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程发展趋势漫谈
2019-11-14杨晓东
杨晓东
【摘 要】随着中学地理教育在实际生活、国民经济、国民素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研究中学地理课程发展趋势对有效实施中学地理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程;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285-02
一、中学地理课程向生活化方向发展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地理课程要“培养会科学生活的公民”是国家地理课程发展的最终目标之一,是提高全民生活质量,提高全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基础性教育,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课程。
中学地理课程发展要求学生从地理课程中学会分析各种地理现象,懂得各种地理背景下的不同的生活形式,科学对待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下所形成的人文地理现象。地理课程生活化方向发展还体现在学生通过地理课程学习进一步科学化生活。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部分课程要求,根据“经纬度”的学习,指导学生生活中正确使用时间、时刻,懂得世界不同时区的时间差,为自己、他人的出行提供便利;懂得经纬网的定位功能,地理位置的唯一性,了解到生活中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轮船,在辽阔天空中翱翔的飞机都是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的。根据“地图”的学习,指导学生生活中对各种地图的正确使用:政区图、交通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工业图、农业图等等,根据需要合理选择适当的比例尺;根据“海陆变迁”知识:懂得当地的板块位置及板块的运动特点,做好应急防范御案,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四川等尤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天气与气候”更是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入手,联系天气对我们的影响;“人口与人种”紧密联系生活,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吃饭、就业、住房、上学、环境、社会秩序等)都是现实生活学生必须经历和熟知的,现在和未来都必须面对的。“语言、聚落”体现在交流方式和居住地上,这部分来源于现实生活,對于“聚落”学生完全可以用现实实例说明聚落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可见中学地理课程在:正确使用时间、正确判断方向、合理运用地图、根据气候和天气情况科学安排生活、语言表达、人口问题、交通问题、就业问题、环境问题、聚落特色、气象与地质灾害的预防、工、农业区位的选择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充分体现。我们在中学地理课程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以“生活地理”为重点,有效帮助学生总结生活经验,解决生活问题,提高适应社会和生活的能力,继而创造美好的生活。
二、中学地理课程向研究性发展
中学地理课程根本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宗旨,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掌握的同时,更要把探究能力和探究态度的培养作为重点;中学地理课程提出要因地制宜,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分析、论证,指导学生在自主性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和利用各个层次的地理知识,同时获得广泛的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经验,继而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具有开放性、社会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初中地理研究性课程体现在,充分结合地理课程,根据自己的生活区域在地理位置、地形、天气、气候、住房、道路、交通、工业、农业、商贸、金融、文教、环境、旅游、就业等进行调查与研究;高中地理研究性课程体现在,对区域某方面的存在、发生、发展、治理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提出论证、合理化建议,解决措施,如:垃圾处理、人口老龄化、区域发展规划、产业转型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实施研究。所以在中学地理课程设置中研究性特点越来越明显,尤其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表现得更加显著。
在湘教版高中课程“必修一”部分,在每一节的课堂和课后都有
明显的研究性课程的设置。
比如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观察月相”课后研究性课程设置如下:
1.选择观察场地——自我、小组探究
2.了解当地每天月亮出没的大体时间(也可由老师提供),在不影响正常休息的前提下,逐日制定观察计划——自我、小组探究
3.逐日逐次观察并记录月亮在天空的方位、地平高度和亮度凸出方向绘制观察是的月相草图,并记录下次观察的农历日期、时间及其他情况——自我、小组探究
4.将你观察记录整理成表格形式,向全部同学展示——全班探究
5.与同学一起交流在活动中你感到最容易和最困难的地方,以及你的惊奇发现——总体总结提高
这样的研究性课程设置给了学生研究性学习很好的模板,能激励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自我,学生之间进行学习和交流,各抒己见,百家争鸣。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地理研究方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教师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做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在湘教版高中课程必修一部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课后研究性课程设置:调查当地的一家工矿企业(如造纸厂、电镀厂、水泥厂、钢铁厂等)。分析其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情况,讨论该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有效地把课堂研究性课程向校外延伸,强化学生“研究意识”,清晰地要求学习者要形成“发现问题(自我探究)——提出问题(自我质疑)——解决问题(合作探究)——发现新问题(知识再生成)。激励学生把研究性课程带出课堂,走向社会。学会关注身边有关地理重大问题,了解社会有关部门对问题的见解,积极参与问题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流等。
中学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充分体现了现代中学地理教育特征:创造性、发展性、实践性、综合性、实效性,对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和区域科学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中学地理课程向环境化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生态环境观是当前的一大热点,也是地理教育中要贯彻的思想原则。因此地理课程中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使学生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地球是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与之相应的也是全球性的问题,每个公民应该树立这种意识;使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在城市开发建设和保护环境之间应该要保持平衡。使学生形成环境道德,环境的保护需需要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使学生形成资源道德的意识,有限的资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减少浪费,加强保护。
参考文献
[1]刘艳.近8年地理高考能力考查的变化——以全国卷Ⅰ地理部分为例[J].地理教育,2010年03期.
[2]王民,何亚琼.英国《地理教师手册》介绍及简评[J].地理教育,2010年03期.
[3]杨亭,陈诗越.论地理教学中学生低碳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