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青年马克思》
2019-11-15吴建永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
吴建永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他指出:“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1]刚刚过去的2018年适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借此契机,由德国、法国、比利时三国联合摄制,德国青年演员奥古斯特·迪赫主演的传记影片《青年马克思》在国内公映。作为一部伟人传记影片,《青年马克思》一扫传统传记片的枯燥刻板印象的同时,在青年观众群体中也获得了不俗的影响。根据统计,以80、90后为主体的青年观众观影比例接近60%。毫不夸张地说,《青年马克思》的推出,不仅改变了青年群体眼中马克思、恩格斯刻板教条的印象,而且堪称质量与效益俱佳。对此,本文将从剧本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三个角度入手,来分析这一影片所展现的非凡魅力。
一、剧本结构
青年马克思走出象牙塔,投身“现实的物质利益舞台”是从1843年的《莱茵报》开始的,影片剧本的时间段就是从马克思任主编的《莱茵报》被查封的1843年到《共产党宣言》公开问世的1848年。在这5年时间里,虽然马克思与妻子燕妮不断地被反动当局驱逐,辗转于科隆、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之间,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但是其却从未放弃理论探索与革命斗争。在这5年时间里,马克思、恩格斯为着共同的理想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结成毕生的革命友谊并肩战斗。以影片的形式再现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的这段艰苦且光辉的岁月,呼唤新时代的真理,是《青年马克思》的拍摄初衷。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为我们生动再现了马克思发表在《莱茵报》上的文章《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所描述的场景。在普鲁士当局反动的《林木盗窃法》的庇护下,手握大量森林草场的封建土地贵族可以骑在马上用棍棒任意殴打那些为了生火做饭不得以捡拾枯枝败叶的贫苦农民。等待这些农民的下场要么是被残酷殴打致死,要么是被反动当局以盗窃林木的名义关进监狱。这段场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夜,与英法两国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不同,德国的资本主义进展严重滞后。在普鲁士,小农、短工及城市居民由于贫困和破产而不得不依靠捡拾枯枝败叶和采集林木为生。反观普鲁士政府,它不是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而是成为财富和利益的帮凶与走狗,为了维护封建土地贵族的私人利益对农民进行残酷镇压。有感于此,马克思在认识到经济权力和物质利益对于国家和法的支配作用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其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马克思说:“盗窃林木者偷了林木所有者的林木,而林木所有者却利用盗窃林木者来盗窃国家本身。”[2]
与青年马克思的人生际遇不同,恩格斯出生于德国巴门市的纺织工厂主家庭,1842年9月,服役期满的恩格斯来到英国曼彻斯特,在其父亲与别人共同经营的纺织厂工作。作为工业革命的中心,当时曼彻斯特的机器大工业正以迅猛之势发展,而身处其中的恩格斯却对工厂内工人阶级极端悲惨的生产生活状况充满了极大兴趣。他决心通过实际走访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寻找问题的根源,从而为工人解放探索一条出路。正是在这一初心的强烈感召下,恩格斯最终写下了传世经典《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1844年7月,作为一名失业的知识分子,马克思带着燕妮来到巴黎,在这里,他与卢格合办杂志《德法年鉴》继续宣传革命思想。但是很快,由于在政治观点和性格上的极大分歧,二人分道扬镳。马克思的家庭陷于贫困,不得以向卢格讨要自己的工资。正是在这个时候,马克思结识了同为卢格朋友的恩格斯。两个人从最初的互相看不惯,到坦承对于彼此文字与思想的欣赏。在长期的、急切的交流中,两个人找到了共同的研究旨趣和大致相近的理论观念,并由此建立起持续一生的伟大的友谊。
思想的交锋与理论的批判是《青年马克思》重点刻画的一个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神圣家族》目的就是对以鲍威尔兄弟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展开彻底的批判。《哲学的贫困》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另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的问世则标志着二人与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彻底决裂。影片着重刻画了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如何一步步从对蒲鲁东的尊崇走向对其思想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不满蒲鲁东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改良主张。通过对蒲鲁东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并明确指出,工人阶级必须联合起来以革命的手段才能彻底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与剥削,从而实现最终的人的解放。
影片的最后部分详细刻画了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加入“正义者同盟”,如何与同盟中的各色非社会主义、伪社会主义思潮做斗争,最终成功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这一同盟撰写革命纲领——《共产党宣言》过程。正是这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人物塑造
《青年马克思》讲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同时更是两个年轻人的故事。在电影中,他们不仅是人们熟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凤凰男”卡尔和“富二代”弗里德里希。影片一改传统传记片僵化教条的形象,将马克思这一千年伟人拉回到人世间,从情感角度和普通人视角去讲述一个最为朴实的、也是格外真实的马克思。他们满怀抱负,但也充满了抱怨;他们看似嬉笑怒骂、狂妄不羁,但在追求人类解放的路上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真理;他们既勇于跨越阶级障碍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又敢于为了心中的真理以战斗姿态不畏政治强权。
马克思是人不是神。《莱茵报》因撰文抨击普鲁士被迫停刊后,马克思和妻女迁居巴黎,生活十分拮据:衣服礼帽破烂不堪,买烟时讨价还价,女儿生病无钱医治,被拖欠的稿费也无法追回。他研究了一辈子资本,到头来却最缺资本,这才是真实的马克思。不同于马克思,作为亲密战友的恩格斯则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富家公子,其父亲在英国拥有十余家大型纺织厂。但恩格斯作为父亲工厂的代理人,对父亲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极其不满。被唯物主义所吸引的他,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嗜血的资产阶级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罪恶制度,他深入工人阶级中间,甚至抛却阶级差别勇于追求真爱。对这段爱情他呵护备至、守望一生。
他们对彼此的欣赏始于头脑。恩格斯非常熟悉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即便一开始在内心深处瞧不上这位“公子哥”,最后还是流露出他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赞赏。在极端困苦的日子里,马克思是依仗恩格斯的经济援助才一次次渡过难关。他们既是革命路上的亲密战友,更是彼此之间的灵魂捕手。
三、主题思想
真实再现马克思主义诞生前艰苦与光辉的岁月,生动展示马克思、恩格斯两位思想巨匠青年时代的成长与奋斗,这是《青年马克思》的主题思想。以往革命题材的影片往往喜欢用更多的笔墨渲染血腥的对抗与斗争,以期在视觉效果上营造更多雄伟壮阔、摧枯拉朽的气势。与这些影片不同,《青年马克思》用很多笔墨细致地描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爱情故事,因为这两段爱情都跨越了世俗中的金钱、出身、阶级以及权力的界限,爱得那么简单、那么纯粹、那么崇高。出自贵族的燕妮,义无反顾地爱上了马克思这个身无一物的穷小子。即便婚后的生活再苦再难,也不改初心、一往无前。“富二代”恩格斯不仅对父亲工厂中的爱尔兰纺织女工玛丽一见钟情,甚至为此不惜与父亲抗争乃至决裂。这两段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巧妙地抓住了许多年轻观众的心。在一个物欲横飞的市场化社会里,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死灰复燃的时代中,我们很少看到这么纯粹的爱情了,尤其是这样的事情竟然还发生在曾经被人们过度神化的马克思、恩格斯身上的时候,内心的震撼与诚服无不令人感动。
马克思与燕妮既是生活中的伴侣,又是精神上的伙伴。燕妮不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富家女,更不是一个唠叨絮烦的管家婆,而是马克思一生中的精神伴侣。她曾给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取过一个名字:《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可见她对于马克思事业的深刻理解。在马恩合著《共产党宣言》时,很多难以辨认的手稿都是她负责校对的。玛丽虽是一个工人,同样也在生活与工作中默默支持着恩格斯的事业。
整部影片除了用细致的笔触刻画了两个青年人的爱情,更令我们感动的是它为我们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革命的真理在与其他诸多理论流派斗争与较量时的艰辛过程,同时也为我们生动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缔造者在与那些粉墨登场的“社会庸医”唇枪舌剑时的智慧与魅力。刚刚离开象牙塔的年轻人马克思在接触现实的“物质利益难题”的过程中,逐渐从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从“青年黑格尔派”抽象思辨哲学的追随者转变为主张关注现实问题、追求人的解放的斗士。影片开头不久就为我们呈现了作为《莱茵报》主编的马克思与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众多成员唇枪舌剑的激烈场面。是通过工人运动在现实的社会中求得解放呢,还是说一些冠冕堂皇的空话大话,玩一些空洞无味、故作高深的概念游戏呢?正是在这些关键的问题上,马克思选择了与“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在深受法、德工人拥护的小资产阶级社会改良主义者蒲鲁东面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显然属于晚辈,二人对于蒲鲁东的理论观点,却从最初的肯定走向了最后彻底否定。1846年6月,蒲鲁东发表了《贫困的哲学》一书,系统地发挥了他的小资产阶级经济学观点,提供了一套所谓的社会改革的“救世良方”。但是,这种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立场不仅试图将一些空洞的价值观念彻底取代现实的生产关系,而且在政治上也使其滑向反对工人运动与政治斗争的无政府主义深渊。针对这一情况,马克思、恩格斯亲赴巴黎同蒲鲁东进行斗争,并提出“人们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也生产他们的关系”“商品的价值不过就是生产关系的体现形式”“生产关系决定了法权关系”等理论观点,从而为唯物史观的最终确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四、结 语
正如著名影评人曹寅在《青年马克思》新闻发布会上所讲的那样:“《青年马克思》是一部有意思、有意义、有意味的电影。”[3]从1843到1848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而言是极不平凡的5年。这5年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动、遭遇到巨大的挫折,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这5年他们的思想激烈碰撞、迅速成形。马克思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马克思与燕妮患难与共,谱写了理想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青年马克思》抓住了马克思生命中极为关键的这5年,从主题思想、剧情设计、艺术表现等诸多方面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马克思,它既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也是顶天立地的伟人。这正是《青年马克思》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