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固移协同组网“争夺”高校流量与口碑
2019-11-14周玥丹张颖聪
周玥丹,杨 锐,张颖聪
(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 210019)
高校属于运营商重要窗口单位之一,在建筑数据流量贡献率高、用户数集中、各场景收入排名中靠前,而且容易形成衡量网络质量的口碑效应,因而成为各运营商卡槽争夺、比拼网络的重要阵地。然而高校场景复杂、业务潮汐效应明显,单靠无线网络或者有线宽带都难以满足学生对数据业务的需求。为提升用户体验与黏性,高校区域网络的建设可固移协同:销售以固带移、网络部署以固保底、移为补充。
1 高校场景特点
运营商高校市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消费市场,校园市场的切入点是“低价”。
用户通信行为:有明显的两大特征,一是学生之间传播新业务,对流量需求大;二是对网络体验要求高,高速率、低时延。
场景特点:高校场景包括多种功能性建筑,室内室外场景共存;不同功能区业务需求不同,例如宿舍区以数据业务为主,教学楼以语音业务为主。
流量分布:话务流量朝汐效应明显,白天上课期间流量明显下降,课后6-10点教学楼、图书馆流量需求大,晚上10点以后流量开始集中于宿舍区。
2 市场发展策略
学生群体对价格敏感,他们希望获得比社会上价格低的资费,运营商可通过套餐的绑定锁定用户。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和用户特点,结合自身的网络优势,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例如固网有优势的运营商,依托有线宽带优势,出台资费标准以固网带动移动业务,吸引用户购买移动产品。
3 网络部署策略
网络部署承接市场发展策略,结合高校场景特性,对有线宽带、Wi-Fi、无线网三张网络确定部署策略。
3.1 总体策略
运营商主要采用的有线宽带、Wi-Fi、无线网三种解决方案,其中Wi-Fi 鉴于两者之间,将宽带无线化,为固网的延伸。三种建设方式特点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部署方式的特点
从表1统计中可以看出,同样百兆网络,支持移动性越低的网络造价越低。高校各场景人员流动性、对业务要求不同,仅凭单一的网络难以在高校竞对中胜出,协同组网才能发挥各网络的最大优势:有线宽带部署在人员流动性低、业务需求相对固定的区域;4G 室外站形成无所不在的全覆盖型网络,Wi-Fi 及无源室分主要解决室内覆盖及容量需求;接应前端需求,在竞争需求区域采用有源室分提升用户接入感知。各场景部署建议如表2所示:
表2 各场景网络部署方案
3.2 有线宽带部署策略
由于有线宽带是高校最先部署的网络,因此主要工作是基于现有网络的升级改造。现有校园不同场景下的提速改造方案有新建FTTH、降分光比及10GEPON 升级三种方案。按照校园渗透率、并发比、占空比公众小区满足百兆用户占比等多维度目标,来测算分析不同提速建设方案的最高可达速率,以确定不同场景可适用的建设方案。
(1)现有ADSL 校园及新进驻的校区。优先采用FTTH 改造,分光比应设置为GPON1 ∶32,EPON1 ∶16。
(2)现有FTTB/LAN 进驻、账号速率不达标的校区。原有五类线满足百兆要求的,可选择FTTB降分光比或10GEPON升级。在90%的渗透率、80%并发比和80%占空比情况下,FTTB 降分光比不可行,宜优先选择10GEPON 升级改造,保持FTTB 方式不变,EPONOLT/MDU 升级为10GEPONOLT/MDU,每PON 口最多带192个端口。五类线不满足百兆要求的,则采用FTTH 改造,分光比应设置为GPON1 ∶32,EPON1 ∶16。
(3)现有FTTH 进驻、账号速率不达标的校区。可采用降分光比方式进行改造,EPON 模式下降至1 ∶16;GPON 模式下降至1 ∶32。
3.3 Wi-Fi 部署策略
Wi-Fi 部署首选面板式AP。与传统AP 相比,面板式AP 具备天线增益高、波瓣角大的优势,且同时提供有线接入端口,符合校园用户的使用需求;与原有分布系统接入方式相比,双频独立AP 的有效空口带宽在450M 左右,而合路AP 的有效空口带宽只有35M 左右,双频独立AP 优先工作模式为5.8GHz 频段,即用户终端如果支持5.8GHz,首选5.8GHz,大大降低了同频干扰,提升用户的接入感知。
Wi-Fi 面板式AP 有效缓解校园数据业务需求,在板式AP 的覆盖区域广、质量佳的情况下,可吸收90%以上的流量。选取4所高校一周的WI-FI 流量和4G 流量进行对比,其中三所高校Wi-Fi 分流效果明显,Wi-Fi 流量占比可达90%左右,覆盖面积在30%以上;一所高校Wi-Fi 分流效果较差,Wi-Fi 流量占比仅为66%,覆盖面积在17%,与其Wi-Fi 覆盖面积有呈现一定对应关系。
图1 Wi-Fi覆盖面积与数据流量承载对应关系
3.4 无线网部署策略
无线网通过“室外站+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可满足4G 数据业务需求,优先通过室外站进行覆盖,室内分布系统作为深度覆盖的补充采用;通过多频段多制式扩容以及有源室分,提升4G 网络容量。
(1)室外站宏微协同、多频段多制式:
如宿舍区FDD1.8G 已覆盖,新增TDD2.6G 滴灌站(楼顶射灯天线),对流量分流效果明显。TDD2.6G 与FDD1.8G 覆盖相当,由于使用了不同的频点,避免了干扰。
表3 各频段覆盖效果
容量吸收效果:开通后,TDD 扇区PRB 利用率明显高于FDD 扇区,有效地实现了TDD 设备吸收流量的作用。
图2 不同频点扇区下行PRB平均利用率对比图
(2)无源、有源室分相结合
在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一般负荷或突发负荷区域部署无源室分即可同时满足4G 网络覆盖及容量需求。有源室分特点在于提供容量大、覆盖均匀性差、造价高(为无源的2-5倍),因此在宿舍等高负荷区域部署有源室分为宜,保障用户接入感知。
图3 室分系统示意图(左图为无源室分,右图为有源室分)
以某高校宿舍区为例:高峰期PRB 利用率接近100%,流量受到抑制。在宿舍门口平均每5个房间部署1个pRRU 后,容量提升、负荷下降,用户感知明显改善;压抑流量得到释放,整体流量大幅增长。
图4 有源室分部署效果示意图
4 结束语
固移协同的核心是在不同的场景下结合用户行为特点、市场发展策略,针对性的部署固网和移动网络。在高校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各功能性场景对移动性要求不同,在移动性要求低的环境下尽量采用造价低的固网建设方式,其他方式作为补充;移动性要求高的环境,采用Wi-Fi、4G 无线网相结合的移动网建设方式。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5G 建设已经提上日程,未来将提供更高速率、更低时延的宽带网络,高校网络将有不同的部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