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血战钢锯岭》的西方意识形态输出

2019-11-15

电影文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钢锯宗教信仰战场

王 瑞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公共基础教学部,吉林 四平 136001)

随着中国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西方优秀电影走上中国的银幕,给中国观众带来良好的观影感受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递了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产生影响。2016年12月在中国上映的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电影《血战钢锯岭》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主要讲述了由于二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信仰基督教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和许多美国青年一样,满怀报国热情,毅然参军,但出于无比虔诚的宗教信仰拒绝触碰武器,最终凭借无比的坚忍与执着,作为医护兵走上炼狱般的战场,并独自救下75名战友的英雄传奇事迹。宏大逼真的战争场面、真挚美好的爱情、紧张对立的矛盾冲突……种种吸引观众眼球的元素交织,给观众带来了良好的观影感受,应该说这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影片。

电影是文化与意识形态整合的产物,而好莱坞电影则是美国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直接投射,在很多时候也起到引导社会大众思潮的功能作用[1]。笔者认为,电影《血战钢锯岭》传递出十分鲜明的西方价值观,是一次较为典型的西方意识形态输出,值得我们思考。

一、以宗教信仰为名行我行我素之实

许多人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唏嘘慨叹道斯信仰的坚定性,人们大多将戴斯蒙德·道斯的勇气归结为他对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虔诚信仰,感动于他的博爱、他的执着、他的不以暴力抗恶的大无畏精神[2]。影片中,最能体现主人公对宗教虔诚信仰的矛盾冲突,无疑是他坚决不肯拿枪的桥段。然而在笔者看来,主人公坚持不肯拿枪杀敌,并不是出于对宗教信仰的坚持,而是执拗于个人信念的表现,甚至展现的是他的我行我素和个人主义。主要原因是:

第一,和主人公信仰同样宗教的父亲、哥哥都曾经或已经参军,并未不肯拿枪。从影片中得知,主人公的信仰来自家庭的传承。显然,主人公和他的父母、哥哥都有着一模一样的信仰。并且,主人公的父亲是一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经历了血肉横飞的战场,战友的牺牲给他带来严重的心灵创伤,不难揣测,他的父亲一定是拿枪的,并且杀过敌人;而且后来由于战争给主人公父亲带来的心理创伤,使得他的父亲举止失常,经常拿枪恐吓他的母亲。道斯的哥哥早道斯一步参军,也并未展现他的哥哥不拿枪。

第二,和主人公有同样信仰的长官和战友们并未不肯拿枪。在主人公被关禁闭时,连长拿起他的《圣经》对他说:“我和大家一样,相信这本书,跟大家一样,我的良心也会挣扎,但你所珍视的都会饱受摧残,你会怎么办?”这段话说明,连长和许多战友都和主人公有着同样的信仰,但他们并不认为拿枪有悖于宗教教义。而且,不难揣测,在美国这样一个深受基督教信仰和文化影响的国家,整个美军中和主人公有相同信仰的士兵一定不在少数,但是,像主人公这样不肯拿枪的也仅此一例。

第三,长官已经向主人公充分解释,在战场上杀敌并不和宗教教义冲突。一名长官对他进行劝解时说:“好吧,我只是想理解你,是上帝告诉你,不要拿枪的吗?”“大部分人的理解是不要谋杀,而战争是完完全全另外一种情况”“作为一名合格的基督徒,你必须明白,我们要对抗的是撒旦”。长官苦口婆心的劝解,就是想让他明白上阵拿枪杀敌和基督教的教义并不冲突,主人公也没有话语进行反驳,只是固执地坚持。

而且,主人公的这种做法,也同当时的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不符。有两处情节足以说明,首先,在军事法庭的门口,当主人公的父亲想让其他士兵帮忙递信时,主人公的未婚妻说“他们不会帮忙的,他们恨不得把他活埋了”,这说明,主人公的行为已经触了众怒;其次,军事法庭最后给主人公的判罚是:“虽然你的想法值得称道,但对你的指控显然是成立的。”主人公最后能够走上战场,关键得益于他父亲突然闯入法庭,并给法官带去了一封更高级别长官的亲笔信。而得到这封亲笔信,主要还在于主人公父亲作为一名老兵的“私人关系”。由此可见,即便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主人公不肯拿枪的行为也是不被主流价值观所认同的。

观众会感动于主人公为了坚守信仰时所付出的坚毅与忍耐,但主人公无比坚定地不肯拿枪,并非源于对基督教“不可杀人”的教义的恪守,主人公不过是打着宗教信仰的旗帜,而坚守心中的信念,甚至是执念。那么这份信念或执念从何而来?影片中其实已经给了明确的交代:首先,主人公在少年时代和哥哥的一次打架中险些失手将哥哥打死;其次,在一天晚上,由于无法忍受父亲对母亲的吼骂,主人公一把抢下父亲手中的枪并对准父亲的头部。这两次对至亲的伤害,令生性善良恪守教义的主人公无比懊悔。因此,笔者认为,主人公不肯拿枪的执念是源于对某些经历的忏悔,甚至是一种心理障碍,但是和他的宗教信仰无关。然而,电影通过主人公在战场上救人的英雄事迹,以及种种坚决不屈服于各方压力的表现,将坚守个人信念和坚守宗教信仰偷换了概念,让观众以为主人公的做法就是在恪守宗教教义,进而将所谓的坚持信仰极力地赞颂甚至神圣化。显然,影片传递的态度是对这种个人主义行为的肯定,传递出了与我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完全相悖的价值取向。

二、将宗教文化隐藏于普世价值的背后

应该说,整部影片的基调是正能量的,传递出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对暴力的忏悔、对生命的敬畏、对战争的反思,包括对信仰的坚持等价值观都是人性中真善美的体现,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我们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并弘扬。

然而,整部影片贯穿始终并推动情节发展的主线,是主人公的宗教信仰,显然,这是一部以展现宗教信仰为主题的电影。影片结尾,导演借助一名老兵之口揭示了影片的主旨:“我认为所有人的信仰都是值得尊重的,不管是军队,还是其他别的地方,只要你有信仰,那就绝不是一个玩笑,而是最真实的你。”这段话出自这样一个经历过硝烟,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老兵之口,增加了这一主旨的厚重感和可信度。

传统的战争电影以国家意识为英雄诞生的最高精神准则,而《血战钢锯岭》表现的则是宗教信仰对英雄的成就。[3]满怀报效祖国之热忱、充满个人魅力的主人公,为了坚持信仰不肯拿枪,在战场上完成了独自救下75人的英雄壮举。影片最后主人公为了挽救战友负伤,撤出战场的那一刻,将《圣经》紧紧抱在怀里(主人公时刻不离这本《圣经》不能全部归因于宗教信仰,更在于这是他的未婚妻送的,是思念的寄托,是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影片用了一个特别华丽的慢镜头进行诠释,受伤的道斯仿佛飘浮在云端,周围都是光与美笼罩的色彩,仿佛超越了苦难的人间到达天使的世界[4]。在电影镜头语言的表达下,那一刻显得无比光辉、神圣。许多人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不禁感慨于主人公对信仰的执着。信仰给了戴斯蒙德无穷的力量和勇气,当救人的缆绳已经将他的双手绞得血肉模糊,他依然祈求上帝让他再救一个人[5]。主人公的一系列充满正能量使观众为之动容的事迹,导演无不将其置于宗教信仰的神圣包裹下。

我们应该肯定的是,正确地信仰宗教,的确能够起到引人向上、向善的作用。但是,像主人公一样报效祖国,在战场上舍生忘死,以及展现在他身上的种种优秀品质,并不是信仰基督教的人的专利。在中国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中,出现了许许多多毫不逊色于影片主人公的光辉事迹,彪炳史册。然而,通过电影的表述,使观众不免将主人公身上的那些优秀品质和宗教信仰密切联系起来,认为信仰基督教的人才会如此之崇高伟大,进而对基督教产生好感,尤其容易被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曲解和误读,进而融入自己的意识形态之中。对很多观众来说,电影《血战钢锯岭》给他们进行了一场有意无意的宗教宣传。

三、将个人英雄主义隐藏于观影期待背后

当主人公对连长说他不能碰枪以及因周六需要祷告而不能工作时,他的连长这样回答他:“你要知道杀戮是战争的本质”“我们干脆跟敌人说,星期六不要进攻,因为道斯是个信徒”“只要你还在这个连队里受我的指挥就必须服从我的命令,要是做不到,上了战场,我也指望不了你”。连长还说:“这么一个人在我的队伍里我怎么维持纪律?”由此可见,一开始在连长看来,主人公的要求是不可理喻的,甚至是荒谬无理的。笔者认为,连长对主人公的批判是正确的、合理的。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是带兵打仗的基本要求,正如连长所说,敌人会因为主人公做祷告而不进攻吗?主人公的要求显然是对长官权威的挑战,在军队中是不能被容忍的。

影片还有一个情节十分耐人寻味。在战争最后反攻之时,主人公所在连队攻击时间推迟了10分钟,理由是主人公此时已成为全连将士的精神支柱,大家已离不开主人公,因而需要等待主人公做完祷告,才能发动进攻。做出这一决定的正是当初完全不能认同主人公的连长,全体将士对他的行为抱以认同甚至赞许,并投之以崇敬的目光。可见,影片此时对主人公和连长的观念冲突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态度,即:连长当初的判断是错的,主人公不但没成为“负能量”,反倒成为了精神支柱;等待主人公祷告而将反攻推迟10分钟也并未影响战争最后的胜利,甚至主人公的关键表现救了很多人的命。笔者看来,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军令如山,每一秒钟都会影响战局的发展,每时每刻都会有无数生命失去的残酷战场上是不可思议的,而发生在现实中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个人英雄主义一直是美国电影中着力渲染的。在笔者看来,影片这一有悖常理的叙述,实际上宣扬的是美国文化中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不值得提倡的。当然,对于主人公在战场上救人的英雄事迹,我们理应给予高度的赞扬,这一点毋庸置疑。

影片最后,主人公立下伟大功绩受到政府的褒奖和人们的崇敬,并和心上人白头偕老,显然,影片有着一个童话般美好的结局,十分符合观众的观影期待。但是,笔者认为,本部电影是将个人英雄主义与我们主流价值观冲突的观念隐藏于美好结局的背后,极易让观众完全认同他的一系列行为。我们不能因为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就对其加以肯定。

四、结 语

电影《血战钢锯岭》无疑是在挖掘战争背后的人性外衣下,弘扬美国宗教文化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使得西方的价值思想极具吸引力和接受度。对于影片中传递出的多种观念冲突,我们要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既要充分肯定并弘扬影片中传递的正能量,同时也要认清其正能量外衣下隐藏的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关于影片的主题“信仰的力量”,我们总体上应该持肯定的态度,但是要清楚地区分信仰和执念的区别,更不应该把影片中所强调的信仰,单纯地理解为宗教的信仰。通过这部电影所强调的信仰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应该促使我们更加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钢锯宗教信仰战场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旧酒瓶变身小盆栽
《血战钢锯岭》的英雄主义耐人寻味
比赚钱更重要的事
锯扫把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