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民族影视70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11-15周泽民
李 淼 周泽民
2019年10月11日-14日,由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融合研究基地主办,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新闻传播学院、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西南联大电影节”暨“新中国民族影视70年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为“新中国民族影视70年:历史、美学与创作反思”,分为主论坛、分论坛以及学术放映等诸多环节,围绕“民族影视历史、文化与理论研究”“地域、个案与作者研究”“民族影视传播研究”“民族纪录片、动画研究”等四个主题对新中国70年民族影视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同时设置点评与互动环节,旨在从历史、美学、文化等角度对新中国民族影视70年来的创作进行历史回顾、现状总结和审美反思,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为推动新时代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计献策。
大会开幕式由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熊永翔教授主持,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宏致欢迎辞,肯定了本次会议对于新中国民族影视发展的重要意义。云南日报副总编辑柴红飚对与会专家和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指出民族影视研究对于当代影视行业的积极推动作用。
作为“年轻”的艺术形态,民族影视在宣传国家主流意识与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现人民美学与国家叙事的层面上成就显著,成为新中国电影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类型。本次学术研讨会得到数十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学者们对于民族影视研究的新方法、新路径以及新观点有着严谨的讨论,研讨会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共存,对于新中国民族影视的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一、历史回顾与理论创新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论坛上,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先生首先回顾了新中国70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整体脉络,认为《内蒙人民的胜利》奠定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维护民族团结的红线,在“十七年”期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可以较为自由地对美学、歌舞和爱情进行表达。新时期现代化的电影语言为中国电影开拓路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亦是如此,但反思中国电影语言现代化探索和创新的路径还未完成,电影语言的创新、文化的深度表达和大众观影口味脱离,社会语境的变化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在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被边缘化。同时,饶曙光指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该多元化发展,在新语境下形成自己的表达体系,具有一种“共同体美学”。
西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虞吉教授认为“十七年”电影中英雄电影和其谱系是付诸于实践的范式,英雄性审美是新时期主旋律电影和新主流电影类型化的根源。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宋杰教授通过梳理中国诗意电影的发端脉络,结合哲学思考范式,指出中国电影成长受文学和戏剧影像,民族电影发展的明线为“影戏”电影,暗线为“诗意电影”。西南交通大学文学院安燕教授指出少数民族电影学要以题材和文化来定义,并细致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电影的主题,指出少数民族电影需要多样化表达。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朱靖江副教授通过梳理海外视角与内部视角两个视角中,早期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志纪录片,指出此类影片是理解中国西南社会的一扇影像窗口。云南师范大学郝朴宁教授对中老合拍电视剧《占巴花下的约定》和红色经典青春偶像剧《烽火青春》的进行创作阐述,指出和平发展才能呼吁人类能够生活在命运共同体之中,一带一路的战略是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绿色之路”,当代中国电视剧创作要承担起国家政策的宣传责任。
二、民族影视历史、文化与理论研究
西北大学文学院巩杰副教授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西部空间”文化审美共同体嬗变过程,指出电影中的“西部空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空间状态,是多样化、差异化的一种建构。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李彬副教授结合新疆地区文化特点,指出新疆电影是新疆地域文化的产物,并非民族身份的体现。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张涛副教授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藏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演变过程。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马晓虎对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题材体育电影中的主流文化进行了研究。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彭慧媛副主编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对中国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进行了研究。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王跃副教授探讨了电影叙事研究中后经典叙事学与伦理转向的诸多问题。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李淼副教授从电影美学史的角度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审美流变问题。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丽芸副教授对客家女性形象在影视中的符码呈现进行分析,指出两岸三地客家影视剧中女性符号承载的是族群文化认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讲师李一君从“异质空间”的理论角度,研究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摄影布景、电子屏幕和肖像画三种空间的形态和修辞性。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庄君副教授、研究生王晓芮以“十七年”期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少数民族歌舞片为研究对象,指出中国的歌舞片在当下理应得到重视。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高佳音对新时期中国艺术电影的隐喻功能进行了梳理与研究。
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宋杰对此组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细致点评,认为审美流变以及空间理论的研究为未来影视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地域电影的内部语言需要进一步思考,电影叙事理论以及符号理论对于地域民族题材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三、地域、个案与作者研究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张华细致研究了天山电影制片厂少数民族导演西尔扎提的创作路程,提倡研究者要跳脱把导演群体一分为二的狭隘思想。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张斌、硕士研究生潘婷婷认为藏族导演松太加及其“家庭三部曲”丰富了现代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与艺术表达。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赵洋则认为万玛才旦的电影开启了藏语电影的新景观,建立起属于藏地新的文化维度。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爽指出藏族母语电影的复归祛除了地域和文化奇观,构建起一种中国现代社会全民族普世生活的共同话语。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谢波重新梳理了《五朵金花》成为经典的要素,分析了当代难以成就类似《五朵金花》影视剧的市场和社会原因。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副教授潘雨以“十七年”期间新疆民族题材影片为例,认为“人民”神话叙事是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的思想问题为总体目标。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艺术教育中心硕士研究生屈武以新疆本土电影《美丽家园》为研究本文探讨了历史观照和人性丰富的宽阔视野展现民族历史演进中的精神跋涉和世代交替问题。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袁玥以史料实证了“东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于修复民族间黏合性所做的历史努力。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何姣以“文化描摹”和“意识觉醒”两角度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香港社会写实电影的本土文化特征。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陈琳钰莹以毕赣电影为例,研究了民族音乐元素在艺术电影中的运用。
西南大学虞吉教授对本组论坛进行较为全面的点评,指出藏族地区以及藏语电影研究的逻辑层次需要进一步完善,云南地区民族题材的电影研究新的史料不够,缺乏新意,新疆及其他地区电影的研究文本略显单薄,这些地区的研究亟待加强。
四、民族影视传播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教授史博公、博士研究生黄瑞璐从历史学的角度回望了广西国营制片厂从1958年—2019年四个时期的电影制片产业发展足迹,深入剖析了其中的得失缘由。中国戏曲学院教师赵菁以藏族史诗《格萨尔》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一带一路”语境下藏族文化影视化传播现状、潜能与传播路径。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肖青以广西壮族民间传说“刘三姐”为典型案例,探究了“刘三姐”文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的传媒介质相结合,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呈现三个阶段的变化。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巴胜超基于“影像圈”理念,对于节日影像志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此类研究为中华传统节日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哲学科研部讲师路琳娜指出长春作为新中国电影摇篮的历史地位以及当下长春电影产业难以达到曾经的历史高度问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讲师苏诗岚通过议程设置视角,对《赛德克·巴莱》中的少数民族文本建构元素进行分析,探究了少数民族电影文化价值传播与印象建构问题。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帕孜丽娅·阿力木选取了1987年到2018年期间的新疆儿童电影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此类电影从优势传播到异化传播的文化折扣问题。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郭乃伟由中国道家思想分析了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电影的宣传策略。
西南交通大学安燕教授对本组分论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点评,认为部分学者的研究仍缺乏新的史料以及未提炼新的观点和理论,传播学结合影视学研究不够细致,两者交叉学科间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找到契合点。
五、民族纪录片、民族动画研究
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覃晓玲从“民族性”和“现代性”两方面,以《阿凡提之奇缘历险》为例,对动画电影中民族文化的内核与现代视听技法的形式与叙事手段融合问题进行探究。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文从空间理论的视角对新世纪以来的台湾客家纪录片中的客家族群空间建构进行观照与审视。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教师辛拓认为当今民族题材纪录片应成为继往开来的当代记录,推进中国形象及中国精神的国际化传播。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杜佳珈选取新疆纪录片,从媒介空间与地方认同的角度,对媒介地理学进行了考察与研究。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胡文竞选取壮族族群的电视纪录片《丽哉勐僚》,分析了其文化人类学的价值以及自然崇拜的文化内涵。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曲朋、硕士研究生张小雪以“十七年”期间中国动画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探索了时代语境下相关政策对中国动画民族化形成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柯颖对1961年-2019年民族动画中“哪吒”形象进行了梳理,试图揭示其形象的嬗变,反思实现民族动画复兴的有益路径。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国巍以游戏影像《隐形守护者》为例,探究了新时代中国主旋律影视作品交互性创作模式。
中央民族大学朱靖江副教授就本组论坛发言进行了点评与总结,指出纪录片研究获取一手资料的重要性,要厘清实践以及民族题材的界定,与时俱进;动画研究要关注动画片与人类学、民族志的关系。
结语
本次学术研讨会,既是学者专家对于国家民族文化研究重视的态度彰显,也突出民族影视研究在新时代所呈现的多元化态势,民族影视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契合点也正因为此类研究得到进一步凸显,为高校影视研究提供新的思考与路径。同时现代化的影视语言要为民族影视作品服务,成为叙事表达的重要路径,民族影视作品的文化深度表达要和大众观影心理同步,甚至需要引导并培养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构建一种高度的文化认同感,在新时代成为国家主流文化价值的输出载体,在全球化语境下和“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做到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