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灯

2019-11-14孔小波

求学·素材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黄灯绿灯红灯

孔小波

原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分)

有人把黄灯当成警示,有人把黄灯当成“机遇”,有人无视黄灯的存在。个人、团体、社会、国家等都可能亮起黄灯。

黄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譬喻性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核心意象是“黄灯”。要想写好此次作文,必须准确理解“黄灯”的概念,明晰“黄灯”的隐喻含义,阐释“黄灯”的硬核内涵。

“黄灯”是一种交通信号灯,绿灯即将结束时,会持续闪烁三秒,然后变为黄灯,黄灯再亮三秒,跳成红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条规定:“交通信号灯由红灯、绿灯、黄灯组成。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可见,黄灯与红灯、绿灯的功能并不相同,红灯、绿灯是明确地禁止通行或准许通行,黄灯相对柔和一些,介于可通行与不可通行之间,如果车辆已经超出停止线,则可继续通行;反之,则应停止通行。黄灯承担的最重要职责是提醒来往车辆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它的法律含义是“警示”。实际生活中,往往很难界定车辆是否超越停止线,因此,部分人无视黄灯的存在,直接行驶;有的人甚至将黄灯视为一种“机遇”,抢灯行驶。

考察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驾驶现象,试题材料列举了对待“黄灯”的三种态度:当成警示、当成“机遇”和无视存在。把“黄灯”当成警示的人,对危险行为能够及时止步,是一种悬崖勒马式的觉醒与自控;把“黄灯”当成“机遇”的人,自以为抢得先机,实则留下极大的安全隐患,是一种投机与冒险;无视“黄灯”存在的人,是一种盲目自大与我行我素。

根据材料的第一句话,从现实生活中对待“黄灯”的具体行径出发,对比几种对待“黄灯”的态度,深入分析乱闯黄灯的侥幸心理和规则意识缺失的可能成因,进而由实及虚、由浅入深地阐释对待人生中各种警示的正确态度,既写实际的“黄灯”,又道出“黄灯”的象征意义,是较为可取的写作路径。材料中的第二句话,扩展了“黄灯”出现的范围,考生如果能从个体层面联想到团体、社会、国家的层面,则可以有效提升文章的立意深度,大力提振文章的整体格局。

概言之,“黄灯”代表着善意的提醒与警示,我们可以围绕行车驾驶、个人信用、自然环境、城市建设、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论述如何对待这些警示,如果能够从个体、集体、国家等不同层面论述对待警示的不同态度及做法,将会使文章呈现出更为开阔的写作视野。

需要提醒的是,本道题和“主角”“勇气”等核心概念式的题目同中有异,相同的是材料都聚焦一个核心概念,需要围绕某个核心概念展开写作;不同的是,“黄灯”具有比喻义,与“主角”“勇气”等存在本质的区别,需要挖掘“黄灯”的抽象内涵。有的文章通篇黄灯,却不道明“黄灯”的内涵,用比喻解释比喻;有的文章处处黄灯,却无一处点亮,让人茫然不解。虽然题目中存在“黄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的表述,但需要注意,“联想与思考”应该基于材料的限制而并非完全放开。

习作展示

亮起心中的黄灯

毛政烨

红灯之下,一切侥幸都将受到严惩;绿灯则一往向前,畅通无阻。黄灯介于红与绿、止与行之间,但它绝不应被忽视,更谈不上是一种“机遇”——给司机留下猛踩油门的最后一秒钟。黄灯扮演着警钟的角色,同时也是围起禁区的警戒线。

心中常亮一盏黄灯,虽可不必像红绿灯那般对立鲜明,但一定要是一架道德的天平,让人树立起内心的道德法则,使人时刻保持警示的自觉。

开篇比较红绿黄三种灯的差异性,提出“心中常亮一盏黄灯”的观点。开门见山,观点明确,在比较中自然地引出观点。

司马迁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是极易受利益驱使的动物,很少会像陶渊明先生那般“不为五斗米折腰”。因此,我们需要亮起心中的黄灯。只有这样,在利益大餐杂然而陈时,我们才能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被利益拐走灵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如周国平所说:“一个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心中的黄灯使人牢记自己的红线,并能涤荡人的心灵,洁净人的灵魂。

在心中点亮黄灯的人品格高尚,而给黄灯蒙上灯罩的人会越发卑劣。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熄灭一盏黄灯,便有一个人被利益和欲望所侵蚀。如此,一个社会,甚至一个民族都将失去灵魂。帕斯卡尔说:“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好比一座没有祭坛的神庙。”祭坛于神庙是道德,是灵魂,是心脏。一个民族的黄灯熄灭了,便成了乌烟瘴气的市場。

观当今社会,丢了黄灯的人屡见不鲜。多少司机“闯黄灯”酿成惨剧,多少商家明知食品造假却照卖不误,多少官员拜倒在金钱之下从而肆意妄为。这是一种“文化孤独”的体现。假如心中的黄灯亮起能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文化,这些社会毒瘤将不复存在。

中间部分论证黄灯的意义以及对待黄灯的态度,引用周国平、帕斯卡尔等人的名言,论据较丰富,但整体论证上层次不清晰,正面阐述与反面论证交织在一起,论证不够深入。有些地方因果关系太突兀,缺少过渡,使得结论和论据之间缺少有效推理。

周国平曾阐述“精神贵族”的含义,这个词语曾用来形容那些自命不凡的没落贵族阶级,他们渴望有一天重回高贵的地位。而现在,这个词更具有现实意义。那些亮起心中黄灯的人,时刻保持警示的自觉,的确可以被称为“精神贵族”。

此处借用“精神贵族”这个概念,运用在心中常亮起黄灯的人身上,是一个较好的界定,也是本文的亮点。

做一个“精神贵族”,在内心时刻保持警示的自觉,在这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让内心的黄灯持续放光。

【点评】

结尾续接上文,发出号召,简洁鲜明,也照应开头,结构完整。

文章观点正确,切合题意,论据也较为丰富。语言通顺,但语言的驾驭能力稍显薄弱。基础等级给32分。文章论证手段多样,能够完成观点的论证,但有些地方论证衔接欠佳,论证的严密性不足,观点和材料之间的推导不充分,论证的层递性和深入性不够。发展等级给15分。全文得47分,属二类上。

不可或缺的那抹黄

黄梓欣

余光中曾引“猛虎细嗅蔷薇”为象征诗派中的最佳,究其原因,他这样写道,它说出了生命之中两种本质的相对,又阐明了两者的统一和调和。

开篇由名言中的“猛虎”“蔷薇”两种事物自然引出“红”“绿”两种灯光,为下文点明“黄灯”的功能作铺垫。切入口佳,文学味浓。

我以为,红绿灯也有点这相克相生的味道,其中纽带便是那黄灯。红灯,急刹骤停,勒令禁止通行;绿灯,忽而疾驰,扬尘而去,而黄灯恰似两者的调和产物,非行非止,可以缓步于斑马线前,在绿与红,动与静,猛虎与蔷薇,苍鹰与驯羊,晓风残月和大江东去中得一个安静的位置。

比较论述红绿黄三种信号灯的差别,点出黄灯的地位,表明黄灯的缓冲作用。

可这安静的位置却不能久留,事实上它只有那么短短的几秒,稍纵即逝。于是,有些人对这黄灯不以为意,无视它的存在,叫嚣着调高车速呼啸而过,稍不留神便落得车毁人亡的惨痛结局。像明士张岱前十几年放浪形骸的人生,他不持父业而沉溺于游冶之地,茶淫橘虐,整日任凭自己的心性挥霍无度,而不知抽离片刻、安静片刻,以回顾自己数十年生命疾驰而不知休止所带来的得与失,警示自省被全然抛之脑后,最终落得“五十年来终成一梦”的下场。

因而,在这黄灯时刻,不比红灯有严令禁止穿越的指示,也必须要葆有个人的自觉自省意识,将其当作一次警示,回望过去的脚步,调整那些或偏或倚的足迹,重新出发。

菲茨杰拉德言:“当一个人不再痛苦的时候,他就会变得平庸可耻,像我忘记你那样忘记我,不再才华横溢。”一次短暂的黄灯,或许阻碍了你一贯前行顺畅的步伐,是春风得意的人生中的一块绊脚石,一次棒喝,一次警示,甚至可以说是一次小小的痛苦,但这小小的痛苦却可以帮助发热的头脑挣脱只为追名逐利的惯性,让你不再徜佯于无边无际的热闹世界,而是清晰明了地确定下一站前进的方向,重回菲茨杰拉德所言的“才华横溢”。

正反对比分析,先反面列举张岱无视“黄灯”警示的后果,再正面阐述“黄灯”存在的价值,一反一正,突出“黄灯”对个体的重要性。

个人会被亮起黄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历史进程中亦会经历反思、暂停、重构的阶段。我想巴金的黄灯时刻,应是出版《随想录》的年迈时光。他停下脚步,勇于用利刃剌破民族脊梁上的脓疮,抛弃一路走来脚下的鲜花和荣誉。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黄灯时刻,更是中華民族一次崭新面貌的再塑,是绿与红之间的一次调整与再出发。

由个体延及民族,以巴金的反思作为民族反思的代表,表明民族发展过程中面对“黄灯”警示的态度,推进了思考的深度。

非行非止,可以缓步于斑马线前寻到红与绿之间安静的一个位置。黄灯时刻,虽须臾,但可容纳广阔天地于其间。

结尾照应开篇,回扣观点,强调“黄灯”的重要意义。简洁明了,收束自然。

【点评】

文章切合题意,对“黄灯”内涵的理解准确透彻,对待“黄灯”的态度端正明确,语言成熟,表达规范,基础等级给39分。文章论据丰富充实,论证方法多元,结构完整有序,说理步步为营,具有良好的论证逻辑性,是一篇规范成熟的议论文佳作,发展等级给19分。全文得58分,属一类上。

猜你喜欢

黄灯绿灯红灯
为什么红灯停,绿灯行
红灯笼
红灯停,绿灯行
红灯变堵“墙”
还有94分
一根线,两种罚
闯黄灯现象回潮
红灯与绿灯
红灯你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