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以真挚淳朴的感情为民爱民
2019-11-14周刚
周刚
在博大精深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我们始终能够深切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
淳朴感情,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树牢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他在梁家河的七年间,始终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当成人民的一分子,与群众打成一片。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中,真切体悟到了群众的需求与期盼,从群众中汲取了深厚的精神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牢群众观点、践行为民宗旨,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从人民当中汲取智慧、拓展思路,时时自省、自重、自警、自励,处处慎独、慎微、慎权、慎欲,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就明确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4年2月,他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采访时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在全面深化改革這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人民立场,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去谋划工作。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始终制定符合人民实际利益需求的方针政策,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攻坚,解决实际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常怀为民之心。仁动于天,厚植于心。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带着深厚的人民情结投入工作,时刻把人民冷暖放在首位。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引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阐述为民之心。在正定三年多,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的200多个村子。走基层、唠家常、察民情,踏访革命圣地、慰问老区人民,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与民相连、与民相亲、与民同忧、与民同乐的为民爱民情结。民生问题无小事,人民利益大于天。牢固树立共产党人的为民之心,就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当好公仆,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不变的感情。
质朴言行,彰显人民领袖风范
言必求实,以行证言。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身率亲行,展示出人民领袖的风范。
平语近人,亲民爱民。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人生阅历,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真诚坦率、平实生动的讲话风格。比如,“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等。他用“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用“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要求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在山西赵家洼村考察,当他得知68岁的王三女比他大时,亲切称呼“大姐”。一年一度的新年贺词更是真情流露、温暖人心:“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大家辛苦了。”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质朴话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彻到我们改革开放事业的方方面面,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盼群众所盼,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政绩,向人民交出满意答卷,谱写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身体力行,敬民为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人民”二字达203次。群众在他心中有着最重的分量,基层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在福建宁德,在他亲自推动下,干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蔚然成风。在福州,他亲力亲为推动实行“一栋楼”审批,践行服务人民“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贫困山区,大别山、太行山、井冈山等革命老区,边关哨所、连队营房、田头车间,每一处都有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质朴言行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理念。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牢看齐意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甘当人民幸福“铺路石”、乐做人民困难的“开路人”。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将无我的担当和不负人民的情怀,贯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全部实践。“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必须坚定不移“打虎”“拍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美丽中国……每一项治国理政方略,都致力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为民意识和历史担当。作为党员干部,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无我”精神,把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党的事业忠诚一以贯之、持之以恒,说百姓话、解百姓忧、谋百姓福,将党的工作落到实处,将党的事业推向前进,团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俭朴作风,秉承共产党人本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条件,是我们党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更是我们党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全党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俭朴之风融入习惯养成。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将俭朴之风诺之践之,给全党全国人民作出了表率。他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实际工作中,他在河北调研吃大盆菜,自己掏钱为梁家河的乡亲们购买年货,在老支书家里吃一顿农家饭又执意交上餐费……彰显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务实俭朴作风和勤廉政治本色。事以艰苦奋斗而兴,人以艰苦奋斗而立。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用心想事、激情干事、俭朴办事,做廉洁自律的表率、勤政为民的表率、戒奢尚俭的表率。
俭朴之风融入家风淬炼。习近平总书记对好家风的重视,始终如一。他曾在给父亲习仲勋的一封拜寿信中写道:一学父亲做人;二学父亲做事;三学父亲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著追求;四学父亲的赤子情怀;五学父亲的俭朴生活。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因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家风与党风、政风紧密相连。作为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红色家风,继承和弘扬优良家风,做良好家风的传承人、带头人,使向上、向好、向善的家庭风气蔚然成风。
俭朴之风融入为政之道。习近平总书记言出必诺,政出必行。党的十八大召开不到一个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党风政风好转带动民风社风转变。在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不封路、不封园,不清场闭馆、减少陪同人员,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他提倡说真话、道实情,真诚面对人民群众,关心体贴百姓安危冷暖、衣食住行,与人民心连心,表现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和炽热的为民情怀。人民是党执政的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党员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只有人民,才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要始终坚守为政之道,崇廉尚俭、俭朴为民。
(作者系山西阳泉煤业集团公司党委常委、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