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光云影共徘徊
—— 序刘丽莹散文集《一条河与一座城》

2019-11-15

海燕 2019年8期
关键词:辽河散文土地

摆在案头的刘丽莹散文集文稿,洋洋洒洒近十六万字,我差不多是一气呵成,通篇卒读的。掩卷沉思,眼前浮现的是辽河两岸波光潋滟,旖旎妙曼的湿地风光:鸥鸟翔集,橹声咿呀,云影婆娑;苍茫无垠的芦苇荡,灿若明霞的红海滩;氤氲着湿气的春风,天籁般的在耳畔喁喁述说着这片神奇土地的前世今生……书中写到的地方,我都去过,作者那隽永的、灵秀的、浸润了湿漉漉生命气息的文字,与我的回忆交织在一起,让许多过往的生命片断,又鲜活地重现,一股温馨、缠绵、感叹之情,不禁在心中油然而生。

“河是辽河,城是盘锦;河是城之乳,城是河之珠。”“在辽河边长大的人,习惯把辽河只称为‘河’,就因了他们一落地尘世,便听着辽河潺潺的水声长大,几十年,甚至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出这河的臂弯。”作品开篇,就以其深沉灵动的笔触,揭示出一条河与一座城,以及临河而居的人密不可分的关系。依我对刘丽莹的了解,她自幼出生在辽河岸边,在这里度过了甜美多彩的童稚时代。长大成人,嫁与夫家,依然临河而居,只是朝辽河下游又推移了七八十里路。这里的风土人情,流传千古的美丽传说,刘丽莹都耳熟能详,如数家珍。于是,她在“河与城”及“西大园忆旧”中,向读者娓娓地诉说了千百年来,这条河连同活跃在河两岸的人们出神入化的前尘往事,笔笔有宗,让人悠然神往。散文是与人的心性距离最近的文体,是作家人格的再现,因此真情实感是散文的生命,丽莹文字的可贵之处正在这里。行文中,她援引大量的史料和通俗传说为基础,却并没有止于史志性的言说与考证。而是以足够的清醒,抒情说理,让自己的真情实感既可观又明达地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坦诚地托示给读者,由此凸显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与智慧的光芒。如,在引证大量史料诉说辽河三角洲这片土地的形成过程之后,她写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先民留下的习惯。上溯到明清两代,先民们或为戍边移民,或因逃难闯关,远涉他乡到此,垦荒渔猎,开田辟地,在苍莽莽的南大荒,将每一滴血和汗都洒给了这片广袤的土地和丰美的水草,当年留下的农垦精神,至今犹在辽河的每一朵浪花里放射着光芒。”还有,在《沙岭大集》一文中,作者深情地写道:“沙岭大集,如同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他斜倚辽河,脚踏明、清两代潮头,苍老的远眺边墙古道。纪念碑、陈列馆、烈士陵园、真武庙……像古代的编钟,演奏着古镇的昔日沧桑。历史不可复制,昨日的尘烟已消逝在古镇远方,但土地还在,河流还在,千百年来,不懈追索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日夜,将那些令人唏嘘的过往,沉积在脚下的土地,发酵成博大与宽容,坚守与刚强。”字里行间,丽莹是在用一颗真诚和富于同情的心来感受世界,赞叹远方的壮丽,发现身旁的幽美,从而感悟人生,触摸某些飘忽的真谛。类似这样触景生情的表述,在作品中不胜枚举。

真正好的散文应该是亲近自然的,它如同是土地上的作物,饱含着阳光和泥土的芳香。从这个意义上讲,写好散文,必须植根泥土,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哪怕是细小的,却带有普通意义的生活元素,丽莹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可贵的努力。她生于乡野,长于乡野,得益于乡野对她长年的浸润和熏陶,从而练就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因此她笔下的文字自然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面对盘锦这片土地上120多万亩芦苇荡,她深情写道:“其实,茫茫的芦苇荡,就是大自然中一部经典的物语,它的深重与奥秘让人永远读不透。”“在浩渺的大自然中,人和其他物种一样,都是自然之子,人类和他们收割的芦苇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自然的眼里,人和芦苇看起来都是卑微而脆弱的,但是无论在怎么恶劣的环境里,都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读作家的作品,同时也是在读作家本人,读着读着,字里行间便会出现作者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连同整个心灵世界都毕现无余。此番读着《一条河与一座城》,时常想起刚刚结识刘丽莹时的情景。十多年前,我在参与编辑文学期刊《红海滩》稿件时,初次接触她的散文作品,立刻感觉主题与意象多有独特的视角,文采辞情也有较丰厚的底蕴。后来了解到她是一位中学的语文教师,因教务繁忙,较少参加盘锦作协组织的文学活动。直至她参与了所在地区文联、作协的诸多工作与活动,见面的机会才渐多起来。初见时的印象,她是位知性、文雅、对生活充满爱心,又很内敛的文学青年。记得一次我与几位文友同去一个叫“绿水湾”的景区采风,丽莹也在其中,感觉她十分善于捕捉生活中那些向善向美的细节。那天在景区,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自己四五岁的女儿在河岸边的花丛中嬉戏,我发现丽莹善意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他们。蝶舞蜂喧,花光照人之际,那位年轻的母亲亲昵地招呼女儿:“宝宝,快看风景呀!”“妈妈,风景在哪里啊?什么是风景呀?”女儿这稚气的发问,竟让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这样简单细小的一幕,立刻让我心有戚戚。而此刻我注意到,丽莹已经轻轻走到母女俩身旁,搂着小女孩慢声细语地说着什么——丽莹以自己聪慧的敏感,确定无疑地把生活中这细小的一幕收入到了自己记忆的底片。我笃信,多年来,正由于她把自己植根于深爱的这片土地,才会把这里的真善美尽收眼底,再经过精益求精的有机转合,使得《一条河与一座城》这部作品中,林林总总的生活场景那么鲜活如初;“大辽河畔浪跷人”花样翻新的“绝活”那么惟妙惟肖;渔雁小镇二界沟的“渔家号子”那么声声入耳……

多年的阅读经历让我有种朦胧的体味,即读女性文章,尤其是读较为熟悉的女作家文章时,总令我有“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感觉。就《一条河与一座城》而言,这首先源于作品结构上的奇思妙想。盘锦地处辽河入海口,地域面积占辽河三角洲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史上就有“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之誉。丰腴富庶的土地足可以让有胆有识的作家去“倒倾鲛室泻琼瑰”了。但是写什么?怎样写?想必丽莹也曾夙夜思忖。经她慧眼识“珠”,终于亮出了《一条河与一座城市》之中的珠光宝气:芦苇荡、红海滩、丹顶鹤;田庄台、沙岭、渔雁等临河小镇;浪跷人、辽河人家、百年稻作……其中既有自然的馈赠,又有人文的积淀。丽莹将这些“珠”宝,以纤细的文思和静谧的心境串聚起来,终于形成了一件珠光闪烁的项链展示于众。大跨度的时空辐射,缤纷摇曳的艺术触须,牵引出浸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信息的社会场景与人物光影,让读者经受了一次辽河口乡土精神的洗礼。

文采是散文一种不可或缺的美。提炼散文美的语言,必须做到情韵美、音韵美、语境美,在这方面刘丽莹也是做足了功课的。她写春风:“春风是一把剪刀,一剪一剪的下去,绷紧的河面、土地被剪断了捆绑的绳索,一下子松软起来,流水悠然重现。”她写蒲笋:“蒲笋一长出来,就像窈窕娇贵女子,对环境绝不将就,只生长于水清润泽的河岸。”她写辽河岸边的人家:“这就是辽河人家,普普通通的农人,却又是地地道道的美食家,更是生活的智者。他们都是辽河岸的一棵蒲草,一株芦苇,共同守望辽河,创造生活,将生活不经意地活成了辽河文化。”……如此生动、鲜活、凝练的语言,读来如闻其声,如入其境。既是作者自己生活中的亲身体验,也是读者似曾有过的经历,曾经流连过,又被作者的描绘唤醒了的美好回忆。

散文,是社会生活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也是作家人生道路永远的风景。《一条河与一座城》是丽莹自晨徂夕,宵衣旰食写就的第一部散文集。应邀为她撰写这篇序文之时,倏忽想起千余年前朱熹老夫子的一首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丽莹年愈不惑,正值韶光年华,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世事沧桑的感怀,人生体验的解悟;也有像其他年轻女作家作品那样,盈溢着浪漫情怀和细腻笔触的亲情。切望她能在现有基础上对意蕴深度做进一步开掘,使作品不断提升档次。散文创作是一种表达生命体验和内心情感,充满主观色彩的文学样式,更需不断增加“源头活水”。相信刘丽莹定会让自己的作品进入新的境域,攀上新的高峰,更充分地去展示自己文学艺术的魅力。

猜你喜欢

辽河散文土地
辽河口
我爱这土地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倾听
辽河文讯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基于ELM算法的辽河沈阳段水污染评价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