你都会觉得这就是“我”,这些人就在“我”身边。
(四)人民是文艺作品的“评判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4]《我和我的祖国》颠覆了人们心中固有电影的“套路”、千篇一律的取材,个人英雄主义的过分雕琢,英雄群体形象的遥不可及,而是将重心放在一个个“我”和“我的”细微情节,放在默默无闻却又“举足轻重”的一个个“人民”身上,从始至终能牢牢锁住观众的心。观众的评审结果和满意程度单从上座率、票房足以可见,同时该影片也开启了中老年人走进影院的先潮。2019年十一国庆节期间,全家集体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活跃在微博、微信,观看后写感受晒影评成为潮流。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在《我和我的祖国》中,每一代人读出的精神截然不同,但又有共同互通之处,那就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高度统一,为生在伟大的时代庆幸,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喝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催人奋进。
三、结 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形象、中国力量、中国话语大力提升的新时代。新时代我们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电影作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精神文化食粮,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就是站在人民的视角,真实反映人民生活,坚持人民是文艺创作的主体,文艺创作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艺创作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困,文艺创作始终与人民同悲同喜,与时代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