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纪录电影的内容升级

2019-11-15范瑞利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重庆401524

电影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纪录纪录片文化

范瑞利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艺术学院,重庆 401524)

内容,是电影艺术的内涵,纪实片更甚,且追求“真实”为其最高原则,从而更独具魅力和震撼。在内容上,电影从标志性事件卢米埃尔兄弟播放其作品《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早餐》等始,就带有较为明显的日常、社会生活记录和还原的色彩;而若从公认的纪录片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而言,纪录片又诞生于人类学的视野,至今天,纪录片的题材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纪录片发轫虽然就带有较为强烈的政治色彩,但在产业体系初成的20世纪90年代的纪录片运动中,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站在人类学高度创作的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如《三叶草》《沙与海》《龙脊》《藏北人家》等在国内外大放异彩,而后又逐渐呈现以地域文化和创作群体为主要标识的“京派”“海派”“西部派”“渝派”等鲜明的“流派”风格,在国内外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新时代,我国的影视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产纪录片也再次生机勃勃,一部部纪录电影走进院线,为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样态,内容上再现明显的“升级”。

一、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的书写与表达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人类活动与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影响之下人类行为的表现方式,包括特定地理环境中人民的生活方式、居室、服饰、食物、生活习俗、性格、信仰、观念、价值等。”[1]

20世纪90年代,以地域文化为主要创作内容以及主要创作主体的地域性为主要标识,中国纪录片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京派”“海派”“西部派”“渝派”等典型的“流派”风格,比如,主要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中央电视台)的“京派”纪录片,通常是站在国家高度对气势恢宏的国家景观、文化、制度以及北京地区典型“京味”文化等的表达;“海派”纪录片主要以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为主要平台,把镜头对准上海的普通市民,形成了精细、委婉的记录风格;而“西部派”主要以四川电视台的创作主体为核心,记录、还原了我国西部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等;“渝派”则以重庆广电纪实传媒为主要创作基地,记录了重庆“大城市,大乡村”的二元对立格局下个体的生存状态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以苍凉、悲壮和顽强的美学特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进入新时代,虽然中国纪录片的“流派”分割在被逐渐淡化,但在地域文化的视听觉书写和表达上依旧鲜活,特别是纪录电影,在更先进和强大的影视技术的支撑下,在大银幕上,地域文化层面上的我国的自然景观、民风民俗、服饰、食物等被高度审美。比如,纪录电影《喜马拉雅天梯》于2015年上映,影片中大量的特殊摄影和优美配乐下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还有珠穆拉玛峰旖旎、震撼、瑰丽、壮美的风光,摄人心魄;而2017年上映的《冈仁波齐》,除了对西藏的自然风光的呈现外,对藏族习俗的完整记录,使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被广泛认知和传播;2016年,纪录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上映,带领观众走进广袤的中华大地,书写了熊猫、金丝猴、藏羚羊等数不胜数的美丽生灵与人类共生的生命礼歌,影片反响热烈,口碑较佳。同时,这些影片的票房表现也有目共睹,如中国票房网统计,《喜马拉雅天梯》最终票房1156.0万(人民币)(1)数据来源:中国票房,喜马拉雅天梯(2015)累计票房,http://www.cbooo.cn/m/640871。、《冈仁波齐》总票房10010.1万(人民币)(2)数据来源:中国票房,冈仁波齐(2017)累计票房,http://www.cbooo.cn/m/642783。、《我们诞生在中国》总票房6664.6万(人民币)(3)数据来源:中国票房,我们诞生在中国(2016)累计票房,http://www.cbooo.cn/m/644633。,颇为可观。

二、优秀传统文化(文明)的抢救与保护

“文化变迁并不是仅仅出现在我们的文化中;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随着人们需要的变化,传统的行为和态度不断地被取代和改变着。正如没有哪个人永远不死,也没有哪种文化永远不变。”[2]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华文明特点的文化。但当前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民族文化、地缘性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甚至面临着消失或行将消失的命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而纪录片为其可以提供更广阔、创新的平台和机制。公认的纪录电影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对因纽特人已经消失的原始生活、原始文明的记录和还原就是最好的佐证之一;而我国新时代的纪录电影中更是不乏此类优秀的作品,如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对古老故宫、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以及文物修复技艺薪火相传的展示,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行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的抢救,而抢救式保护借助影像视听这种更直接、生动的手段无疑是创新性的传承。这一点,在民族影像志上也早有显现。“一些影视民族志片段中反映的民族生活方式因至今已消失而弥足珍贵。”[3]同样,《舌尖上的新年》深挖我国的食物、民间文化,在情感上除了温暖、团圆的氛围渲染,最终也达到了对过去时光眷恋与未来期许的移情共鸣。在影像里复活和生存,这也是在传统文明和现代性不可避免的冲突下,不少处于夹缝中的传统文化最好的一种表达和传承。

三、尘封厚重的历史文化的挖掘与还原

修史,素来是我国的传统。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龟甲、兽骨、竹简、丝帛、纸张等都曾作为历史的记录工具。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诞生之后,用视听语言梳理、挖掘、呈现历史并探索未来就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在当下,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影视修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视觉文化的对象与历史,也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于是人们今天几乎成为所有重大事件的‘见证人’,在参与和见证历史事件方面,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不曾像我们这样幸运”。[4]正如众所周知的,“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在我国,历史文献纪录片的这种功效更加鲜明。

我国历史悠久、厚重,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资源。由此,对历史文化的呈现、挖掘、记录与还原也一直是我国电影在内容上的重要选择。进入新时代,我国纪录片在尘封厚重的历史文化的挖掘与还原上,整体成绩卓著,比如,电视纪录片《大后方》(2015)首次全景式地聚焦中国抗战大后方,在长达几年的拍摄制作中,走遍英国、美国、法国、印度等,收集了大量一手的弥足珍贵的资料(影像、口述),包括当时的一些国外机构在中国拍摄的中国纪录片,从而更好地向全世界客观立体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抗战中国,强调了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地位;《河西走廊》则以时间为轴线,跨越千年的辉煌,梳理了从汉代到新时期的河西走廊的历史。而在纪录电影层面,《圆明园》(2006)以故事化的手法,利用完整意义上的“搬演”,再现了圆明园以及潜藏在其后的人物、事件,影像化的叙述在震撼的园林格局的兴建和被毁灭中尽展历史的沧桑巨变,从而也拉开了纪录电影票房的新序幕;2015年上映的《旋风九日》,遵循着历史真实的轨迹,解密邓小平的访美外交,在内容上,让中国电影史和政治史上有了第一部以邓小平访美为主题的影片,虽受片子类型及排片的不可避免的碾压,但总票房累计还是达到了1689.8万(人民币)(4)数据来源:中国票房,旋风九日(2015)累计票房,http://www.cbooo.cn/m/627626。,这不可谓不是内容的驱动;还有就是《二十二》(2017),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获取直接的一手史料,对在日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幸存的“慰安妇”进行采访、记录,也是我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电影。

四、“大国形象”的现代化展示与描写

当前,国际竞争不仅仅是政治、军事、经济硬实力的比拼和较量,国家形象毅然成了各国博弈的重头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形象的好坏,对内关系到本国国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际生存。由此,各国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的主观能动性都明显增强。而在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方面,毋庸置疑,民族风格浓郁的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追求客观、真实且有着“去意识形态”优势的纪录片又是最重要的形式载体。

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也稳步上升,特别是随着奥运会、世博会、G20峰会等世界性事件在中国的召开,国际影响力和大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传播,在近些年的影视艺术作品中也可窥见一斑。且自1927年至今,我国的文献纪录片创作者们将历史著述与当代社会互相映照,将现代传播技术与历史研究有机结合,用富有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的表现形式,承载起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担负起弘扬时代主旋律、展示中国良好形象、传播中国主流声音的重要使命。[5]其中,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2018)就是我国在“大国制造”的现代性表达上的力作。该片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内在逻辑,将我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的伟大成就呈现在大银幕上,凝聚了力量,充满了正能量,在口碑和票房上“双赢”。据相关数据统计,《厉害了,我的国》上映25天,票房冲破4亿(人民币)(5)数据来源:中青在线,《厉害了,我的国》上映25天,票房突破4亿,http://news.cyol.com/yuanchuang/2018-03/26/content_17052110.htm。,刷新了我国纪录电影的票房纪录,且年轻观众占比超五成(6)数据来源:人民网,《厉害了,我的国》进校园反响强烈,http://edu.people.com.cn/GB/n1/2018/0427/c1053-29954112.html。。

五、结 语

进入新时代,随着相关政策的扶持、鼓励以及“现象”作品的出现,我国纪录片持续升温,强势回归,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纪录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迎来了新春天,在内容升级方面尤值得关注和探讨。

猜你喜欢

纪录纪录片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谁远谁近?
《科教·纪录》
中国刷新一箭多星纪录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