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育之我见
2019-11-14谈靖
谈靖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我们面对的是一群3-6岁的孩子,他们以形象思维、单向思维为主,如果我们在教学时,不注重有效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幼儿产生枯燥乏味、似懂非懂的感觉。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情境性与游戏化,让孩子在操作中感受物体的数、量、形,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一、在情境中学数学
幼儿园的教学情境是教师为教学活动设计或设置的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的,能使幼儿置身其中的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我们都知道情境教学在语言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我觉得情境教学对于数学教学活动同样不可或缺。在情境教学中,让孩子们置身于老师事先预设的场景中,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中班活动《小兔采蘑菇》,主要让孩子们学习认识数字8,并理解数字的含义。我事先准备好《小兔采蘑菇》的PPT场景画面和欢快的音乐。活动一开始,伴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小兔子们在草地上采蘑菇的画面鲜活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仿佛置身其中,注意力自然 下子被吸引过来,紧接着,教师进行情境语言提问:“一共有几只小灰兔在草地上采蘑菇?”“又来了一只小白兔,现在一共有几只小兔子在草地上采蘑菇?”整节活动,娓娓道来,孩子轻松掌握知识。可见,情境教学在数学活动中也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二、在游戏中学数学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四条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它是孩子最重要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所以,我们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寄予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从而让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量、形,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比如:中班《认识整点》时,在活动中设置了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活动前为孩子们准备好一个可以活动的彩色纸质闹钟,在游戏时候,幼儿说口令:“老狼老狼几点了”,教师播动闹钟上面的时针和分针,停留在几点,教师就回答是几点,最后如果调到12点了,孩子需要迅速趴下,否则老狼就会过来抓到他们并且假装把他们吃掉。这样在游戏中学习内容,孩子们兴趣非常高,不知不觉掌握了整点的概念,且会认识钟表。
三、在操作中学数学
在安少版《教师指导用书》指导要点第二条中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材料,供幼儿去动手动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当然,提供的材料,不一定都要老师一个人事先准备好。这些材料可以是自制的,如:纸杯电话、粗粗细细的纸筒等;也可以是和师生一起收集的废日物品和自然物,如:小石子,可以用来学习数数;各种纽扣、豆豆,可以用来学习分类;瓶盖、珠子,可以用来学习相邻数。多样化的材料,激发了幼儿动手操作的愿望。又如:中班孩子学习按颜色、形状分类时,老师准备了各种各样不同颜色、形状的玩具、卡纸,使幼儿在反复的动手操作中学会了分类。再如:为了巩固对形状的認识,老师设计了“小动物吃饼干”的游戏,根据小动物嘴巴的形状给他们喂不同形状的饼干。让幼儿把三角形饼干喂给小青蛙吃,把圆形饼干喂给小猫吃,把长方形饼干喂给小熊吃。正是在这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孩子们亲近了数学,喜欢上了数学。
四、在日常生活中,巩固数学知识
在《教师指导用书》科学的教育内容与要求里,我们不难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周围常见的事物,发现事物间存在的差异;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点数“7以内”的物体,正确说出总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引导幼儿比较、区别物体量的差异,初步理解物体量的相对性……几乎每一条里都会提到日常生活,我的教学实践,也足以证明集体教育活动是有限的,更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巩固数学知识。比如:我们班计钰琪小朋友的妈妈经常会让计钰琪带些好吃的到幼儿园来,和孩子们分享。记得有一次,她带来了各种颜色的棒棒糖,我适时地抓住了这次教育契机,“我们来看看计钰琪小朋友今天带来了什么和大家分享?”“这些棒棒糖还有不同的颜色,我们来给他们分分类,每个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挑选棒棒糖,好吗甲”因为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吃棒棒糖,而且每个孩子都各有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味道,他们当然很积极地参加这次分类活动。再如:按规律排序是孩子们难以掌握的内容,光靠课堂教学活动,孩子们不可能完全掌握,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巩固。我们可以利用晨间活动,孩子们玩玩具时,反复强化。“我来看看张成希小朋友今天选了哪些玩具来玩。” “你会把这些玩具排排队吗?”根据不同孩子的能力差异有层次地进行指导、学习。
对幼儿阶段的孩子进行数学教育,教育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
1、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与世界的万事万物接触着,当然也包括数学。而现实生活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源泉,因为幼儿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比如幼儿吃各种不同形状的饼干、玩各种颜色的玩具、穿长短不一的衣服、每天定时起床和睡觉、早上吃了几个鸡蛋和包子、吃的水果有大的和小的等等这些都与数学相关。总之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与数学相联系,也都可以变成学习数学的机会。
2、发展幼儿思维的原则
“发展幼儿思维”的原则是指数学教育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教会幼儿某个知识点,而是应该通过一个知识点的教育,培养幼儿学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数学活动《使相等化的方法》内容时,增加使得相等和减少使得相等两种方法幼儿很容易理解,但是有的孩子思维活跃的就会想到两组物品不相等,没有多的可以添加,也不能去掉,我们可以将其中一组中多出的一个给切分成两半,让两组每组得到一半,这样也可以相等。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教授此方法,但是孩子却会,说明孩子已经将学习到的一分为二的知识点迁移到其他知识点里,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
蒙氏教育专家玛利亚·蒙特梭丽经典名言“听到了就忘记了;看到了就记住了;做到了就理解了。”在这三句名言中,充分说明对知识点的学习,只有做到了,才是理解了,而只有理解性地学习才能受用终生,因此在孩子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切忌使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让孩子学习,一定要让孩子在反复操作与练习中,让孩子自然掌握知识点。鉴于此点,我个人在教学学年的实践中,经常会参考蒙氏教育中的教具,给孩子们模拟做出相似的教具,让孩子动手操作,理解知识。
4、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原则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商和情商。数学是一项“高强度”智力学习的活动,能够反映出孩子们思维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对于相同的知识点,有的孩子理解快,接受也快,但是有的孩子理解却会很慢,接受的速度也慢,笔者认为这是正常的,如果每一个人的智力和情商都能达到百分百,那么我想国家的名校就会生源爆满了,事实情况是每个人的智力是有区别的,有的高,有的低,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在遵循个体差异的同时,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教育。
总之,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思维为简单思维,同时要遵循密切生活、发展幼儿思维、让幼儿操作探索、尊重个体差异等原则,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