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杀慕尼黑》的艺术表达与商业缝合

2019-11-15张稚敏

电影文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慕尼黑篮球情感

张稚敏

(西安财经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

在电影的艺术性地位逐渐确立、产业化特性逐渐成熟之后,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化的结合发展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创作主流。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本土电影市场几乎沦为好莱坞电影的天下,而在新世纪的国家电影相关法律法规的积极影响下,俄罗斯的电影恢复了生机。近年来,俄罗斯的商业电影发展迅猛,逐渐成为其本土市场的创作导向。俄罗斯的商业电影创作,基本以本土的历史文化或历史成就作为叙事素材的选取背景,叙事文本往往蕴含着浓烈的国家和民族情感。如《守夜人》(NightWatch,2004)、《维京:王者之战》(Viking,2016)、《最后的勇士》(TheLastKnight,2017)、《莫斯科陷落》(Prityazhenie,2017)等影片,均带动了俄罗斯电影市场的商业化进程,为俄罗斯电影市场贡献了十分高的票房成绩。2017年12月末在俄罗斯本土电影市场上映的体育影片《绝杀慕尼黑》(GoingVertical,2017),更是在其本土电影市场创下了票房纪录,并且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累计票房最高的电影。2019年6月,这部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的篮球主题电影首次在我国电影市场上映,依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票房成绩。可以说,《绝杀慕尼黑》充分展现了俄罗斯商业电影发展历程中的成熟趋势,并充分发挥了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表达功能,在类型化与叙事节奏、视听表达与修辞、体育电影的吸引力构建等方面达到了艺术与商业的缝合。

一、类型化与叙事节奏

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美国和日本电影市场,电影可以依据风格、题材、价值等整套特定的艺术特点来分辨和组织叙事的素材、文本和结构。类型电影对于电影创作者而言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创作空间,在类型化的公式下,电影创作者可以依照个人意愿进行自由的创作发挥。从电影的类型化角度来看,《绝杀慕尼黑》具有十分明显的“任务型”类型化特征。影片伊始,主人公就在一场当权人士的争论中接受了属于人物角色的任务——执教苏联国家篮球队。在一个短小段落的铺垫之后,贯穿影片的真正任务以一场略带幽默色彩的记者会的情节浮出水面——战胜美国篮球队。从此刻开始,影片真正开启了任务类商业电影的典型叙事架构。从《绝杀慕尼黑》的叙事背景角度看来,美国队在20世纪末期的世界篮球领域是个神话一般的存在,在连续36年的奥运历史上保持着全胜战绩。在篮球比赛中战胜美国队,成为影片设置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从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的题材选取角度来看,在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决赛中,美国队与苏联队的比赛一直是全球篮球比赛历史中的争议问题,故而哪怕影片叙事文本中的结果早已众所周知,也丝毫不影响观众对于影片任务过程的期待心理。巧妙的是,该类型影片的叙事结构,多是设置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开启叙事进程,随之主人公经历重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跌宕起伏,最终任务以反转形式完成。《绝杀慕尼黑》所选取的这一慕尼黑运动会的真实历史事件,从苏联篮球队的角度来看恰恰完美契合了这一影片类型的结构模型。通过电影制作者的改编、包装和创作,影片不仅打造出了情感色彩饱满充实的多个人物形象,设置了跌宕起伏的叙事文本和情节,还在“不裹挟”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观影情感。

电影《绝杀慕尼黑》在上述方面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创作者完美地控制了影片的叙事节奏。节奏是商业类型片电影在叙事策略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对于任务型电影来说,任务的设置、各种矛盾点的安排和完成任务过程中障碍的设计都影响着影片的节奏。在这些方面,《绝杀慕尼黑》充分吸收借鉴了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模式。在影片中,从教练加兰任的儿子患病,到球员萨沙身患重疾,再到球员莫德斯塔斯·保拉斯卡斯的出逃计划,归属于个人的困境与球队在追逐目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处的整体困境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影片的矛盾点。并且这些或大或小的障碍和矛盾点被合理有序地设置在影片的每一个段落中,为影片打造了紧凑跌宕的节奏,成功在观众观影过程中构建出持续性的吸引力。 在影片所展现的慕尼黑运动会篮球决赛下半场的段落中,叙事文本对决赛最后3秒钟的节奏掌控更是开合有度。赛场上的短短3秒钟,在影片中重复进行了3次,参照历史事件的真实发展过程,影片合理构思了对这传奇般的3秒钟的艺术刻画,利用剧中人物的参与和情绪的调动,将影片的情感表达推向高潮,并利用比赛结果的反转,在影片结尾完成了本在观众预料之中的反转性叙事,燃起了商业化影片所需的澎湃与激情。

二、视听表达与修辞

纵观《绝杀慕尼黑》的影片构造,不由得让人想到一部十分类似的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Rhapsody,2018)。二者的叙事文本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或真实人物改编,在影片的前半段展现历史进程的相关细节,在后半段利用大段篇幅完整还原历史空间与场景的盛况。《波西米亚狂想曲》从演员的外形、行为与性格特征入手,完美复现了皇后乐队成员的个人风采,复刻了皇后乐队在“拯救生命”摇滚演唱会上的热血现场;《绝杀慕尼黑》虽然不似《波西米亚狂想曲》般对最后的历史时空进行一比一的还原,但影片制作团队提前一年时间培训主要演员的篮球技艺,利用电影镜头的视听修辞还原出了1972年慕尼黑运动会篮球决赛中传奇般的历史对决的紧张与激情。在《绝杀慕尼黑》中,影片充分运用了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制作技巧,点燃了观众观影的情绪,为影片制造了大量的“燃点”。

特写镜头的运用是最为显著的视听表达。在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和表达情绪的情节中,影片大量使用近距离的定点特写镜头将人物置于独立的独享空间中。这一基础运镜手法将人物的情绪及其所面对的矛盾点放大化地注入电影画面之中,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但是,《绝杀慕尼黑》的特写镜头并不止步于建立与观众的情感连接。在最后40分钟的篮球决赛还原段落中,影片更是充分运用特写镜头刻画了苏联与美国两队球员在比赛过程中紧张与激烈对抗的场面。身体的碰撞,空中掉落的隐形眼镜,毫不避让的眼神,在球筐中转动的篮球……种种细节和对物的刻画从侧面表现出比赛的盛况。

在影片对美苏篮球对决的最后3秒的展现中,一个长镜头为这场传奇比赛的盛况做了完美的总结。这一长镜头不仅仅利用合适的角度将观众带入影片所刻画的比赛现场,还利用了“慢镜头”配合“消音”的视听修辞。放慢的镜头打破了电影成像中对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甚至使观众忘记自身所处的真实时空,只专注于影像本身。“消音”的声音处理从听觉角度完成了对人的心理和情绪的模仿,牢牢地掌握着对观众情绪的收与放。随着篮球穿过篮筐,镜头速度恢复正常,画面声音重现,观众紧张的情绪终于得以释放,却仍旧回味着慢镜头中的激荡与紧张的情绪波动。这些好莱坞大片惯用的视听技巧,被俄罗斯体育影片尽数应用,获得了良好的观影体验和商业成效。

除了上述对美苏篮球决赛激烈的对决场景的镜头调度外,影片在叙事中间段落中描绘球员萨沙与其女友亚历山德拉情感经历的一个片段令人印象深刻。萨沙在与美国球队比赛的过程中倒地,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重疾对生命的威胁让萨沙无法履行与女友登记结婚的约定。在民政局门口,萨沙与女友分手,随后女友亚历山德拉独自站在民政局门口广场的雕像下,一群群欢庆爱情的人从她面前经过,影片的整体画面和角色亚历山德拉所处的电影空间充溢着喜悦热烈的情绪,唯有亚历山德拉被失望与孤独笼罩。这一刻的影像,将两种最为矛盾对立的情感融为一体,却又借助彼此,表达出直击内心的伤感与失落情绪,刻画出人世间最为基础的情感——爱情的酸甜苦辣。在这一幕的视听修辞中,影片充分体现出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所具有的视觉美感和在表达情感功能上的独特技巧,令这部极具商业色彩的影片增添了饱含艺术气息的一笔。

三、吸引力构建

然而,《绝杀慕尼黑》作为一部体育运动题材的俄罗斯影片,仅仅在上述叙事策略和视听表达方面将艺术与商业无缝衔接,还不足以解释其如此卓越的票房成绩。其成功的深层因素,在于它完美构建出了对全球普遍观众的观影吸引力。俄国形式主义者声明,“电影是艺术,是技术化的艺术,甚至是工业化的艺术,是一种新形式的综合艺术”。俄国形式主义代表者艾亨鲍姆提出了“观众内心话语”的新概念。他认为电影创造者不仅要知道一部影片、一个叙事怎样创造形象及其语义,还要知道如何在接受者一方实现作品的叙事意图与表现目的,知道观众是否能够理解影片的表达、如何理解影片的叙事。基于俄国形式主义对电影的论述,《绝杀慕尼黑》恰恰做到了从恰当的角度引领观众理解了影片的意图与目的。这一角度也是该影片超越同类型影片的重要方面,即对普世情感的切入与刻画。

作为一部描写国家级对决比赛的商业影片,《绝杀慕尼黑》不可或缺的是情感基点的建立。然而这部影片却跳出了该类型电影常规的情感基调,并没有选择民族国家之情或者体育精神等宏大的情感作为连接观众的纽带,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以小见大,利用人类最基础、最朴素的普世情感,完美展现出电影艺术所具备的接受美学特征。在影片还原美苏对决比赛前的叙事环节中,固然有对体育精神、训练方法等内容的描写,然而更多的,是人的情感脉动。加兰任的临危受命和出国比赛,为的是儿子的先天残疾,为的是亲情,却又为重病的萨沙花光了儿子的医药费,在比赛前的紧张时刻,选择支持重要球员出逃;萨沙与未婚妻间,流动着的是悸动的爱情;球队的王牌球员谢尔盖与教练加兰任从冲突到和解;球员莫德斯塔斯·保拉斯卡斯放弃故友协助的出逃计划,返回赛场;慕尼黑奥运会篮球比赛获胜,球员们和领队无一例外地把奖金交给教练加兰任,让他为儿子治病……这些普通却又珍贵的情感,是篮球与体育外衣下影片的真正内核,为历史上的那一场传奇对决寻到了最为合理的解答,点亮了每一位观众内心的情感宇宙,从每个人内心都普遍存在的爱与情的角度,带领观众切入了电影艺术表达的真正意图与目的。

四、结 语

通过对影片《绝杀慕尼黑》在叙事节奏、视听修辞和情感基调等方面的分析与解构,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部影片在俄国形式主义表达和对观众的吸引力构建方面的成功。该影片不仅为观众呈现出了符合视听艺术表达的美学影像,更融合了国际电影市场中较为流行的商业化视听元素。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以小见大的情感基调,为未来电影创作中艺术表达与商业化的缝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视角。

猜你喜欢

慕尼黑篮球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绿色之城——慕尼黑
情感
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简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啤酒节畅饮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篮球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过了把篮球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