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教育事业
2019-11-15崔颖
崔 颖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包括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文化事业尤其是电影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五朵金花》《刘三姐》《农奴》,到近年来的《米花之味》《碧罗雪山》《冈仁波齐》等西南边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已成为新中国电影文化宝库中独放异彩的艺术瑰宝。与璀璨的电影事业相比,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教育事业起步相对较晚,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也较为落后,但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艰难起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步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很快便融入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人们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电影放映活动已经普及到云南、广西和西藏的大部分地区。随着电影放映活动的开展和普及,与电影相关的教育活动也随之展开。
1950年6月,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为了替广大农村、工矿和部队培训更多的放映人员并发展全国电影放映队,在南京举办了电影放映人员训练班。训练班分为研究班和普通班,研究班共300人,具有一定的放映技术,经过一个月的强化训练之后,回到各自单位成为放映技术骨干;普通班学员1800多人,培训4个月,结业后能熟练掌握电影放映技术。[1]云南和广西也派人参加了这个世界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培训班。其中,云南选派了五华学院应届毕业生赵有勋参加了研究班的学习,同时抽调了29人参加了普通班的学习。这些学员回到云南后,云南省文教厅以他们为骨干,组建了云南省电影教育工作队大队部,之后又改组为西南区文教系统电影巡回教育工作总队部云南省大队,下设6个电影放映队,开始在云南各地巡回放映电影。1951年,云南省大队部举办电影放映训练班,培训学员27名。1953年,西南区文教系统电影巡回教育工作总队部云南省大队撤销,又改成云南省电影教育工作队,隶属于云南省文化局。1954年,云南省文化局撤销了省电影教育工作队,将工作队下放到各专区直接管理。同年,昆明市文教局成立了电影科,主要负责电影放映和电影教育工作。1955年,云南省文化局又多次开办电影放映人员训练班,到1956年,共培养了370多名电影放映技术人员。在这些放映人员的基础上,到1957年,云南省共组建了155个放映队,实现了县县都有电影放映队[2]。
与云南类似,新中国成立之初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之前为广西省)的电影教育与电影放映活动密不可分。1950年,中央电影局影片经理公司华南分公司在广西柳州设办事处,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最早的电影发行放映机构。该办事处1956年改名为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广西省公司,1961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除电影发行和放映外,培训电影放映技术人员也是广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业务之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当年,中国电影发行公司派了3名技术人员到西藏,着手组建西藏第一支电影放映队。当时把这支电影放映队叫做“电影教育工作队”,隶属西藏工委宣传部。1954年至1955年,西藏电教队举办了两期电影放映培训班,共培训了30多名当地的电影放映技术人员。[3]此后,电教队多次开办电影培训班,主要培训电影放映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员大多是藏族同胞。1965年,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司成立,电影技术培训进入常态化。西藏电教队和之后的自治区电影公司开办的电影技术训练班,为西藏培养了大批电影发行和放映技术人才,为西藏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纵观新中国成立之初云南、广西和西藏这三个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教育工作,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由于国家的各项事业刚刚起步,与电影教育有关的活动也处于初始阶段。电影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态,电影放映活动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面积普及,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因此,这一时期的电影教育主要集中于行业技术培训,主要是开展与电影发行和放映有关的教育活动。而电影创作、电影批评、电影理论研究等更为专业的电影教育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还尚未开展。同时,由于各方面的条件有限,电影教育尚无系统规划,也没有专业的教育机构从事电影教育工作。
二、阔步前行: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教育事业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教育事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艰难起步,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培养了大批从事电影发行和放映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极大地促进了电影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随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受到极大打击,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事业也受到很大影响,除电影放映活动照常开展以外,电影教育活动几近停滞。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教育事业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广西,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出了《黄土地》《一个和八个》《血战台儿庄》等优秀作品,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等第五代导演藉此横空出世,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云南,涌现出了《青春祭》《高山下的花环》《孩子王》等优秀的云南题材电影;在西藏,田壮壮的藏族题材电影《盗马贼》开创了少数民族电影全新的创作风格。与此同时,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教育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197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影技工学校在南宁挂牌成立。这是广西第一家专门的电影教育机构,主要是培养电影放映技术人员。1988年,在云南省电影放映人员训练班的基础上,云南省电影学校成立。这是云南第一所全日制的电影专业学校,开设有电影放映技术管理、电影管理和电影美术等专业。广西区电影技工学校和云南省电影学校是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最早的电影专业教育机构。两所学校的成立,标志着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教育水平较之前的放映员培训班时期有了重大突破。但是,这两所学校均是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办学层次不高,与北京电影学院这样的高等教育学校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可喜的是,西南边疆民族地区这种低层次的电影教育格局很快就被打破。1991年,云南大学在其历史系人类学专业高年级班开设了“影视人类学”选修课程,1994年又成立了“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培养了一批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实际创作能力的影视人类学人才。
改革开放后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教育,在两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是办学层次有了极大的提升,从之前的以培训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提升到了中专层次及大学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电影教育更为正规化系统化;二是教育内容更为丰富和专业,改革开放前的电影培训班主要集中于与电影发行和放映有关的技术培训,而新时期的电影教育,已经涉及到电影创作及电影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容。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高校已纷纷建立专业化系统化的电影高等教育体系相比,这一时期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教育还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但无论如何,云南、广西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进行的电影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努力,为进入21世纪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快速发展:21世纪以来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教育事业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中国电影也吹响了产业化改革的号角,中国电影产业获得快速发展,电影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短短十多年时间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电影产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电影市场的繁荣促进了电影创作、电影发行放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电影人才的需求也快速增加,带动了电影教育的快速发展。
新世纪的中国电影教育,已进入繁荣共生、多科类学校竞相发展的格局。[4]除曾经长时间一花独放的北京电影学院和在20世纪90年代开设了电影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之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等综合院校以及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也纷纷开设了电影方面的学科和课程,还出现了上海电影学院、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暨南大学珠江电影学院等新型的电影教育机构,极大地促进了电影教育事业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教育事业,同样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在云南,2001年,云南艺术学院成立电影电视艺术系(现已更名为电影电视学院),开设了广播电视编导和影视摄影与制作本科专业,加上戏剧学院开设的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学、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云南艺术学院的本科专业涵盖了戏剧与影视学的大部分二级学科。云南艺术学院电影学科在成立之初,聘请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周传基先生主持教学工作,组织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影视本体为基础,培养实用型的专业制作人才。2004年,云南省电影学校与云南省艺术学校、云南省文化厅职工大学合并,成立了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主要培养大专和中专层次的包括电影表演在内的艺术人才。2005年,云南艺术学院文化学院传媒艺术系成立,开设了录音、广播电视编导和摄影专业,培养本科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2009年,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成立,学院设有播音主持艺术本科专业和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点,开设了《表演基础》《影视配音艺术》《剧情片创作》《纪录片创作》《视听语言》等电影相关课程,培养了一批影视行业从业人员。2010年,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成立,开设有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艺术、动画三个戏剧影视学类本科专业,有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点,开展与电影有关的本科和硕士课程教学。2017年,楚雄技师学院成立影视学院,开设影视制作专业,培养中专层次的影视技术人才。
在广西,广西艺术学院于2007年成立了影视学院(2010年更名为影视与传媒学院),设有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点和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文学等戏剧影视学类本科专业,是广西电影学科最为齐全的高等教育机构。2008年,广西大学成立艺术学院,开办了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这是除广西艺术学院之外广西高校开设的第一个电影类本科专业。2011年,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成立,开设了动画专业。2014年,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成立,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有电影有关的本科课程。
在西藏,高等教育层次的电影教育相对滞后。目前,西藏高校主要有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学校均没有开设与电影有关的专业。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和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了《影视鉴赏》选修课,这是西藏高校开设的为数不多的与电影有关的课程。[5]
总的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电影教育学科相对完备,涵盖了电影教育的大部分专业;教育层次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从本科层次上升到了硕士层次;师资力量也得到不断加强,除云南艺术学院聘请周传基等知名学者担任教师外,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高校均配备了博士层次的电影教育师资;电影教育与产业的结合更为紧密,如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云南金彩影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影视学科,在影视教学、科研、实习实践等领域开展合作。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教育事业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在三个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省区中,云南的电影教育最为发达,开展电影教育的学校最多,学科也最为完备,尤其是非专业艺术院校的电影教育较为活跃;广西的电影教育略落后于云南,除广西艺术学院之外,其他高校开展的电影教育较少,起步也较晚;西藏则因为教育规模有限,尚无与电影有关的学历教育。其次是电影教育的层次还有待提升,目前云南和广西的高校均设有电影方面的硕士点,可以开展硕士研究生层次的电影教育,但还没有戏剧影视学博士点,这对学科发展和电影教育层次的提升会造成很大的障碍。再次是电影教育整体实力还不够强,在教学科研成果产出、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等方面,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四、展望未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教育事业前瞻
随着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对电影人才的需求在短期内还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冈仁波齐》《米花之味》《撞死了一只羊》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市场上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也会越来越活跃,对边疆民族地区电影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展望未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教育事业仍大有可为。
第一,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可进一步拓展电影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更多的电影方面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更为完备的电影教育学科体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电影人才。同时,要尽快提升电影学科的层次、实现戏剧影视学博士点的建设,培养博士层次的电影专业人才。
第二,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积极开展电影教育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云南和广西有着地理上的先天优势,相关高校可以与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电影产业发展良好的东南亚国家开展包括学术交流、访学、联合培养等在内的电影教育交流与合作。
第三,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可积极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2018年12月,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用3到5年时间在全国基本普及中小学影视教育。这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教育事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基础薄弱,相关工作的开展有相当的挑战性,但同时,对教育行政部门和电影教育机构来说,又是很好的大力开展电影教育的机会。相关高校可以在中小学影视教育领域谋篇布局,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在推动电影基础教育普及工作的同时,也能有效促进高校影视学科的发展。
此外,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在高端电影人才的引进方面,也需要下功夫。在我国,艺术类高学历的高端人才一直较为紧缺,电影学科亦是如此。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相对落后,要吸引高端人才,确实不易。但只要配套条件到位,发展机会足够吸引人才,电影领域的高端人才引进也非难事。只有引进足够多的高端和领军人才,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教育尤其是电影高等教育才可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结语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艰难起步,到改革开放后的阔步前行,再到新世纪以来的飞速发展,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低到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和社会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未来,在教育工作者和电影从业者的努力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教育事业将迎来更快更好的发展,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电影事业也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