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托莱坞电影的世界性影响力探究

2019-11-15焦玲玲

电影文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印度发展

焦玲玲 张 倩

(1.福建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福建 福州 350007;2.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一提到印度电影,人们只知道“宝莱坞”,然而宝莱坞并不等于印度电影,它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印度现有宝莱坞(BOLLYWOOD)、托莱坞(TOLLYWOOD)、考莱坞(KOLLYWOOD)、莫莱坞(MOLLYWOOD)和桑达坞(SANDALWOOD)五个知名的电影制作工厂,托莱坞是印度电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托莱坞以安得拉邦的海得拉巴为影视基地,使用泰卢固语进行电影拍摄。印度南部相对比较富有,加之电影用地方语言(方言)泰卢固语拍摄,近年来托莱坞逐渐地成为印度电影制片人青睐的影视基地。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进步,托莱坞电影业所创造的艺术价值是令人惊叹的,托莱坞电影业在印度乃至世界的地位、知名度、影响力大大提高,例如《巴霍巴利王》系列电影对印度乃至全球的电影行业产生重要的影响。托莱坞电影在国外的上映也体现了托莱坞对世界其他各国电影产业的影响,这对泰卢固语电影在全球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印度托莱坞电影业的发展与进步。

一、历史上泰卢固族移民的影响

泰卢固族又被称为“安得拉人”,是南亚印度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在历史上由于战争、经济等原因,大量的安得拉人迁移到不同的国家,其中主要以英国、北美、东亚为中心,而泰卢固语电影是泰卢固人最喜爱的一种艺术消遣形式,泰卢固族的移民使近年来大量的托莱坞电影在英国、中国、北美等地接连上映。

在印度独立以前就有一部分安得拉人迁移到新加坡、毛里求斯、马来西亚、南非和东亚等地区;而在印度独立后,安得拉人开始作为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量移民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其中去英国和北美的安得拉人最多。泰卢固族的移民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契约劳工移民到英法的殖民地;第二种是作为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或者学生迁移到加拿大、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第三种是作为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迁移到美国。20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发达国家急需专业的技术人员,待遇优厚,因而泰卢固族中工程专业、软件专业以及其他领域的年轻人都渴望到欧洲深造或者在欧洲就业。

虽然这些安得拉人迁移到了欧洲、北美和亚洲其他国家,但是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与自己的家乡印度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虽然接受了异国文化的感染与熏陶,但仍保持着泰卢固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些在异国定居的泰卢固族人民开始进行电影制作,主要讲述了泰卢固族在国外的生活状况,电影的主题就是缅怀家乡并具有异国情调。同时泰卢固族的迁移也使大量的托莱坞电影在中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地区上映,取得了极高的票房,并在印度以及其他国家的电影领域掀起了一股热潮,对印度及全球的电影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虽然泰卢固族迁移到世界其他地区,但是他们仍与印度保持着密切联系,将泰卢固族的文化与异国文化相融合,托莱坞的电影制作人在泰卢固语电影中融合了异国文化,并且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借鉴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媒介,促进了托莱坞电影业的发展。同时历史上泰卢固族的迁移为托莱坞电影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泰卢固族的迁移使得更多人了解了泰卢固语电影,为托莱坞在全球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二、托莱坞电影业的发展状况

托莱坞电影是全球泰卢固族人民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在理解和描绘泰卢固族人民的生活、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不炫技、不夸张,关注普通人的价值”[1]。近年来托莱坞的电影走出国门,相继在英国、北美、中国上映,近几年印度电影在中国取得了很高的票房,使中国也成为印度开拓电影产业的一个重要市场,同时托莱坞电影在英国、北美的发展也越来越好,而这对印度、中国、英国、北美等国的电影产业来说意义非凡。

在泰卢固,电影被认为是一门生意,而非艺术。“20世纪60年代,泰卢固电影产业开始从泰米尔纳德邦迁移到海得拉巴”[2]55,这一时期泰卢固语电影的主题主要是民间大众题材,而“随着新一代演员和导演的出现,泰卢固语电影已经开始向动作、喜剧等类型转变”[3];80年代以后,泰卢固语电影的种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有许多知名的影星加入电影的拍摄,使得泰卢固语电影逐渐趋于商业化。21世纪以来泰卢固语电影不断更新拍摄装置、发展电影技术,还引进了许多电影方面的人才和国外的先进知识理念,这使得托莱坞有逐渐赶上甚至超过宝莱坞的趋势,“在某些年份里泰卢固语制作的电影甚至比印地语电影产业还多(CBFC,2011)”[4]57。近几年来泰卢固语电影已经出口到欧洲、澳大利亚、北美、中国等国家,而且市场前景良好,取得了较高的票房,目前在印度电影行业中托莱坞是可以和宝莱坞相媲美的。泰卢固语电影取得的成绩也使得国外的电影行业对托莱坞刮目相看,为泰卢固语电影在印度以及国外的发展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

印度每年的电影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观看电影的人数也非常庞大。2017年印度一共制作了1989部电影,是中国电影总数的两倍多,同时印度电影的海外市场发展得极快,占据了其他国家较高的电影票房量。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托莱坞的电影制作量正在逐年增加,在国外上映的电影也越来越多,泰卢固语电影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印度本国或是海外的竞争力都是极强的,托莱坞电影工厂仅2014年就制作了349部电影,是南印度电影总数的33.6%,其中有13部泰卢固语电影的票房超过了10亿印度卢比,赢得了一波又一波的好评。近几年来,泰卢固语电影的海外市场也发展得越来越好,海外票房迅速增长,为印度的经济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托莱坞近几年来海外票房前十名的泰卢固语电影分别是2017年的《巴霍巴利王2:终结》(Baahubali2:TheConclusion)、2015年的《巴霍巴利王1:开端》(Baahubali1:TheBeginning)、2017年的《越狱者》(KhaidiNo.150)、2015年的《富有者》(Srimanthudu)、2016年的AAa、2018年的Agnathavasi、2016年的《盛大庆典》(Brahmotsavam)、2017年的《智勇三响炮》(JaiLavaKusa)、2017年的《卡达米之子:奇卡》(GautamiputraSatakarm)、2016年的《人渣修理厂》(JanathaGarage),这些电影在中国、英国、北美等地区取得了相当高的票房,其中2017年的《巴霍巴利王2:终结》(Baahubali2:TheConclusion)在海外的票房达到了268.57千万印度卢比,是2017年印度电影的票房冠军。《巴霍巴利王》是一部经典的托莱坞电影,它不同于宝莱坞现实主义色彩强烈的影片《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等,而是取材于古代印度的神话传说——《摩诃婆罗多》,使用泰卢固语并且脑洞大开,融合了许多新鲜、奇怪的场景,场面极其宏大、气势磅礴,而且“一言不合就跳舞”[5],改变了印度电影原本的现实主义特征,以一种新的风格登上了中国、英国、北美等地区,其中《巴霍巴利王1:开端》上映后并没有引起热议,而《巴霍巴利王2:终结》的上映,在国内外掀起了热潮,赢得了各国观众的一致好评,在全球的票房超过了17亿元人民币,被称为“史诗级神作”,这使得各国人民对印度电影尤其是托莱坞有了重新的认识,促进了印度电影产业的长久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泰卢固语电影在技术、人才以及拍摄等方面的发展进步,托莱坞在印度以及全球电影行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泰卢固语电影不仅在印度取得超高票房,而且在中国、英国等地区也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就为托莱坞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巩固、提高了托莱坞在印度电影行业中的地位和声望。

三、托莱坞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启示

随着托莱坞在电影行业中的崛起,泰卢固语电影在印度以及全世界电影行业中的地位逐年上升。而泰卢固语电影的发展与进步对整个电影行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托莱坞拍摄的影片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印度元素,这使得影片一经上映就会获得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托莱坞电影的成功给中国电影业提供了借鉴,促使中国电影行业不断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首先,注重电影中的本土元素。托莱坞的电影采用泰卢固语进行拍摄,这使得泰卢固族人民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用方言拍摄的电影提高了泰卢固族人民在印度的地位,还提升了电影的文化功能,泰卢固电影在海外的上映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泰卢固族的文化以及民俗,提升了泰卢固族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这种具有印度元素的电影不仅提高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还使托莱坞的影片在电影行业内独树一帜。我国的电影想在全球电影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也要注重本土元素的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电影要想“走出去”就要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拍摄具有中国特色、表现人文情怀、传播中华民族精神的电影。要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风民俗、艺术体系、价值观以及审美等元素,并将其巧妙地应用到电影中,以此提高中国电影的品质。例如近期上映的《流浪地球》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甚至称其为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大门的钥匙,之所以获得赞誉是因为《流浪地球》中融入了中国元素。《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上所有的人合力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保护地球的人文情怀,从而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价值观,所以电影一上映就好评如潮,而打动观众的就是具有中国元素的故事与文化。因此中国电影要想走出国门就必须重视中国元素的运用、表现中国的思想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其次,注重电影的发展策略。电影要想在世界电影行业中站住脚还要注重电影的发展策略。“为了使国际化更显原汁原味,增强海外观众对印度电影的认同感,印度影片所做出的努力不仅体现在情节设置及角色安排方面,在取景方面也煞费苦心”[6],而近期很多中国影片过度重视票房与流量,忽略了人们的真实需要与情感寄托。近几年来《白鹿原》和《落叶归根》等影片表现了中国乡村的风土人情,要注重电影的发展策略,特别是品牌的打造。影片中的情节安排、角色的塑造、取景地点等都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将中国电影品牌推向世界,同时融入中国的风土人情、精神风貌,以此塑造中国电影的品牌效应。因而在打造品牌、拍摄制作、推广电影等方面要积极学习、借鉴托莱坞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再次,注重电影的多元化。“保虎认为,文化软实力实质是影响力,而影响力的落脚点则是对他人思维、行为的影响,因此,受众人数多少、传播范围大小已成为直接观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7]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从而影响影片的品质与效果。例如在电影《长城》中就表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摩擦,即暴力野蛮的旧文化与开明智慧的先进文化互不相容,这就降低了影片的质量。而托莱坞的电影十分注重多元化的发展,在选择演员、题材以及发行方式等方面都十分细致、认真,因而中国电影要开展多元化,从而满足不同性别、出身、教育、经历的人们的情感需要,以免造成观众的不满情绪。托莱坞制作的《巴霍巴利王》在海内外取得了成功,这部影片就注重多元化,它不同于以往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而是利用传统的神话传说,融入方言,设置许多新奇、脑洞大开的场景,所以一经播出就受到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获得超高票房。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可以充分地利用市场资源,从而创造出最大的电影利益,因而中国电影要想“走出去”就必须注重多元化发展。

最后,注重电影发展的国际化。“当今时代,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特定命题之下,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趋同问题”[8]是中国电影行业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关于电影,阿米尔曾说“我对它们的定位就是面向全球”[9],而印度举行的电影节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甚至远超于美国的好莱坞。印度有三个国际电影节,分别是印度国际电影节、孟买国际电影节和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由于印度在电影行业取得的惊人成绩,每次印度电影节都会有许多国际上著名的导演、制作人和大量的演员以及外国的观众对其十分关注,而且印度的三大国际电影节都在海外举行,使得大量的国际导演、演员前来参加,这提高了托莱坞电影的国际知名度,为托莱坞电影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面对国际化的电影市场,电影、企业和电影产品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快推进电影产业的发展”[10]。因而我国要借鉴、学习托莱坞电影的国际化发展模式,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中国电影的产量;另一方面要尽量降低电影制作的成本,让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占据大量的份额,同时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参与国际上的电影节,结交更多海外优秀的导演、演员,从而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四、结 语

托莱坞电影的成功使它在电影行业中迅速崛起,并成为印度电影行业中的一匹黑马。托莱坞电影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印度元素以及多元化的发展,再加上独特的营销策略使其在国内外的好评如潮。托莱坞电影的成功给中国电影以深刻的启示,要想“走出去”就必须注重中国元素,注重电影策略,多元化、国际化,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实现其价值与意义。

猜你喜欢

印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印度式拆迁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印度大停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