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浪地球》的中国文化精神内核

2019-11-15何颖利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100192

电影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科幻电影家园

何颖利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

影片《流浪地球》的横空出世,给中国科幻电影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能代表科幻电影的高水平的标志,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无所不用其极的特效技术,这两点恰恰是中国式科幻电影的短板。中国人少年老成的思维方式,从来不缺对生活经验的反思和回顾,从来不缺对历史的品评与细述,而基于严谨的逻辑和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上对未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古而今,在中国文化结构内部来说都是不够丰满的;而中国人注重伦理和审美,欠缺科学和实证的行为方式,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电影制作的技术发展。

不能说影片《流浪地球》弥补了这个不足,只能说这部电影突破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步入了国际大片的范畴。从科幻的性质来说,拥有漫无边际的想象力;从剧本的表达来看,构造了具有严格内部逻辑的故事情节;从软硬件技术来讲,后期电脑制作构筑了身临其境的特殊效果;从生态环境的视角看,着眼于人类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从经验主义到表现主义的一次成功的合作和实践。

纵然这部电影已经具备了国际大片的视野、编剧和技术特点,但是作为中国电影,百变不离其宗,其中国电影的特质却是极其鲜明的。技术虽然全球通用,而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却无处不在。

一、难以舍弃的家园情结和根深蒂固的家国意识

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来说,妻离子散、背井离乡是一种多么痛的领悟。让中国人来解读逃亡,其迫不得已的选择和刻骨铭心的伤痛是不言而喻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培育出来的文化表达也有着千差万别。表现在电影中,航海文明所孕育的天人分离的世界观,主题更多是告别家园,是开启新征程,是异域探险。而结局,总是在惊心动魄的情节之后成功搭建新的家园或者胜利回归故土,从而达到人生和事业的圆满。在这一点上,刘培强和刘启父子几乎都在尝试和经历。这是文化多元的现代背景下,东西方对未来发展认知的共识。分歧出现在人和家园不能统一的那一刻。中国传统的世界观是天人合一的,人和自然为一体。面对灾难,相似情节的欧美大片中,到达世界的尽头,主人公或许会大团圆,拥有拯救过的家人,或许保留希望,只身逃离困境,但谁能够带着家园逃亡?在电影《流浪地球》中,中国人做到了。不是我们的想象力足够丰富,而是农耕文明所培育出根深蒂固的乡土情怀里纠结着中国人深刻的归属感,对土地的眷恋始终占据着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的情感部分。中国人对于生养自己的土地怀着诸多不舍,而家园是他们始终无法放弃的追逐。背负着家园去逃亡,出自中国的创意,并不意外。

在影片中,领航员和家,空间站和地球存在着对应关系。而“火种计划”的命名,不得不让人对种子和土地产生联想,从而将失去归属的人和即将毁灭的地球发生关联。种子失去乡土,人生只有归途而无来处,而当地球趋于毁灭,领航员的使命也将告以终结。失去地球的领航员等同于失去土壤的种子和失去家园的中国人。刘培强不顾一切向死而生做最后一搏的行为就有了逻辑依据。

影片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细节,全球大逃亡的最后时刻,有的万念俱灰举枪自杀,有的逃避现实坐以待毙,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应对方式,而欧美大片一贯的主角美国人,却被销声匿迹了。不得不说,在这部带着中国标识的科幻电影中,美国人完结了一以贯之的一枝独秀的表演,从而在这次的逃离事件中跌下了神坛。完成拯救地球任务的是中国、俄罗斯,还有我们的友邻们。而在国际空间站中、俄之间的合作,又是当今世界在外太空竞争关系的投射。这种组合,难道不意味着当下国际舞台上的目标格局?谁说电影不是国际关系和意识形态的产物和载体?谁说这仅仅是一部科幻电影呢?

吴京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在《战狼》系列之外,在这部影片中又一次得以完满演绎。与欧美大片不同的是,同样的表现英雄主义,欧美影片受其文化传统的影响,出发点是个人的奋斗,而梳理吴京近年来的代表作,从个体、家庭、到家园和国家,不难发现,主题总是将个人命运和家国关系紧密相连的,其作品总是带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战狼2》中那面用臂膀高举的五星红旗,刹那激发了观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完成了影片主题从不死的男主角到伟大的爱国主义的完美升华。这是吴京作品在思想表达上的基本配置,是一部作品得以成功的人文背景,也附着了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质,在这部影片中也不例外。

二、植根血缘关系的身份认同感和死生宿命感

影片中的人物关系比较清晰,外公韩子昂,父亲刘培强,儿子刘启,女儿韩朵朵,救援队队长王磊。这几个人物基本挑起了整个故事情节。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团队,也是由刘培强一家三口的核心家庭衍生出来的临时家族。

在中国,构建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法制社会,形成了家国同构的历史文化体系。血缘关系是维系社会关系的基本纽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如被演绎成“上阵亲兄弟,杀敌父子兵”来得更有说服力。以情感来支撑使命,这也是电影经常使用的技巧。不同的是,欧美影片更强调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不依附家庭,也不依赖家人。基于对个体的突出,情感的表达常常会借助于男女爱情或者兄弟情谊来表现对等关系,而中国的文化观念,更依赖于亲情的表达,通过族群来诠释个体之间的关系或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对这种关系的典型阐释。

刘培强在空间站工作17年,始终把一家三口的照片放在心头。妻子的死,是为了孩子的生命,刘培强的死,也是为了孩子和后来者的生命。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传承,不能不说也是为了血脉。刘培强在与儿子失去联系和得知地球要毁灭的两个时刻,反应是超乎理性的。从其行为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的使命有为人类,更直观的是有为儿子的成分。在影片的开头,他拿出两个人地下城通行证的时刻,影片内外所体现的那种中国式的特权观念就有了苗头。为了传承,一切都有理由。

吴京的硬汉形象已经成为他的影坛标签。按照“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模式拓展思路,吴京在影片中的儿子刘启应该是有所建树的。而刘启果然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其在影片中的英雄主义行为来自本能,或者就是血脉中对英雄父亲的承续。当反射波到达地球的那一刻,刘启失去了防护。关于他的生死我们无从知晓。尽管我们希望他活着,在众多相似题材的影片中,这个角色都应该是作为希望而活下来,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种子而存在的,因为他是父亲的期望,是影片的传承。在同名小说中,地下城的逃生也是从年幼到年长的顺序,在影片中的人物关系里,刘启和韩朵朵因为最小,所以更应该活着,这是一部影片彰显人文关怀下固定不变应有的格式。3年后的镜头里,我们又看到了刘启的名字。可以看出导演此时的矛盾心态:不忍心让他死,又没有理由让他继续活。所以貌似刘启的这个人物始终给我们的都是一个背影。如果他能够活着,他应该是活在很多被他所拯救过人的信念中。如果他死了,沧海一粟,也终结于太空移民工程的100代人中间,成为前赴后继的一分子。不管怎样,这个人物,是有着他的传承价值,有着他的文化象征意义的。

这部影片对于死的理解是敢于直面的:没有超乎于常人的神性,没有脱离开现实的理性。影片没有顽强演绎不死,也没有异想天开表达来生,更没有被强行赋予生和死的伟大意义,而是更多承接了道家的现世观,死生有命。韩子昂死了,刘培强死了,王磊死了。他们都完成了自己呵护血脉的使命。从这个角度看,影片对于血脉的传承是一如既往的坚持。这一点上,带着鲜明的农耕文明血缘色彩,祖祖辈辈,又世世代代,承前启后,也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三、对感性处事方式的艺术表现与理性审视

刘培强在影片中有两次违反规则的行为:第一次是儿子刘启不知所踪,他寻儿心切,拒绝按照规定休眠,而从休眠舱中爬出来,引发警报;第二次是他认为莫斯叛逃的情况下,火烧空间站,坚持执行自己的决策。且不说刘培强的理由有多充分(他的行为得到联合政府的许可是后话),只需要以既定规则为标准,超越规则,就是影片在此处给人物的行为留下的硬伤。影片中一句台词“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果然是奢望”,似乎在影射感性的行为方式。这种藐视规则的任性行为在相似题材的欧美大片中有过表现,但是前提要回归到规则出现错误,或者执行规则出现了错误,而不是给无故违反规则以理由。

在影片中,驾驶太空站撞击木星引发木星表面的氢气爆燃,推动地球脱离木星引力的方案是曾经被否决的。也许是因为太空船所装载的资料过于珍贵不应该用于冒险,也许是因为撞击方案要求万无一失而经不住失败,总之从情节上讲,这个方案代表着集体决策,被否决就是规则。刘培强在希望和绝望之间的决策显然尚存争议,但表现在影片里,他却是必须要成功的。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拯救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延续血脉更是我们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这是我们最输不起的命门——试想,当地球没有了,人类没有了,人类连种子也没有了……这个结果绝对不是崇尚血脉的中国人能承受的。在情感和理智之间,刘培强选择了情感,所有的结局为他的成功打开通道,连导演都不得不为他的选择做了妥协。由此而见,对感性思维的理性审视,是存在于银幕内外的,这也正是中国人性格深处长期纠结的那一部分。

当刘培强选择驾驶太空站引爆木星的时候,却遭到儿子刘启的反对。镜头在众志成城的志愿者背影和痛不欲生的刘启之间切换,不难看出,人类命运和个人生死之间的艰难抉择,在局外人眼里,孰轻孰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儒家“亲亲相隐”思想的观照下,刘启的突破也并不是没有依据。

也许是因为年轻,也许是因为缺乏父爱和母爱,也许是为了刻意淡化尊崇孝义的文化背景,疏离现存的时代感,刘启对父亲的叛逆来得有些突兀,对祖父的称呼违背着一个中国人对于“尚礼”的推崇。刘启叛逆行为总是存在一些争议,也始终没有达到一定的说服力。

韩朵朵的演讲是一个最有理由泪崩的环节。然而在我们最需要感性的时候,她苍白的演讲却成功地把本该属于我们的感动避开了。如果说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能够义不容辞回驰的理由,多半是没有放弃最后一搏的希望吧。

或许因为删减的原因,影片存在很多遗留问题:妹妹是个初中生,未成年,刘启带妹妹冒险的理由是什么?为了出地下城,伪造通行证,偷取外公韩子昂的驾照,等等。如果只是为了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代价足够大,想法足够任性,行为足够失控,也足够失去电影的教育意图。或者,这正是我们探讨影片中这些遗憾的意义。也正是因为生活中存在过多的此类细节,才使影片中对这种行为置若罔闻。对规则的漠视,对情感的放任,对感性的尊崇,不能不说还带着一定程度的文化色彩。相较于近年崛起的印度电影,对传统文化的审视和反思也是其敢于直面的一个主题,也是印度电影得以成功的一个方面。

同名小说中,叙述者描述了宏大的发动机场景、奇幻的日升日落、冰封的海洋、光怪陆离的星空,还有怀着听天由命心态的淡漠人群。小说里的人类悲观无助,其世界末日心态完全不像是经历了40代人的逃亡和尚有100代人旅途的漫长忍耐,倒充斥着明天就是归宿的绝望。电影却给我们构筑了一个鲜活的人际关系圈,在这里,人们追逐着宏大的使命,怀揣着真挚而丰富的情感,全力以赴在为生存奋斗,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影片比小说多了很多温情,也给我们的逃离计划带来了希望。也正因为如此,才更有意义去探讨影片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我们想看到的不仅仅是立足于严谨的硬核科幻理论,与西方大片一较高下的科幻题材和精良的特效制作技术,更多的是以影片为载体,传递出来的清晰而鲜明的世界观,这才是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特质,带着“中国制造”的标签,具备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科幻电影家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寻找失落的家园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绿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