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篙竹生物量的研究
2019-11-14黄大勇
黄大勇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530002)
撑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is)是华南地区的重要用材竹种之一,也是不可替代的森林植被护岸植物。2017年广西撑篙竹林面积20 570 hm2,占广西竹林面积的5.6%,在广西竹林面积中仅次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和粉单竹(B.chungii)。竹材坚硬挺直,广泛用于建筑材、家具材、编制竹器及造纸等。近年来出于建筑安全方面的考虑,撑篙竹等竹材被限制或禁止用作高层建筑脚手架;出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考虑,许多环境污染较大的土法造纸企业被关闭,撑篙竹材原有用途变窄,用量大幅减少。开发撑篙竹新用途,显得尤为迫切[1]。在竹材加工和利用中,生物量分配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竹材利用和加工途径[2]。为了更好地发挥撑篙竹等丛生竹的资源优势,促进丛生竹开发利用,研究对撑篙竹的生物量测定数据进行分析,探索生物量分配格局及相关因素,为竹材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1 采样地概况
撑篙竹是中等型丛生竹,秆高10~15 m,胸径4~6 cm。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河岸和低山丘陵,以粤西、桂东南地区较为集中。采样点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北郊,广西林科院竹类引种园内,采样中心位置22°55′37″N,108°20′48″E,海拔114~115 m,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21.6℃,1月平均气温12.8℃,极端最低气温为-2.1℃,七月份平均气温30℃。极端最高气温为40.4℃,年均降水量为1 304.2mm,无霜期为344 d,平均日照时数为1 614 h。属低台地形,坡度3°,土壤属赤红壤,表土层厚5~10 cm。园内以撑篙竹、粉单竹种植面积较大。近5 a来,竹材利用较少,基本不采伐。
2 研究方法
2.1 采样方法
在竹林中选择秆梢完整的、节间无畸形短缩的、竹龄1~3年生的立竹作为试验材料。平地锯断,采伐110株,削去枝条,截去秆径小于1 cm的尾梢。每秆检尺,测胸径、秆高,竹秆等分5段,从基部到梢依次为1~5段,分段称重,并称量每株的枝梢叶重。挖蔸56株,削根清泥后称蔸重,竹叶自叶柄处摘下后称叶片鲜重。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excel统计试验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拟合生物量相关方程。
3 结果与分析
3.1 竹秆生物量的分配
撑篙竹林产量用单位面积产出的竹秆株数或竹材重量来表达。撑篙竹秆是材用的主要部分,它的生物量就是以重量为指标的竹林产量,因此测定竹秆生产量,以及生物量在竹秆上的分配对于评价竹林生产力、秆材利用性质和产品品质优劣都有重要意义。
3.1.1 竹秆生物量与胸径的相关性 采伐的立竹胸径在3.0~6.9 cm之间,平均胸径5.1 cm,截梢后的秆长6.70~15.60 m,平均秆高12.48 m。胸径是最容易测定的林分调查因子。同一种竹子,胸径越粗,竹秆就越重,竹子秆重与胸径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10,与秆高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02,说明胸径对秆重的影响更大,在生产中利用单因素估算竹秆重量时,胸径比秆高更准确,根据单株鲜重与胸径的散点图,利用线性、对数、二次、三次、复合、幂函数和指数等曲线方程进行拟合,所有曲线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60,根据拟合优度及应用方便的原则,二次曲线方程为描述单株鲜重与胸径关系的最优方程。拟合方程为:W=0.199 D+0.358 D2(R2=0.985),见图1。
图1 撑篙竹秆鲜重随胸径变化模型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sh weight and DBH of Bambusa pervariabilis culm
3.1.2 竹秆生物量与胸径、高度的相关性 由于出笋空间和时间差异,竹林内的竹笋获得的光照、水分及养分亦不相同,对竹笋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胸径相同的立竹秆高不尽相同,其单株秆鲜重亦有差异,如本次测到胸径为5.3 cm的4株竹秆,最重的12.17 kg,秆长13.30 m,最轻的10.05 kg,秆长12.20 m,重量相差2.12 kg,秆长相差1.10 m。因此在测产时,有条件的就使用胸径、秆高双因素。曲线回归分析表明,所有曲线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80,二元曲线函数方程是描述单株鲜重与胸径、高度关系的最优方程。拟合方程为:W秆=0.122 DH+0.001(DH)2,(R2=0.992),见图2。从这条方程相关系数大小看,采用胸径、秆高进行产量预测,比使用胸径单因素估算的结果更准确。
3.1.3 竹秆生物量在各段的分配 根据竹秆鲜重测定结果数据统计,撑篙竹平均秆材鲜重10.611 kg,竹秆等分5段后,1~5段平均秆重依次3.681 kg、2.880 kg、2.077 kg、1.337 kg、0.636 kg,分别占总秆重的34.69%、27.14%、19.57%、12.60%、6.00%,基部秆段竹壁厚,重量占总秆重的比例大,越往梢部竹壁越薄,竹秆直径也越小,梢段重量占秆重比重最少,各段秆重与总秆重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87、0.994、0.991、0.961、0.858,秆梢段重量对全秆重量影响很小。在生产中,也因第5段秆分枝繁杂,修枝费工费时,常常将竹秆直径小于2 cm的尾秆削去,成为作为林中弃物。
图2 撑篙竹秆鲜重随胸径、秆高变化模型Fig.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sh weight and DBH,height of Bambusa pervariabilis culm
3.2 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
竹子地上部分除了竹秆,还有尾梢、枝条以及枝梢上的竹叶。在生产应用中主要利用了秆材,少量尾梢、枝条作为扎扫把的材料或薪材利用,大部分尾梢、竹枝以及竹叶在竹林采伐后留在林内,经过1~2 a枯腐、分解,回归林地成为有机物肥料,这些梢、枝、叶在生产中不计入竹林产量,但作为植物所需养分回归竹林,对于竹林经营来说是非常好的肥源和土壤改良剂,因此这方面的生物量测算有利于指导竹林施肥。地上部分生物量与胸径pearson相关性0.893,与高度pearson相关性0.696,拟合回归方程为W地上=2.618 D-0.209 H,R2=0.984,或只与胸径拟合成W地上=0.241 D+0.45 D2,R2=0.981;枝梢叶重与胸径、秆高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48、0.212,拟合单株竹子的枝梢叶重与胸径、秆高进行相关性方程,结果W枝梢叶=2.15 D-1.253 H,R2=0.918,或只与胸径拟合出W枝梢叶=0.042 4 D+0.092 5 D2,R2=0.836。根据林分立竹量,利用这两方程获得单株枝梢叶重,以及林分立竹量,可估算林分枝梢叶蓄积量;对于林分采伐后所留下的枝梢叶重,与秆重拟出相关方程W枝梢叶=0.291W秆重-0.003(W秆重)2,R2=0.833,利用此方程,根据采伐带走的竹材重量,估算出留在林内的枯枝叶量。
3.3 全株生物量的分配
选择竹子从地下秆柄处切断,连蔸挖起,分蔸部、竹秆、枝梢、竹叶分别称重,由于蔸部须根发达,分布林地甚广,收集难度极大,因此生物量统计中缺失此项。统计结果:全株重量14.544 kg,其中蔸重0.915 kg、秆重10.611 kg、枝梢重2.488 kg、叶重0.531 kg,竹秆作为主要材用部分,重量占全株的72.96%,具有较高的利用率。竹蔸既要支撑竹秆,又要生根吸收水份和无机盐,还要出笋繁殖新竹,所占生物量份量小,只占6.29%,但不可或缺。竹叶占份量最小,只有3.65%,竹叶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担负着全株的有机物质转化。
竹秆是人们利用的主要部位,在竹子生物量测算中,秆材重量相对容易统计,竹蔸最难采挖,其生物量可用竹秆重量作为参照。竹蔸重与竹秆重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63,因而根据秆重的大小来估算立竹竹蔸的生物量,拟合回归方程为W蔸=0.103 W秆重-0.002(W秆重)2,R=0.958。
4 结论与讨论
对撑篙竹植株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取得了一些可以应用于生产的结果,例如将胸径、高度与立竹各器官生物量的相关性进行拟合生物量变化规律,从而达到竹林生物量、产材量的预测,指导竹林采伐、竹林抚育的目的。利用SPSS软件拟合的撑篙竹秆材鲜重与胸径、高度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W=0.135 DH+0.000 1(DH)2;单株鲜重与立竹胸径的最优回归方程W=-0.153 D+0.325 D2。这两条方程可信度高,可以利用回归方程编制一元重量表和二元重量表,供调查时使用。虽然单株鲜重与竹材高度相关程度高,拟合的回归方程也较好,但未伐倒时竹子高度不易准确测定,因此在生产中多不采用高度单一因素预测产量。而胸径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准确的数据,在立竹高度不易测量的情况下,利用正常立竹胸径数据也能准确地预测竹林产量。
对枝梢叶重量估测,利用胸径、秆高因素拟合了可靠的方程:特别是在不采伐竹子的情况下,测量胸径就可以进行估测。
本次测定,通过竹林现有立竹量可以知道竹秆所连的竹蔸生物量,却不能估算地下所有竹蔸生物量。因为历年采伐后留下的竹蔸很多,采伐强度不一,老竹蔸量不一,加上生长环境的差异,老竹蔸腐烂时间长短也所差异,因此竹林的竹蔸量不好统计,只能从历年采伐量、采伐年限以及老竹蔸腐烂时限等进行估测。