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要强化“两个意识”
2019-11-14李玉山
李玉山
近兩年,“宏大话题”几乎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趋势,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世纪宝宝中国梦”材料作文、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命题作文,2019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青年与国家”材料作文、天津卷“爱国情怀”材料作文等,无一不是“宏大话题”。不过,从考场实际答题情况看,面对这些“宏大话题”,重复书本或媒体的话语、为现成的论述“背书”,是为数不少的考生写作的共性缺失。那么,面对“宏大话题”,怎样才能获得高分呢?笔者认为,考生在写作时要强化“两个意识”。
一是“读者意识”,即要考虑文章是写给谁看的。这个“谁”就是在文章所谈的话题上可能存有思想认识误区,可能有困惑不解之处,或者心理上有所纠结的人。写作时,要把这个“谁”当作读或听的对象,让其在读了这篇文章或听了考生的言说后,认识与心理上的问题得以解决,困惑得以消除,然后以饱满的精神、正确的态度、恰当的行为投入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去。2019年高考天津卷作文试题以“爱国情怀”为主题,选择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三人的言论,较为立体地揭示了“个人”与“国家”的内在逻辑关系,要求考生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考生在动笔前就要想一想,关于“个人”与“国家”在当今社会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如理想缺失、精神虚无、社会责任感淡化、道德价值观不断被冲击、为了名利不择手段、关键时刻畏首畏尾袖手旁观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就其中的某一点或相关联的几点,或条分缕析,或由表及里,或由果溯因地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给出对策。这样才能写出具体透彻、针对性强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才会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是“角色意识”。同样的话题,在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立场的人笔下,绝对是面貌各异、情态不同的。这是“角色”使然。仍以2019年高考天津卷作文试题为例。考生在动笔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是个中学生;再具体些,“我”是一个即将升入大学或走向社会的考生,是一个“准成年人”。谈爱国,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谈“我以我血荐轩辕”,一般情况下,应该是从这个年龄段的人的立场出发,阐释如何将一腔热血献给时代、献给国家,要写出“我”的独到认识与具体思考。不是喊口号,而是必须讲清楚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而且必须与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的思维相合,话说得太大、太套路化,给人的感觉就“假大空”了,自然难以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