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画诉情

2019-11-14应裕雯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4期
关键词:遗民隐士水墨画

应裕雯

【摘 要】朱耷又名八大山人,是我国艺术史上一颗耀眼而璀璨的明珠,在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形成水墨画独特的“真”情。本文就朱耷在《安晚帖》中融入的道家、禅宗、遗民真性情的淋漓尽致的流露做一浅谈。

【关键词】遗民;水墨画;黑白;隐士;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139-01

一、生平简介和《安晚帖》的创作背景

八大山人(约1626年—约1705年),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朱耷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朱耷的父祖都善书画,因此他从小就受到艺术陶冶。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弱冠为诸生。明亡以后,他抱着对清王朝不满的态度,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时年二十三岁。后隐居进贤县介冈及永丰县睦冈等地。顺治末年,当他三十六岁时归南昌,回到青云谱(青云圃)道院,花了六、七年时间,才使这坐道院初具规模,并在这里过着“一衲无余”与“吾侣徙耕田凿井”的劳动生活。他想把这里造成一块世外桃源,以求达到他向来“欲觅一个自在场头”的愿望。但这个“自在场头”毕竟是建立在清王朝统治之下,“门外不必来车马”是不可能的。后来自筑陋室,名“寤歌草堂”。晚年生活孤苦,在此情境下创作了惊世名作《安晚帖》,画中真实再现了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朱耷在这个草堂孤寂贫寒地度过了晚年。

二、遗民身份、没落贵族情绪

由于朱耷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怪怪奇奇的变形画来表现。例如他所画的鱼和鸟,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倾是而非。特别是那对眼睛,有时是个椭圆形,都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看的鱼、鸟的眼睛,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上图中我们看到画中只用水墨表现了一条鳜鱼,这条鱼的最大的特色就是白眼向人。自满清立朝,他有一腔国恨家仇,不得不隐姓埋名以避杀身之祸。他画的这幅画,鳜鱼孤寂冷清且有点僵直,停住在深水中,鱼眼向上翻,白多青少;鱼嘴张而不语,一腔痛苦和愤懑可向谁言?朱耷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的反清复国思想。“他这个明代宗室子孙,之所以成了和尚,后来又去当道士,除了被满清政府的不容无奈之举之外,还有作为皇室子孙对亡国的遗民情节。

三、佛门净土、禅宗哲学情绪

众所周知,大苦难必须用大智慧来化解。在大明朝国破家亡之初,朱耷皈依了佛门,借佛教思想来安顿他那战栗惊恐的灵魂:在朱耷患癫疾被迫离开佛门,精神上极为痛苦之际,佛又是他最重要的精神依靠。他用禅宗的无念心法和关于“空”的智慧化解了心中的痛苦,他的晚年艺术也因而呈现幽冷孤寂的独特魅力。“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是朱耷晚年杰作《安晚帖》中所提诗句,此句道出朱耷的思想境界。朱耷明白,只有海涵一切、空明广阔的心灵,才能映照出无无边的晚霞,才能看到更加美丽的风景。朱耷以诗诉情,表达自己内心对禅宗哲学理解,“空”的智慧渐渐融化他心灵深处的国仇家恨。禅宗认为,一切有办法,皆如梦幻泡影,都是虛实、幻而不真的。禅宗的“空”观强调的就是不要沾滞、执着于世界的表象,应当关注自我生命的真实感受。过去的荣耀也好,富贵也罢;欢乐也好,痛苦也罢,全都是些妄想,只有超越妄念才能直指本真,从而发现生命的真实。不执念与过往,放空,是禅学对朱耷最好的慰藉。

四、返璞归真、道家至简情绪

朱耷在《安晚帖》中的艺术真可谓是简约至极。所说的“简”,顾名思义就是简单、少。但是从朱耷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绘画之“简”的真正含义是要用最少的笔墨来表达内心最丰富的思想情感。是空灵,静虚的道家智慧,朱耷深悟“简”的妙谛,他把无穷境界蕴于简之中,虽然只是一石一鸟,然而千岩万壑亦不能过之。在中国画里,简到极致就是“空白”。我认为,朱耷晚年的绘画作品,最妙的地方就是他对画面空白的处理,是真正的“无画处皆成妙境”。朱耷题诗去:“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大片的空白给人以寂静、幽暗的一池湖水。老子的“真”就是“道”的自然存在形式,就是事物的“朴”,反应在作品中的情感必须发自内心,表现在作品的形式就是朴素、简约。崇尚自然、淡泊和朴素的老庄美学对朱耷绘画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也正是朱耷对“真”的追求,在他的画面里没有华丽、鲜艳色彩的装饰却显得鲜活而生动,从而产生安晚帖中极简的画风。

朱耷是一个鲜活而生动的生命,他集一生的坎坷情感汇聚成晚期的绘画思想,《安晚帖》中极简、极空、极愤懑的情感交织杂糅。关注真实的生命体验,朱耷追求无依无傍、不沾不系的孤独精神。所以,朱耷所创作的《安晚帖》是一个独立高标的经典永恒作品。

参考文献

[1]贺存锋.《道家思想对八大山人花鸟画“简约”的影响.

[2]闫春英.《真空妙有——八大山人的禅宗思想渊源》.

[3]邱才桢.《临河序》与八大山人晚年书风的转型.

猜你喜欢

遗民隐士水墨画
牡 丹 (水墨画)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寻访竹林隐士
安静的水墨画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隐士的文艺范儿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蒙元时期金遗民研究——以金遗民的地域特性为中心
论明遗民姜埰及其《自著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